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
袁禾创作的现代文
舞蹈(wǔ dǎo), 一般有音乐伴奏的、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亦指表演舞蹈。舞蹈和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简介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风格特性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历史起源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街舞HI-HOP,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二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发祥地
从大量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是多元的。本世纪70年代,在中原地区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的七孔骨笛十余支,孔为六大一小。从骨笛的出现,我们可以推定当时的舞蹈必定进入了比较高的层次,因为我国古代歌、舞、乐是密不可分的。在原始群体的劳动中,音乐主要是节奏,舞蹈是有节奏的形体动作,乐器则是劳动工具的改变、变形。伴随着骨笛的群舞,比之单纯的、有节奏的形体动作,以及反映狩猎活动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群舞更为进步。我们再看一下边陲地区的情况。我国东北部辽东半岛黄海沿岸丹东地区后洼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6000年前的原始石龙和人形陶像。其中两面刻的人头像(一面为女性,一面为男性)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辽宁西部山区牛河梁出土了5000年前红山文化的“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址,其中女神头像完整地保存着。这是农耕业兴起,人类逐渐定居下来的产物,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女舞蹈家的塑像。祭坛是巫术和原始宗教活动的场所,而女神则主管祭祀,我国古代称之为“女巫”,是沟通人神的桥梁,其手段则是舞蹈。女神的塑像正说明“表现在更早期妇女还享有比较受尊敬的地位”(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甲骨文的“舞”字是一人两手持牛尾而舞,同于“巫”字,“巫”字的“工”是最早的祭坛,像两人在祭坛上舞,巫就是最早的舞蹈家,她能通神、娱神,兼能娱人,因此她在原始部落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秦安天水大地湾,80年代出土了5000年前仰韶晚期的地画,三个(其中一个形象已模糊)裸体的先民,右手执棒,两腿交叉,脚尖翘起,正在起舞,而这种舞姿具有左右晃动,两足重心左右互换的特点。头发甩向左侧以表示舞蹈动作的激烈和豪迈。下面两个爬虫,根据地画的位置在房基正中的火塘正前方,反映了原始祭祀的习俗。这种专门用于氏族会议和祭祀的“大房子”的出现,说明它已初具宗庙的雏形。三个人像是作为祖先来供奉的,同时他们也是三个以舞娱神的祖先。狩猎生活贯串于整个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通过集体猎获的鸟兽,得以生存。先民们相聚欢庆模仿鸟兽形态,再现猎人的英勇和胜利的喜悦,如《尚书·益稷》中关于“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忠实地反映了先民的舞蹈活动。沉睡于地下达5000年之久的我国西北地区青海大通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的出土和其后青海宗日舞蹈纹彩陶盆的出土,在舞蹈界引起轰动不是偶然的,它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珍宝(伴出的有海贝、骨枋轮、牛尾骨等)。前者彩陶盆内壁上层,有四道平行的带纹,上面绘有三组手拉手在表演“集体舞”的舞人,五人一组,共十五人。他们辫发一式垂于左侧,尾饰(一说为男根)则一式甩向右侧,面向一致,走向一致,步伐整齐划一,向左旋转而舞,动作谐和,表明舞蹈在氏族社会已经成熟。这些舞人选择在环境清幽的柳树下、溪水边,连臂踏歌,婆娑起舞。每组舞人两边有五至八条内弧线纹相隔,中间有一条斜行的柳叶形宽带纹,以钩叶圆点纹为中心,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人在从事狩猎(尾饰可证)的同时也已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从动物装饰过渡到植物装饰,是历史最大进步之一”(格罗塞语,普列哈诺夫引)。宗日出土的彩陶盆,内壁两组着裙女舞人,一组为十三人,一组为十一人,和前者为同时期的产物。舞蹈纹彩陶盆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是狩猎舞蹈和农耕舞蹈交替时期的典型舞蹈文物。至于舞蹈的先民的族属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属古羌的先民,这一点似可达成共识。
距今170万年前(一说73万年前),“元谋人”就生活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北面,靠近金沙江、乌蒙山脉区域的元谋县。有人认为,甘肃省古羌戎就是从这里迁去的。因此甘肃秦安祭祀舞的地画和青海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主人,不能排除其为元谋人的子孙。而羌戎人后来又倒流回到了金沙江畔,就是现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纳西族女性至今保留有尾饰和日月星辰的披肩,当夕阳西下,篝火点燃时,他们连臂踏歌(称“跳脚”),高唱“窝热热”、“阿哩哩”,由慢步到狂跳,通宵达旦。而云南沧源和甘肃黑山岩画,则属于狩猎时期的舞蹈。在中华民族舞蹈发展的历史中占有同样重要地位的是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一带的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大量文物,6000~4000年前,这里的先民已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里也是中国早期文化发展的另一个中心。江苏吴县江陵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大量的玉璧玉琮中有一枚透雕冠状舞蹈纹玉饰,下有五孔为连缀之用。透雕纹饰中央为兽面纹,两侧为对称两舞人,头戴冠,甩袖起舞,颇有巫舞之风。玉饰上的兽纹则含有辟邪驱凶之意。
作品
中国古代舞蹈作品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遗产,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很多,仅在上面所列出的一些,都可以说是历史上著名的舞蹈作品。这里只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舞蹈作简单的介绍。
一、《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有灭商。(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全舞结束。
二、《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的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三、《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爷、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四、《东海黄公》是汉代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由两个人扮演的角抵戏,主要以动作来表现人和虎搏斗的故事。据《西京杂记》所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蠃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五、《剑器》是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为女子戎装的独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述了他观看这个舞蹈所给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个舞有跳跃,有回旋,有变化,进退迅速,起止爽脆,节奏鲜明;或突然而来,或戛然而止,动如崩雷闪电,惊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练”。
六、《胡旋舞》唐代时从康国传来的民间舞,舞蹈旋转为主,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诗,生动地描写了这个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动作和姿态以及她的内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乐旋律、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旋转时双袖举起,轻如雪花飘摇,又像蓬草迎风转舞。她的旋转,时而左,时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劳。在千万个旋转动作中,都难以分辨出脸面和身体。旋转的速度,似乎都要超过飞奔的车轮和疾徐的旋风。
七、《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据崔令钦《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我们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知道《踏谣娘》是根据北齐时的真人真事编演的一部具有讽刺性质的歌舞小戏,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冲突,编演者有鲜明的情感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据传,这个歌舞戏,在宫廷宴会中上演,民间艺人在街头也表演,由此鲜明说明它是一出很受广大欢迎的雅俗共赏的歌舞小戏。
作用
舞蹈可以让人身材曲线变得更美,大腿肌肉和手臂肌肉也更紧实。是纾解情绪的好方法.舞蹈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活动,增强体质,性格变得开朗,身体变得柔软,全面刺激肌肉.舞蹈对肌肉的刺激则是全面性、综合性的,它的动作兼顾到头、颈、胸、腿、髋等部位。比如爵士舞对小关节、小肌肉的运动较多,这些地方是平日健身不大容易活动到的地方。另外,舞蹈还具备有氧运动的效果,使练习者在提高主肺功能的同时,达到减肥的目的。在舞蹈当中,连贯的动作节奏很快,一整套动作连贯而流畅,整齐而有韵律感,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而它的趣味性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疲劳。舞蹈的健身动作爆发力强,对人体体能潜力开发性强,因为舞蹈多以绕环小关节的运动为主,因此能较好地改善练习者的协调能力。舞蹈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运动,通过舞蹈课程,练习者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培养了自信和气质。教练们都把健身舞蹈称为“带着笑容去训练的项目”,在舞蹈课中,他们更关注的是大家是否愉快和尽兴,动作是否奔放和潇洒,因此在心理放松上,舞蹈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1、强健骨骼,减低患上骨质疏松的机会。
2、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3、减少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大肠癌的机会。
4、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柔软度,减少受伤的机会。
5、消耗热量,维持适当的体重。
6、在乐韵声中翩翩起舞,有助消除压力,促进身心的健康。
7、与家人一起参与,可增进感情。
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图腾与舞蹈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即“他的血族”。图腾是氏族共同的标志或符号,是对外的意义,也有奉图腾为始祖的对内意义。他们多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及自然现象为标志,并且认为图腾主宰着他们全体成员的吉凶祸福。印第安人有以鹰为图腾的,澳洲的土著许多部落各以一个图腾为名,如雨、水、袋鼠、食火鸡等。中华民族同样经历过这样的历程,远在夏商之前,图腾即为原始民族的信仰和标志,黄帝氏族即以云为图腾标志:“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关于图腾的起源,近来学者们有了新的探索。民族学家杨堃认为:“图腾是女子生殖器象征或‘同体’。”“图腾是妇女生殖力的象征物,图腾崇拜,乃是对妇女生殖器象征物的崇拜,也是对氏族本身的‘神化与崇拜’。”(《民间文学论坛》)赵国华则认为:“在原始社会,某些女性生殖器和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演化成了图腾,亦即演化成了某些氏族的始祖的标志。”(《生殖崇拜文化论》)
原始氏族图腾崇拜与舞蹈和武术活动关系极为密切,祭祀、庆典都要对着图腾起舞,后来逐渐演变为模拟图腾起舞,从而产生大量象形取意的拳法和舞蹈节目。如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而产生了以《云门大卷》为名的乐舞,以祭祀黄帝。原始夏人的图腾为龙。“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其后有了龙舞,一直留传至今,而龙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龙是虚拟的动物,龙的基调是蛇,陶寺出土的属于夏文化的龙盘形象可资证明。此后,又吸收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鬛的尾、鹿的角、鱼的鳞和须(闻一多《伏羲考》)。说明华夏民族是由不同图腾部落兼并糅合而成的一个综合形象,是部落兼并的产物。辽东半岛后洼出土的6000年前的石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龙图腾形象,其后在汉代才出现了龙舞的最早记载(见董仲舒《春秋繁露》)。实际上龙舞的出现要早得多。
滇西南哀牢山脉彝族和凉山彝族都自称为“罗罗”,意为虎。彝族自命为虎,有的奉石虎为祖先,反映了彝族曾以虎为图腾。甘肃省出土的虎斑纹陶片是图腾崇拜的实物。彝族、纳西、僳僳等族以黑虎为图腾。西南地区的巴人及其后代土家族和普米族、白族则以白虎为图腾。彝族以十二属相轮回纪日,以虎为首。至今还保留《十二兽神舞》。这是由巫表演的,该舞以表演虎神降临,猛扑家畜的动作为高潮,可以想见虎图腾舞的原貌。彝族《打歌》时边舞边吟唱“罗哩罗,罗哩罗!”意即“虎啊虎、虎啊虎!”
东北地区黑龙江一带鄂温克族是以熊为图腾的,最初他们禁止猎熊,但后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捕猎并宰杀充饥。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族也是以熊为图腾,他们先捕幼熊养大,每年熊祭时,杀之以祈福,祭熊时伴以歌舞,多为女性舞,有的戴熊面具,着熊纹衣,舞名《乌宝宝》。 我国以鸟为图腾的氏族也不少,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就有鸟头陶塑。传说伏羲氏的后裔少翱氏“以鸟命官”,有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等24种,可能是以鸟类为图腾的24个氏族结合在一起,都有一定的官职。龙凤图腾是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大类,凤即玄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黄河下游殷商的始祖契,是其母简狄吞食玄鸟蛋而生,因之殷人是以凤为图腾的。满族的图腾为神鹊,传说满族的始祖神,是他母亲吞食了神鹊所衔的朱果而生的。满族祭神和“萨满”跳神时都要立“神杆”饲鹊,萨满则在杆下起舞。蒙古族则以白色的海青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见乌兰杰《蒙古族古代狩猎歌舞》)。蒙古族放海青拿天鹅,是很古老的习俗。据说蒙古族舞蹈的碎步向前跑和顺拐,都是模仿海青的,这是图腾舞的遗迹。以鸟为图腾在世界范围还有很多,如:加拿大温哥华印第安人的后裔现在仍保留猫头鹰的图腾舞,不但有大型木雕的猫头鹰形象,而且有舞蹈,舞者衣纹为猫头鹰,全身披挂它的猎获物老鼠。
我国中南地区瑶族以狗为图腾,每年有祭祀祖先盘古的风俗。陆次云《峒溪纤志》:“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瑶族刺绣中很多花纹为狗,而扣木槽则变为击长鼓舞蹈以祭盘王的习俗留传至今。青蛙(广西等地称“蚂拐”),也是古代某些氏族的图腾。东北少数民族有“金蛙”“朱蒙”,广西壮族东兰、巴马、凤山、天峨等县至今保留着对青蛙的祭典,旧历正月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蚂拐节”,在天峨县与排乡云榜村,至今还保留着图腾舞蹈《蚂拐舞》(金涛《图腾舞蹈文化的遗韵》)。而云南丽江纳西族崇拜的图腾除虎、狮以外还有蛙为图腾,他们身上披的羊皮要剪裁成蛙的体形(木丽春《纳西族的图腾服饰——羊皮》载《东巴文化论集》)。纳西族东巴经象形文字舞谱中还指出,“居住在辽阔富饶的大地上的人类,其舞蹈的来源是由于看到金色神蛙的跳跃而受到启发的”(见《神寿岁与东巴舞谱》)。这足以说明图腾和图腾舞蹈的密切关系。图腾随氏族部落的分裂、兼并、迁徙出现不同层次,不同的文化圈,一个氏族也不止一个图腾。图腾最早是全体族员的共同祖先,进入封建王朝,成为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使用这种图腾符瑞成为他们的特权,皇帝用龙,皇后用凤。但是作为龙凤(包括一些鸟舞)的舞蹈已成为千百万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而图腾舞蹈为东方文化的“象形取意”原则和规律奠定了基
唐朝舞蹈
唐朝是舞蹈最发达的朝代,里面出了公孙大娘的剑舞,包括安禄山的胡旋舞等好几位杰出的舞蹈家。
生殖崇拜舞蹈
“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繁衍是人类的本能,原始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希望能够人丁兴旺。而要做到这一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人们将生殖繁衍视为神秘现象,甚至对性器官顶礼膜拜。这种生殖崇拜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影响极大,对舞蹈的发展自古至今也有深远影响。生殖崇拜在原始氏族有其奇特的表现形式,即两性同体。几内亚和卡麦隆的土著叶考依人,埋葬时,使用双面人,黑色一面代表男性,白色一面代表女性。我国丹东后洼新石器遗址出土的6000年前的陶塑人头像,一面为男像,一面为女像。此外,青海乐都柳湾三坪台出土的人面陶壶也有男女同体的塑像。直到距今3000年的新疆呼图壁岩画也有男女同体的石刻画。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后洼双面人等物的出现,说明中华民族原始哲学的核心——阴阳相合生万物的哲学观念已经诞生。学者赵国华把八卦的起源与西安半坡的鱼纹联系起来(见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
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6080~5600年)在本世纪50年代出土了绘有人面鱼纹(人面鱼头合体)的彩陶盆。1972年,陕西临潼姜寨也出土了绘有双体鱼纹和蛙纹的彩陶盆。半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先民将鱼作为女阴的象征,实行生殖崇拜,对蛙也是如此,因之而举行鱼祭,以求生殖的繁衍(因为先民意识到鱼生殖力强),含鱼的彩陶盆即鱼祭的祭器。由此,赵国华推导出了“八卦方位图”“河图”“洛书”。这是一种崭新的独辟蹊径的见解,这为研究生殖崇拜文化与舞蹈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钱玄同很早就提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与‘坤’二卦是两性生殖器的记号……”山东高跷中青蛇、白蛇执棒而舞是男根的变相,而蚌舞则为女阴的变相。河南淮阳人祖庙(祭伏羲女娲)保留《挑花篮》祭人祖舞蹈,其中的“剪子股”表现交尾。庙内有一处圆孔,名子孙窑(象征女阴),供求子的人去抚摸。而云南剑川石窟的自然裂缝,被白族称为“阿秧白”,也是女阴的象征,抚摸以求子。新疆呼图壁县大型岩画,在120余平方米的画面上,满布不同大小的男女人物形象数百人,他们大都作着有规律的舞蹈动作,几乎均为裸体,男性露出男根和睾丸,五指上举叉开(先民以五为极数,祈求多生育),有的男女同体。女性有的舞蹈,有的叠压在男子身上或作交媾动作,这是一幅祈求人口繁衍的大型岩画。在广西融水苗族中流传着生殖器崇拜的习俗和舞蹈,春节必演《芒蒿舞》,芒蒿为怪面人,演出时要戴木板雕成的怪面,由七个或九个男子扮演芒蒿,随着鼓声,芒蒿们越跳越激烈,故意追逐女青年,并作性交的象征动作(覃桂清《苗族古代的生殖器崇拜》)。其他民族中也有同类习俗舞蹈的遗存,如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撮衬姐》、瑶族的《黄泥鼓舞》、黎族的“三月三”等。
原始社会的舞蹈
舞蹈在原始部落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和宗教活动密切联系着的。化石智人在距今几万年前保存下来的宗教活动的艺术品——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壁画,画中女巫全身裸露,手持号角似在举行祭祀,另有女巫双手向上五指叉开,舞蹈动作极富感染力。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有双手向上举、五指叉开的半蹲或裸体的男像,下露男根,头插羽毛;左江崖壁画中,也有两手上举、伸张五指的舞姿。这些可以判定为“蛙祭”的遗存,至今广西地区仍保留着“祭蚂拐”的风俗和“蚂拐舞”。我国在四五万年前逐渐步入氏族公社时期,其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有随葬的装饰品,说明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宗教意识已逐渐加强。伴随着宗教意识的产生和强化,必定会有祭祀活动,当时的祭祀活动主要是舞蹈。它们虽然没有留下具体的形象,但我们可以根据其后出土的舞蹈形象和至今保存的古老民间舞蹈,想像出那些富有神秘色彩和魅力的最原始的舞蹈。
相关图书
《中国舞蹈史》
History of Chinese Dance
中国舞蹈断代史论著。孙景琛、彭松王克芬董锡玖著。1982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卷陆续出版。全书共5卷:先秦部分(卷1),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卷2),隋、唐、五代部分(卷3),宋、元部分(卷4),明、清部分(卷5)。
《中国舞蹈史》论述了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发展、功能;概述了历代的乐舞理论;介绍了不同时期各类舞蹈的内容、形式以及乐舞机构的设置、乐舞伎人的生活等。是一部比较系统的中国舞蹈史专著。
这部书是在《中国古代舞蹈史长篇》(中国舞蹈教材编写组编著,欧阳予倩主编)的基础上整理、修改,并丰富了具体史料而写成的,附有图片多幅。该书对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古代舞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5 11:2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