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前身是建立于1987年的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下设音乐系。2005年7月成立陕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音乐学院专业门类齐全、硬件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是陕西师范大学一所规模较大的学院。学院下设五个系、两个中心:声乐系、钢琴系、器乐系、音乐学系、舞蹈系、汉唐乐舞研究中心、表演艺术中心。现有音乐学、舞蹈教育、音乐表演三个本科专业,音乐学和艺术学两个硕士点,7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学院已形成师范专业与
非师范专业并举的,多学科多层次办学格局。
学院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87年的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下设音乐系。2005年7月成立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专业门类齐全、硬件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是陕西师范大学一所规模较大的学院。学院下设五个系、两个中心:声乐系、钢琴系、器乐系、音乐学系、舞蹈系、汉唐乐舞研究中心、表演艺术中心。现有音乐学、舞蹈教育、音乐表演三个本科专业,音乐学和
艺术学两个硕士点,7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学院已形成师范专业与
非师范专业并举的,多学科多层次办学格局。
音乐学院学新落成的14000平米音乐楼,设施齐全、功能先进,具有一流的办学条件。拥有现代化声光设备、可容纳一千多人的音乐厅一座,琴房133间,钢琴141架,设备先进的专业舞蹈教室12间,电钢琴教室2间,现代化音像视听室2间,多媒体教室2间,音乐制作(MIDI)教室1间,专业录音棚1个,以及专用器乐合奏课、合唱课、钢琴协奏教室。学院资料室收藏有专业图书数千册,各类专业CD、DVD等音像视听资料数千盘,中英文期刊40余种。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院提出了“塑造学者型艺术家形象”的响亮口号,经常组织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出国深造,资助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重奖科研成果突出者。近年来全院教师专业意识日益浓厚,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艺术实践及科学研究成绩喜人。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注重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师生参加校内外艺术实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演出和比赛活动。近年来,音乐学院师生荣获国家级专业比赛奖十余项,其中荣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荣获全国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大奖五项、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奖六项,舞蹈专业学生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推新人”舞蹈比赛中获银奖。音乐舞蹈专业师生荣获省市专业比赛一、二、三等奖数十项。近年来,历届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及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就业地域涉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音乐学院凭借陕西师范大学强大的人文学科优势,借鉴国际先进音乐学院的教育理念,以建立具有高起点的国际水平的音乐学院为目标。以开放、包容、务实的精神,以求实、创新、奋进的姿态,为把学院建成在国内具有高水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鲜明的新型音乐学院而努力奋斗。
师资力量
音乐学院现有专业教师5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人,外聘教授6人。现任院长田大成教授为
东京艺术大学声乐博士。著名古筝演奏家曲云教授在海内外久负盛名。国家一级演员程鹏民教授在舞蹈表演与教学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音乐学院始终坚持教师为本、教授治院、院长负责的原则,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在设立学院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同时,设立了教授委员会,专家教授直接参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学院还拥有巨资组建的民族管弦乐团。
院系设置
陕西师范大学现设有21个学院,2个基础教学部,63个本科专业;有12个
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哲学、
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10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另有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含工程硕士8个领域),国家现有13个学科门类中该校学位授权点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艺术等11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历史地理学、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省部级重点学科56个
声乐系
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助教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承担声乐基础、艺术歌曲、歌剧、合唱指挥等课程的教学与相关领域的研究任务,现有声乐艺术及中外声乐艺术比较研究两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
器乐系
现有专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承担古筝、二胡、扬琴、笛、萧、打击乐、琵琶、
笙、古琴等课程的教学与相关领域的研究任务,现有民族器乐研究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
钢琴系
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3人,助教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承担钢琴、电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双排键等课程的教学与相关领域的研究任务,现有钢琴艺术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
舞蹈系
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助教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承担芭蕾基训、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
中国舞蹈史、芭蕾教学法、民间舞教学法、舞蹈人体解剖学、舞蹈编导、舞蹈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与相关领域的研究任务,现有舞蹈教学理论研究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
音乐学系
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博士3人(1人在读),硕士3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承担-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艺术概论、音乐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曲式、配器、歌曲作法、复调、音乐美学、文学名著赏析、电脑音乐制作、教学教法等课程的学与相关领域的研究任务,现有作曲技术理论、中国古代音乐文献、
民族音乐学、多声部音乐技术理论等四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
系部介绍
音乐教育系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始建于1987年,其前身是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已有近25年的办学历史,是该校专业门类齐全、硬件设施完善、规模较大的院系之一。
音乐教育系下设声乐教研室、钢琴教研室、学科教学论教研室。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研究生导师11人。2007年该校成为国家实施
免费师范生制度的6所院校之一。音乐教育系现有本科生478人、研究生141人。拥有音乐学以及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学位点。硕士研究方向包括声乐、合唱指挥、钢琴、手风琴、学科教学论等方向。
音乐教育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具有雄厚的音乐学科教学和科研实力的教师队伍,奉行“夯基础、重功底、磨意志、强学科”的育人方针,为学术研究和基础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有高水平专著出版,多篇论文在高层次学术期刊发表,承担并参与教育部及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先后获得教育部及陕西省等多项各类学术奖励。
近几年来,该系在田大成院长的带领下,按照国际音乐教育准则进行人才教育改革。2005年音乐学院成立以来,在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上,逐步倾斜于提高和强化师范生的艺术实践水平和综合技能。2006年进行了
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改革。2007年试点实施教育部《新课程纲要》,2009全面实施。特别是通过“以剧促教”,促进了学生和教师对歌剧艺术的学习,提高了师生综合表演的能力。2007年12月该校与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在西安人民剧院联袂演出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的伟大音乐巨作《卡门》。此场演出是完整版歌剧《卡门》在西北地区的首次公演。这种由师生排演、面向社会公演的形式,有助于优秀文化和高雅艺术的交流与传播。加强了该校与东京艺术大学的合作,扩大了学校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化进程。2009年两校再次合作在西安公演了威尔第歌剧《阿依达》,获得空前成功。2010年12月在国家教育部举办的“珠江·恺撒堡钢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中,该校荣获团体三等奖,07级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李琪获得个人全能一等奖,钢琴单项奖及综合理论单项奖。本次获得四个奖项其中个人全能一等奖为此赛事举办12年来首次突破,钢琴单项奖也是填补了12年来从未获奖的空白。2010年12月,在由
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声乐展演活动中,该校选送的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第二幕片段荣获师范院校组银奖。此次歌剧展演活动是我院“以剧促教”实践成果的最好体现,大大提升了该校在全国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的声誉和地位。
音乐教育系在近二十五年的发展中,通过老中青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成长壮大,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也由原来的西北五省扩大到全国各地,为全国各类高、
中等师范学校、中小学、文化事业单位及艺术团体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技能教师、艺术干部及管理人才,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音乐教育系也越来越成为吸引广大青年音乐爱好者的梦想之地。
声乐教研室主任:米卓
专职教师:米卓、张向侠、王拥军、卢康娥、王雅娟、朱磊、张敏、李红梅、张伶、任红星、董密、雷倩
钢琴教研室主任:汤洁
专职教师:汤洁、杨洪冰、范立芝、张新梅、马丽、王婷婷、陈华、于亮、付琦琦
学科教学论教研室主任:张向侠(兼)
专职教师:张向侠、赵露、牛珺
音乐表演系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成立于2010年的9月,是我院按照学校制定的“办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发展规划,以国际化、多元化的办学思路,借鉴国际先进音乐院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加速进行学院的综合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音乐表演专业创办于2003年。2005年音乐学院成立以后,逐步充实了音乐表演的师资力量。1995年成立民族乐团;2008年成立交响乐团。特别是通过2007年、2009年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在西安合作公演世界经典歌剧《卡门》、《阿依达》,充分展示了陕师大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成果,提升了社会影响和地位。历经以上7年的准备和积累,成立音乐表演系的条件日趋成熟。2010年以原器乐系为主体,抽调部分钢琴、声乐教师进行重组成立音乐表演系。音乐表演系的成立标志着我院由过去音乐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转型为多学科、综合学科模式。这一基本框架的搭建,为今后音乐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音乐表演系下设声乐钢琴教研室、民族器乐教研室、管弦乐教研室三个教研室。分别招收声乐、钢琴、民族器乐、管弦乐等专业方向的本科生。音乐表演系的师资雄厚,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在读博士一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和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10名。拥有音乐学硕士点以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分别招收声乐、钢琴、民族器乐表演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音乐表演系自成立之日起,调整和充实了部分课程,除狠抓教学练习外,将重心放在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演出实践中。全部表演专业学生均参与到了学校交响乐团,民族乐团以及歌剧的日常排练与重大演出中,成绩斐然。交响乐团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合作的歌剧《卡门》、《阿依达》,两届歌剧公演取得了社会上的高度赞扬。民族乐团学生室内乐团取得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比赛专业组银奖和陕西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比赛专业组第一名的骄人成绩。
音乐文化学系
音乐文化学系的前身为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理论教研室,2005年9月成立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0年9月成立音乐文化学系。音乐文化学系下设音乐文化学专业。音乐文化系还承担音乐学院其他专业的理论教学工作。拥有音乐学、艺术学硕士点。硕士培养方向包括中国音乐文献、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学等方向。
音乐文化学系现有专职教师10名(博士2人、硕士6人、学士2人),其中教授1人(
硕士生导师)、副教授2人(硕士生导师),讲师6人。发表多部专业方向性学术成果专著及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威核心学术论文数十篇。
音乐文化学专业是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陕师大综合学科优势而创办的新兴交叉应用学科,于2009年创办,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陕西师范大学的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物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等学院的教授、副教授参与音乐文化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音乐文化学系的师资总体实力雄厚。
音乐文化学下设《理论课程班》及《应用课程班》。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志愿,从2年级开始,自由选择。《理论课程班》下设音乐学、作曲、视唱练耳三个课程方向。主要培养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将来有志于在中专、大专院校或研究单位,从事音乐学、视唱练耳、作曲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音乐创作工作。《应用课程班》主要学习与音乐文化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如音乐编辑与录音、音乐事业策划与管理、音乐文学与批评等相关的课程。培养适用于电视台、电台音乐编辑;音乐评论家、杂志、报社音乐编辑;政府文化机关、企业的工会团委干部;音乐厅、剧院、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音乐事物所的策划、管理等应用型人才。
系主任:王卫东,党支部书记:王卫东(兼)
专职教师:王卫东、陈四海、孙航、张娟、宋超、白君汉、井碧媛、王林、康瑛、欧阳文思
舞蹈系
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舞蹈教育方向)于1997年设置,是国家教育部最早批准的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的学士学位点之一,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舞蹈教学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1年起增加招收舞蹈学(非师范)专业方向。现有舞蹈教育、舞蹈学(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舞蹈系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人,讲师8人,助教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
舞蹈系教师教学知识结构合理,研究方向全面,理论知识精深,实践成果显著,开设课程齐全。其中专业课程包括:芭蕾基训、
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理论课和实践课)、舞蹈剧目、现代舞、外国代表性等;理论课程包括:芭蕾教学法、民间舞教学法、古典舞教学法、中国古代舞蹈史、西方舞蹈史、舞蹈概论、艺术概论、舞蹈美学、基本乐理、舞蹈名作欣赏、舞蹈人体解剖学、舞蹈
运动生理学等。本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立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之上,力求创新发展,培养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舞蹈教育人才,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教学模式。
舞蹈系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累,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5部。完成和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校级科研课题7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在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教学与学术论文12篇,在重要和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编撰了10门舞蹈专业及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舞蹈系师生及作品参与了省、市、校多想大型演出活动。其中一些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市台多次播出。师生在国家及省、市历次舞蹈大赛中获奖100多人次,分别获得金、银、铜奖,多名教师获得优秀编导获和优秀园丁奖等。
院长:程鹏民,党支部书记:杨伯荣
专职教师:程鹏民、王栋、刘辉、韩晓勇、黄忠源、高雄、李永明、刘丽兰、于彬、郑璐、杨昊云、师娜、党允彤
汉唐乐舞研究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汉唐乐舞研究中心是该校2006年1月批准建立的一个以汉唐乐舞以及陕西地方音乐舞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机构。
长安是汉唐时期的文化中心,本研究中心以此为立足点,在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音乐史料资源与地方音乐资源的基础上,以陕西地方出土音乐文物考古、西安鼓乐、秦筝乐派为研究主题,展开发掘性研究。同时,本中心还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科研、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有利条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不断运用于音乐学院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去,从而形成理论研究、音乐舞蹈创作、音乐舞蹈表演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特色。
专业设置
教育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经济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公共事业管理、哲学、社会学、法学、行政管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物理学、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旅游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
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绘画、表演、中国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新闻学、
教育技术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编辑出版学、历史学、古典文献学、英语、俄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少数民族预科等。
长期以来,学校以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以“三级三类”教学评估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自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2项;9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4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推行“2+2”人才培养新模式,并积极探索教师教育“4+2”城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
对外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设有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其主要职责是:起草全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发展规划;为学校领导提供咨询;协调全校外事活动,为院系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学校外事接待活动的策划、实施;校际交流计划的统筹管理,包括计划的制定、协议的拟订、交流项目的实施和运转情况的跟踪管理、服务;外国留学生和研究学者的归口管理,包括发展规划的制订、参与招生、外事和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外国专家的聘请、报批、外事和生活管理;国际会议的审核报批;境外办学的联络、审核和报批;教职工因公出国(境)和学生因公出国(境)护照、签证(通行证)的办理,教职员工因私出国(境)校内有关手续的办理;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事务。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完备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学校还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学校建立了校际友好与合作交流关系,培养留学生近4000余人。
教学成果
长期以来,学校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以“三级三类”教学评估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有6部教材入选“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6项,2部教材入选教育部推荐使用的研究生教学用书,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学校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首批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校团委2004年被团中央授予“红旗团委”光荣称号,学校连续十五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校毕业生因其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踏实敬业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多年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位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逐年提升,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显著优势。。“十一五”期间,人文社会科学共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47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类项目81项,教育部项目106项;有118项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出版学术著作432部,教材160部,发表学术论文4793篇。
自然科学“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442项,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0项;863计划项目4项,973前期专项项目2项;出版学术著作105部,发表学术论文6454篇;有23项科技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16项科技成果被授予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112项,
实用新型专利4项。
师大特色
学校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理想和通专结合、文理渗透的原则,实施“2+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通识教育,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个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部分学生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免费师范生可按照学校规定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专业选择,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按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补助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以外,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形成了大学生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综合素质大赛,英语角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学生马列读书社先后得到几任省委书记的亲自指导。学校积极探索教师教育“4+2”城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设有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学校建立了校际友好与合作交流关系,培养留学生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