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剧
戏剧
哑剧是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哑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哑剧”一词源出于希腊语,意思是“模仿者”。哑剧不用台词而凭借形体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形式。形体动作是哑剧的基本手段,它的准确性和节奏性不仅具有模仿性,还应具有内心的表现力和诗的意蕴。公元前3世纪,罗马已有哑剧演出。在英国和法国,古代丑角的无声表演多在大型戏剧演出之前进行。
哑剧简介
哑剧 Pantomimeyǎjù [pantomime; mummery; dumb show] 不用对话或歌唱而只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哑剧艺术被称为“无言的诗人”,它不仅需要有话剧表演的基础、舞蹈的功底,还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一些曾涉足哑剧艺术的人士纷纷退出。最后就剩下王景愚、游本昌、王德顺和陈健秋等几人仍在哑剧圈里苦苦挣扎。哑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出现了停滞和断代的局面。游本昌指出,哑剧断层还与当今有些演员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
哑剧起源
公元前3世纪,罗马已有哑剧演出。在英国和法国,古代丑角的无声表演多在大型戏剧演出之前进行。现代哑剧源于法国哑剧表演大师德布洛(1796~1846),他创造了一个人物形象比埃罗,围绕他编演了一系列哑剧作品。当代哑剧有独角戏,也有集体哑剧,演员表演时大都勾画出白色脸谱。中国已有哑剧表演的片断,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戏剧形式,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
哑剧历史
哑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哑剧在英国有自己的传统,但究其起源毕竟还是国际的,它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来自于世界各地。“哑剧”一词源出于希腊语,意思是“模仿者”。显然,其最初之意是指表演者,而不是指剧种本身。事实上,这种表演方式远在古代的中国、波斯埃及就有了。在罗马时代,哑剧最受欢迎。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哑剧也销声配迹。到了15世纪,一个与哑剧类似的新剧种又开始问世于意大利。在这些剧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头戴面具、身穿五颜六色服装的滑稽角色(或叫丑角),不久这一角色又从法国传到英国——开始是作为哑剧演员,然后又作为说话的演员出现于英国舞台。
大约是在一百年以前,人们才首次根据童话题材来作为哑剧的故事情节。那时剧中仍然有一个滑稽角色,不过,这种剧当时被称为“以丑角表演为主的戏”。到了19世纪末叶,演出变得更为复杂化——开始出现了有新式的舞台灯光和机械操纵的舞台布景。到这个时候,更多的杂剧演员也投入了哑剧演出的行列之中。哑剧仍然在变化发展着,许多演出中已出现歌曲、笑话或来自影视中的人物。
哑剧语言
基本上所谓的哑剧都是一些由身体姿势与手势的组合。虽然哑剧可以是一种想象的、情感的、故事性的沟通方式,但是哑剧的传达不会超出文字可以传达的范围。哑剧并不是用语言上的传达,而是用身体的传达。
譬如:如果一个人指着另一个人(这个意思是指“你”),然后对他招手(这意思则是“来”),后来又指着自己面前的地板(这是指“这里”),说到这里,您一定可以了解到他运用的是肢体语言,而这位仁兄他所表演的“你来这里”一切的动作都是按照字面上的意思逐字表演的。对他而言,他是用肢体去传达信息,其实在哑剧中他所需要的动作只是“来”这个手势而已,就“你来这里”这句话的动作而言是来的经济许多。如果一个男演员要传达“我爱你”的信息给一位女演员,他倒是不必开口说这三个字,他只需要指向他自己(“我”),指向她的心或比一个心型(“爱”),而后指向她(“你”)。他用眼睛看着她、用一些指示性的手势传达他的爱,而非借由抽象的文字语言传达,这就是哑剧。
所以哑剧的语言必须是世界化的、要让每一个在地球上的人都能了解他要诉说的故事。“我爱你”这三个字若是用芬兰语说,并不见得每一个人都懂,而且要花上一段时间查字典,但是这个“爱”这个字若是用眼睛看再加上一些身体行为的传达,即一目了然,因为肢体语言是属于全球性的一种语言。
哑剧演员
著名哑剧表演艺术家有C.卓别林(英)、M.马尔索(法)、莫尔肖(奥地利)等。
中国现状
哑剧是西方戏剧样式,好逗人发笑,历史悠久。欧洲哑剧发展越来越结合现实生活,家喻户晓。两次登陆上海的西班牙《三轮车》形体喜剧《凳子·椅子·沙发》,就是用幽默展示现代文明的传统创新哑剧。
大多数观众还把哑剧划入喜剧小品的范畴,这是不准确的。哑剧并不是一种逗乐开心的喜剧小品,哑剧不是只有喜剧,还有悲剧、悲喜剧。还有些人认为哑剧只是一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俗、浅薄的艺术,这大大降低了哑剧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话剧演员运用哑剧这种艺术形式表现现实生活,使之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湖南省话团组成的哑剧组,自编自导演出了组合哑剧《众生相》,先后在省内城乡上演近百场。1986年参加全省歌剧、话剧观摩演出,获编导奖和全体演员奖。1987年1月赴香港参加葵青首届艺术节,获得好评。以后,又应邀赴郑州、北京等地演出。同年6月12日,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举行的座谈会上,被认为该剧组走了一条既不同于外国,也不同于本国其它哑剧的独特的道路,建立了“中国式哑剧的湖南模式”。该剧组演出的《树下》、《噪音与旋律》、《雕塑家》等剧也倍受赞扬。
我国艺术院校历来没有哑剧专业,中国也没有哑剧团。可是,中国有一夜全国成名的哑剧表演艺术家。他就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话剧演员,1983年首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哑剧小品《吃鸡》的王景愚。他的表演没有一句台词,没半点训人腔调,只用形体动作突出一个“吃”字,让全国人民在欢度春节,吃团圆饭时,笑翻天,乐开怀。为此王景愚在全国家喻户晓,大家干脆叫他“吃鸡的”。
王景愚,专攻“心理形体行动”表演。喜剧神经发达,身材矮小,结实灵巧,有一张特有个性的大嘴,有一双富有表现力的大手,文思敏捷,好观察生活。
1962年王景愚到广东采风,吃罐闷鸡,来了灵感。凭视觉、嗅觉、味觉和手感描写一个人吃鸡的过程。他吃的这只鸡,色、香、味俱全,就是没煮烂。鸡筋比橡皮筋还结实,弹性十足,很难对付。他用浑身解数制服它,拳打脚踢,大汗淋漓,吃鸡吃得天翻地覆慨而慷。1963年在北京饭店元旦文艺晚会上,王景愚首演哑剧小品《吃鸡》,观众笑得前仰后翻。在座的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与民同乐,也笑得眼泪直流。就此,哑剧一炮打响,传遍整个北京城。话剧演员游本昌,即刻加盟哑剧创演,他的《幽默芭蕾》和王景愚的《走钢丝》比翼齐飞。一个模仿舞蹈演员动作,一个模仿杂技演员动作,夸张诙谐的表演,让观众在笑声中领略以形体表演的哑剧演员不单是模仿动作的工具,而且是形体艺术的创造者。之后,他们创演了大批“以人为本”的哑剧小品。如王景愚《序曲》塑造的心不在焉、左顾右盼的乐队指挥,游本昌《教与练》里塑造的那个虚张声势、不学无术的教练等等,成了当时北京舞台的“新宠”,观众心仪的“开心果”。北京哑剧影响了全国,这便促成了首届“春晚”特邀王景愚重演《吃鸡》。此举带动了全国的哑剧创作,又出了上海的“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魏宗万哑剧专场,西安王德顺的白丑表演等。风格各异的中国哑剧,观众既不知道舞台人物姓名,也不了解剧情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甚至他们的年龄、民族、相貌、特征,都可以被忽略,这种舞台人物带有一定程度抽象性类型化的哑剧成了中国的哑剧特色。
中国哑剧热迎来了1994年国际哑剧盛会。来自世界各国的哑剧团包括法国、英国、德国、俄国波兰、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的表演艺术家和中国的王景愚、游本昌、魏宗万、王德顺在“中国上海首届国际哑剧节”欢聚一堂,进行一个多星期的演出交流,和哑剧专题研讨。从而增进了国际笑的艺术家之间的友谊,倾倒了广大热爱哑剧艺术的中外观众,从此中国哑剧在国际剧坛就有了应有的地位。
1990年哑剧被搬上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节目为王景愚表演的哑剧小品《举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5 11:43
目录
概述
哑剧简介
哑剧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