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是1972年成立的
外国语言文学系,1998年经学校批准改为学院建制。与
美国、
英国、
日本、
俄罗斯等国家进行长期的学术交流。承担四个本科专业的教学,还承担着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外语课程以及本科生的大学外语教学。
英语专业被列为
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英语、高级英语、大学英语课程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和学校精品建设课程
学院简介
学院下设英语系、翻译系、俄语系、日语系、大学外语教学部及德语法语教研室六个教学单位及一个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经过不断努力,学院学科建设不断发展,拥有跨语言文化研究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外国语言学与
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英语方向)学位授权点。
师资力量
据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50人,其中专任教师132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6人,副教授40人,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18人,在读博士9人,形成了一支由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组成的充满活力的梯形教学、科研队伍,并长期聘有外籍专家在学院任教。。
学院在校本科生1172人,研究生305人,博士研究生2人。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多年位于学校各学院前列,部分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学院的保送研究生率逐年提高且保送学院全部为“
985工程”、“
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教学情况
。
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专业四、八级,大学外语四、
六级考试中通过率逐年增长,名列全国师范院校前茅。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全院教师科研意识增强,积极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提高科研水平。学院共出版专著、教材数十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不仅促进了学院教学工作,而且为学院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语言语音教学中心,是学校五大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之一,建有设备先进的语音教室、外语教学电台、大学英语网站、用于音像资料制作的卫星地面接收站,并拟建
同声传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及音像资料制作室。学院资料室藏书近两万册,订购中外文报刊一百多种,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院领导
据官网资料显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领导有:
院长:王文
书记:张弛
副书记:梁高全
组织机构
学院学术委员会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文 王茂金
田兵 白靖宇 张京鱼
李炜杨铭
张思锐 郑元会 孟霞 贺俊杰
学院教学委员会
主任委员:薛金强 副主任委员:田兵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文 尹仙花 王茂金田兵
孙坚 石洛祥 朱雪林 李炜 杨铭 张思锐 孟霞
薛金强
秘书:王维隽
主席:王文
秘书:江捷
学院系、所、办、室、中心组成
英语系(介绍) 主任:张亚婷副主任:罗雅晖
英语系二年级 主任:王 辉 副主任:朱丽英
英语系三年级 主任:杨金梅 副主任:张义宏
英语系四年级 主任:杜乃俭
德法语教研室 主任:朱雪林
大学英语教学部(介绍) 主任:张志强副主任:崔琳
英一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李若子 副主任:郝雅溪
英二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刘 丹 副主任:王勤
办公室(介绍) 主任:李召虎
资料室(介绍) 主任:李鹏斌
语言语音教学中心(介绍) 主任:牛亮羽
学科建设
外国语学院经过常年不懈努力,正在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规格的外语专门人才,语种涉及英语、俄语和日语。
本科专业始于1972年,当年招收英语、俄语两个语种的学生,2004年日语专业开始招生。2007年,英语创新实验班(翻译)开始招生,同年,“英语”专业获批为
国家级特色专业。
硕士研究生教育始于1995年,该年获批“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1年获批英语(学科教学),即英语教育硕士点,2003年获批“
英语语言文学”二级硕士点。2010年获批招收英语翻译专业硕士(MTI)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教育,2009年获批增列“跨语言文化研究”二级博士点(隶属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一级博士学科点)。
近十年来,学院通过“外引内培”,实现了本学科建设的快速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各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培育和建设。总体来讲,本学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教授、博士”人才引进、各硕士专业协调发展、本科与硕士课程体系调整与完善、模块教学梯队建设、专业特色凸显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优势教学资源的创建等几个阶段。其中大力引进“教授、博士”高层次人才,构筑教学团队核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2至2003的两年间,学院积极响应学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部署,引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的
张京鱼、
田兵、贺俊杰等三位博士。其研究领域分别涉及二语习得、
语篇分析,认知语义学、(教学)
词典学、
语用学,测试学、
计算语言学、
音系学等
应用语言学主干分支。2007至2009的三年间,学院又先后引进了
胡选恩、张霄军、
李艳、
张亚婷博士和
郑元会博士后,进一步增强了英美文学、翻译学等领域的学科教学和科研力量。人才引进,为孕育教学和科研团队的顶层与核心,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作了充分准备。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攻读博士学位,实现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和科研能力的大幅提升。先后有
王文教授,韦理、
石洛祥、
吕敏宏、
李琳等获得博士学位,另有九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外引内培”形成的博士群体,以及王茂金、
白靖宇、
张彩霞、杨铭、
张思锐、
侯玉海、
薛金强、
徐忠慧等资深教授学者,共同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年龄结构合适、学缘结构优化、科研学术方向比较齐全的“博士主力”教学科研团队。
本学科还重点培育“外语教师教育”特色。通过凸显“师范外语”学科的专业特色,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建设模块化教学梯队。同时,积极倡导科研带动教师人才成长:教学上层次、创特色。在
英语专业教学科研团队中,先后有两人次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06、2007),两人次获得福布莱特资助出国访学(2005、2007);两人进入
博士后流动站。
俄语、日语、法语等方向的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近些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俄语专业先后引进
孟霞、吴鑫羽两位博士,日语引进尹仙花副教授,曹婷、席卫国两位博士。俄语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收“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特色专业
俄语专业
始建于1972年,当年招生21名,之后停止招生,直到1992年恢复该专业,自此保持隔年或隔两年招生。自2006年9月起,我校
俄语专业改隔年招生为每年招生,并稳定此招生计划,学生人数逐年上升。2007年3月,成立俄语系。有在校本科生125名。2009年俄语系开始在外国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下招收俄语语言学及俄汉互译方向研究生,现有硕士研究生4名。从人才培养质量上看,近年来,俄语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百分百就业。通过市场调研和社会反馈,毕业生大部分走进了大中城市的学校、机关、部队、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自2006年以来,学生的俄语四、八级通过率一直高于全国师范类院校和全国平均水平,并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2007年的四级通过率为94.4%;八级通过率60%;2008级四级通过率93.5%,;2009年四级通过率为96.3%,比全国平均分高出21.4分,成绩优秀和良好的人数占参加考试人数的34.6%。
2007年4月,在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俄语系加入
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专业学术团体和兄弟院校的沟通和联系。近年来俄语系教师积极参加由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主办的各种国际、国内会议;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型比赛和活动,如2008年,2009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俄语年俄语
俄罗斯文化国情知识网络大赛,全球俄汉翻译大赛、“俄语年”俄语征文,高校俄语演讲邀请赛等一系列比赛和活动,1人获得首届CRI杯全国俄语演讲赛亚军,3人次获得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优秀奖,1人获得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校俄语邀请赛二等奖,2人获得的三等奖。通过参加各级各类会议和活动,不仅使教师学生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同时扩大了我校
俄语专业在全国的影响。近年来,我校俄语专业借助学校的良好平台,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成为陕西地区俄语专业领域有影响的一个专业。我们的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我校俄语专业建成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俄语教学研究基地,使之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的俄语资源中心和信息中心,成为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优势专业。借助于我校2001年校级非师范特色专业建设西欧项目的支持
日语专业
日语系成立于2004年,已培养了三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我们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外语能力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综合素质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日语专业四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和提升阶段(三、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日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日语语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提升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掌握地道的日语语言表现,并学习日语专业相关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认识,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各方面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积极倡导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现有的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电子备课教案,能够利用多媒体平台授课,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
日语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陕西省日语演讲比赛,全国中华杯日语演讲比赛中我系的学生都进入了前三名。每年日语专业四级通过率都在80%以上,专业八级考试以及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考试的通过率也高于全国师范类院校的平均水平。
为了更好的推动日语专业的发展,我们准备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进一步完善日语教学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继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为纲带动各项教学环节的发展,走
3.继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日语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结构
合理,水平较高的日语专业教师队伍,同时争取早日建立日语专业硕士点。
4.积极推动与
日本大学的学术交流,扩大交换留学的规模。力争实现和日
本大学开展联合办学。
科研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IFLL) at SNNU)成立于 2003 年 12 月,属校级科研机构,挂靠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98年,前身是1972年陕西师范大学成立的外国语言文学系。多年来,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有了长足的发展。1995 年获“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 年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以两个硕士点的学科建设为依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层次和特色的学术和科研力量。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快速、健康发展。当今形势下的科研,尤其是语言学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对科研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所的成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软硬件环境;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学和科研队伍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学术专长,快出、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有利于集中力量搭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外语人才;有利于促进校内的汉、外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对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术影响;有利于形成学术核心和学术团队,申报省部级和国家级的课题。
研究所的成立和发展得到学校和外国语学院的大力支持。学校首期投资 15 万元建设“外语语言分析研究实验室”。主要用于语言研究仪器设备和资料的配备,如
小型局域网的建立(以满足
计算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等方向的研究、大型外语
语料库和电子图书的存储、网络和
电子词典的研制开发等),语言研究应用软件和大型语料库的购置。研究所正在逐步构建起优良的研究硬件环境。
研究所的成员,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导师、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者、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将来逐步过渡到研究所成员实行流动制,即申请到相应级别项目的人员可以进入研究所。在研究所期间,除了利用研究所的科研平台外,还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政策优惠,如学术休假或减免教学任务等,以确保课题的如期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