陈翘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又名陈霭翘, 1938年11月生于广东省潮安区,中共党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南方歌舞团艺术指导、一级编导。 1956年开始从事舞蹈创作。几十年来创作了大量舞蹈作品。
个人简介
著名舞蹈家。又名陈霭翘, 1938年11月生于广东省潮安市,中共党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南方歌舞团艺术指导、一级编导,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949年从事新文艺工作,先后在汕头文工团,海南歌舞团,广东民族歌舞团,任舞蹈演员和编导。1955年至1959年分别就读中央民族歌舞团和中央歌舞团。1956年开始从事舞蹈创作,在海南岛生活近三十年,深入生活,坚持创作,并将黎族舞蹈推上国际殿堂,称为黎族舞蹈之母。1980年起担任广东民族歌舞团〔1989年易名为南方歌舞团〕副团长、艺术指导。主要成就:创编了一批饮誉海内外的舞蹈作品,代表作为:被国家选为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节目《三月三》、获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及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的《草笠舞》以及《喜送粮》、《摸螺》等。以其作品构成的中国黎族舞蹈系列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被誉为“黎族舞蹈之母”。2002年主持承办了全国舞蹈赛事,并多次受聘中央文化部文化奖和中国舞协“荷花奖”等全国比赛评委。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职业生涯
陈翘(著名舞蹈家),女,1938年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古巷,童年在潮州城南小学读书. 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历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委员,1949年从事新文艺工作,先后在汕头文工团,海南歌舞团,广东民族歌舞团,任舞蹈演员和编导,1955年至1959年分别就读中央民族歌舞团和中央歌舞团,1956年开始从事舞蹈创作,在海南岛生活近三十年,深入生活,坚持创作,并将黎族舞蹈推上国际殿堂,称为黎族舞蹈之母,其代表作有《三月三》、《远航归来》、《草笠舞》、《摸螺》、《喜送粮》、《胶园晨曲》等。
1980年起担任广东民族歌舞团〔1989年易名为南方歌舞团〕副团长、艺术指导。曾率团先后出访过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德国、苏联、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积极奔波。
主要作品
创编了一批饮誉海内外的舞蹈作品,以其作品构成的中国黎族舞蹈系列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被誉为“黎族舞蹈之母”。代表作为:50年代的《三月三》、《夜渡》(以上作品与人合作)、《碗舞》、《哎,小伙子》、《远航归来》;60年代的《草笠舞》、《踩泥》;70年代的《喜送粮》、《胶园晨曲》、《踩波曲》;80年代的《村边的故事》(与人合作)、《摸螺》、《彩线》,参加中央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编导组并负责第五场《海底焊花》舞段;90年代参与大型舞剧《龙子情》、大型歌剧《潮汕赋》的创作并担任艺术指导。2002年主持承办了全国舞蹈赛事,并多次受聘中央文化部文化奖和中国舞协“荷花奖”等全国比赛评委。
其中《三月三》被国家选为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节目;《草笠舞》获得第七届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中国二十世纪舞蹈经典奖;《踩波曲》获省舞蹈创作一等奖;《摸螺》获鲁迅文艺奖一等奖、省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中国二十世纪舞蹈经典提名奖;《龙子情》获省庆祝建国40周年文艺作品一等奖;《潮汕赋》获省第五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
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曾被出版单行本。《三月三》被中央新闻电影厂拍入影片《南方之舞》。香港电影厂拍入影片《月是故乡明》;《草笠舞》被北京电影厂拍入影片《彩蝶纷飞》;《喜送粮》被香港电影厂拍入影片《万紫千红》、被珠江电影厂拍入影片《歌舞》,《碗舞》被德国电视台拍成电视片。《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踩波曲》、《摸螺》、《碗舞》、《胶园晨曲》、《村边的故事》等舞蹈曾多次被国家和省艺术团介绍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绢制的《草笠舞》造型被中国艺术团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日本天皇。
社会评价
陈翘是我国当代舞蹈创作收获最多者之一。她的很多作品,经过二、三十年的考验,历演不衰,在国内外舞台上,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她的奋斗道路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赞扬和表彰。她已是国家一级舞蹈编导,同时,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还担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由于她在舞蹈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别是以其作品构成的中国黎族舞蹈系列,在国内受到高度评价,在国际舞坛上也获得良好的影响。其生平、事迹已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国舞蹈辞典》、《中外文艺学术名人肖像》。
艺坛大家系列专题片——陈翘《南国舞情》
创作之最
十八岁的成名作
《三月三》
记者:你编的第一个舞是《三月三》,这舞蹈是中国舞坛第一个走向世界的黎族舞蹈,你是怎么抓到这个题材的?
陈翘:我觉得舞蹈创作最主要的是来源于生活,这个舞蹈我只是把黎族人那种传统的节日搬上了银幕。东方县一带的黎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三五成群来到坡上,通过对歌倾诉爱情,寻找伴侣。为了找到表现的细节我就到三月三的坡场去体验生活,在灌木丛偷听人们对情歌,男青年差点把我当成了黎族姑娘。我当时一门心思就是想把黎族男女追求爱情的场面、情绪、心态美化成舞蹈。
记者:你编这个舞顺利吗?
陈翘:回到团里,我向领导说了这个体裁,还粗线条地跳了几段自编的舞蹈,团领导觉得题材不错,但男演员的舞蹈动作不够理想,就指派一个男演员刘选亮来帮我编男性舞蹈。1956年《三月三》一上演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接着被广东省挑去参加第一届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会演时被选为优秀节目,参加了在怀仁堂向中央首长的汇报演出,随后,还被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中国艺术团介绍到世界舞台上去,参加汇演的当时全国歌舞团都学习这个舞蹈。与苏联专家办的第一届全国舞蹈编导班的座谈会上,他们问我这个舞有什么编导手法,我根本听不懂他们说的这些深奥的创作原理,我说我没有怎么想,我的舞蹈就是受了生活的启迪而已。
记者:这个舞蹈是你走向创作的一个非常亮丽的开端,对你来说一定有很特别的意义吧?
陈翘:这个舞蹈让黎族人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舞蹈,第一次产生了自己程序化的的舞蹈语汇和黎族舞蹈的概念,这个舞蹈还走上了国际艺术殿堂。这对年仅18岁的我来说当然意义重大。经过了《三月三》的创作,我明白许多平凡的生活细节、普通的生活现象,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点染、升华,一定能形成风格独特而又感人的舞蹈形象。也就是说要编出一个有生命力的舞蹈--那就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以后我的创作就一直是沿着这一条道走下去的。
记者:据说这个舞蹈也是你爱情的开始,对吧?
陈翘:说起来,我一开始还是有些瞧不起刘选亮的,因为他是我介绍到团里的,资历比我要浅。不过经过《三月三》的合作,在男演员的动作设计上他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意见,从此对他有了好感,这一次的《三月三》不仅使我的创作有所收获,而且也是我爱情的萌芽,我和他在《三月三》同台演出。后来我们在很多的舞蹈上都一起编一起跳,他把握大的框架,而我设计舞蹈动作和总体的结构,合作得很顺畅,而且两人跳舞时都是跳一对儿,7年后,我和他从舞台上的一对儿成了生活中的一对儿。后来,我们把三月三定为了结婚日,而结婚照用的就是三月三的剧照。
最难忘的创作
《草笠舞》
记者:在你创作的众多舞蹈当中,你最难忘的是哪一个?
陈翘:是《草笠舞》。这是我把黎族姑娘最美丽的一面搬上了舞台,她的主题就是--瞧,我们多么漂亮呀!在黎寨,草笠是黎族的日常用品,用大葵叶编织而成,配有彩带,我经常看到黎族姑娘在河里嬉戏,用草笠挡着脸,又移开,露出活泼挑逗的神情,《草笠舞》就这样构思出来了。
记者:你的《草笠舞》在舞蹈动作上对整个黎族舞蹈的创作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陈翘:对,这是我创作黎族舞汇最典型的作品,后来的黎族舞蹈大都离不开这三元素:三道弯、蹬脚、翘手。
最长时间的创作
《摸螺》
记者:《摸螺》这个舞蹈给人的感觉很特别,它的基本动作是左手左脚、右手右脚,你是怎样想到用这一种独特的舞蹈动作的?
记者:这个舞蹈你创作了多少年?
陈翘:应该说50年代接触黎族孩子们就有了想法,但在1981年编出这个舞蹈却只用了两天时间。这是我创作最长的一个舞蹈,总共花了近30年的时间,真正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
记者:这个《摸螺》舞蹈在舞台中间巧妙地运用竹桥上下的空间,形成立体交叉式的舞台画面,当时是怎么想到用这种非常有创意的布景手法去表现的?
陈翘:海南到处有大小的溪流,到每一个农村都会经过独木桥,还有我走在村里的山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红红的山螃蟹,咬人很疼,这些亲身经历过的事,印象特深刻。有了这些生活素材后,我就想把它们融在一起,于是我就想到了以摸螺为主题,把红山螃蟹咬人的场面挪到水里去,再用在桥上表演舞蹈的创意,这样就更有了生活的真实情趣。这是我第一个在舞台上采用立体交叉的舞蹈场面。
最艰难的创作
《海底奇花》
记者:1982年你应邀参加中央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并负责其中的一幕《海底奇花》,这是一幕反映工人的舞蹈,这与你平常创作的民族舞有很大的不同,当时心里一定很紧张吗?
陈翘:那当然了,《海底焊花》是反映工人到海底焊接管道的舞蹈,而我平常接触的都是农村,心里对工人的生活根本就没一个概念,我心里直打鼓。不过我说过我是一个很好强的人,我觉得有难度,但也可作为我创作舞蹈生涯的一个突破口,我要证明我不仅民族舞编得成功,城市舞我也一样要编得好。
记者:你后来怎么找到了突破口?
陈翘:我去大港油田体验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有了这些生活积累,回来后,我就想怎样真切地表现一个人在水中的游动呢?我想到了带轮子的凳子,人趴在或仰卧在凳子上,轮子滚动,人就前进了,待搬到舞台上时,利用灯光紫外线的效果,一种海中游泳的形象就活现在舞台上了。
我提出了这个设想,支持者不多,反对者倒不少,有人还怀疑地对我说拿着凳子滑来滑去,这能叫舞蹈吗?我怀着第一个吃螃蟹的心情,开始了自己的试验。我请道具组做了一只凳子,可那凳子只能滑行,不能转弯,并且很不稳当,我就自己在房间里试滑,看看能否站在凳子上跳舞,一开始我不时从凳子上摔跌下来,不是头碰到了墙,就是跌下来摔到了地板上,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来又进一步把轮子加以改进,直到我站在轮子上面能够很自由地跳舞了,这轮子才给演员用。
记者:这一台舞蹈用了很多道具,在设计上一定花费了不少的精力?
陈翘:对,这个舞蹈改动了多少遍我都记不清了,舞蹈就是要美,我要将硬梆梆的电焊工人的动作表现出来,一些布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就选用了人拟化的海底花丛,让沉睡的海底苏醒过来,欢迎石油工人,这样一表现主题就非常抒情和浪漫了,当中用了一些杂技的手法。整场舞亮丽而又璀灿,他们都说没想到我一个编民族舞的能把工人生活演得那么活。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7 16:40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