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拼音:yuà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秦简,古字形从阜(阝)、完声。“院”基本义指院墙、围墙。后转指有围墙的院子、房屋。此外,“院”在旧时也指官署。现代有些组织、政府机构和公共场所也叫“院”。
文字源流
“院”由“阜”和“完”组成。“
阜”的古文字形,有人认为它表示逐层上升的山崖,也有人认为它是石阶之形,总之都跟山势、地形的高低升降有关。“阜”在楷书中当左偏旁使用时写作“阝”。这个偏旁的字在意思上多与土山、丘陵、地势的高低升降有关,比如降、陟、陵等,但也有的字跟建筑物有关,比如除、阶以及院。“完”在字中起表示读音的作用。
“院”较早的意义是指“围墙”。《广雅·释宫》:“院,垣也。”“垣”就是墙。《
说文解字》阜部、宀部下均收了“院”字,宀部的“院”注为“寏(huán)之或体”,且云:“寏,周垣也。”“周垣”就是围墙的意思。《说文解字》另释“院”为“坚”,表示“坚固”的意思,聊备一说。
由“围墙”的意思,“院”进一步指围墙内房屋四周的空地,也就是庭院、院子。宋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有垣墙者曰院。”“院”的这个意思超越了它最初的含义,而更为人所熟知,唐代以后,多见于诗词歌赋中。如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又如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后来,“院”又用作官署的名称,比如,唐以后有“翰林院”,清末有“大理院”。在当代,“院”还作为某些公共场所的名称,如医院、戏院、画院等。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院”由指围墙,到指院落,再到指某些场所这样一条发展脉络。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四】【𨸏部】王眷切(yuàn)
院,堅也。从𨸏完聲。
【注释】徐铉等注:宀部已有,此重出。
【卷七】【宀部】胡官切(huán)
寏,周垣也。从宀奐聲。
院,寏或从𨸏。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𨸏部】
“(院)堅也。从𨸏完聲”注:王眷切。十四部。按,宀部爲寏之或體。
【卷七】【宀部】
“(寏)周垣也”注:寏之言完也。《西京賦》曰:“鐐亙綿聯,四百餘里。”薛注曰“苑之周圍也。”善曰:“《西都賦》之繚以周牆也。”
“从宀,奐聲”注:胡官切,十四部。
“院,寏或从𨸏,完聲”注:完亦義也。《廣雅·釋室》云:“院,垣也。”《左傳》:“繕完茸牆,以待賓客。”李涪云:“完當爲宇。”按,“繕完茸”三字成文,猶下文云“觀臺榭”亦三字成文也,安得以今人儷辭之法繩之,必欲謂爲誤字。則完當是“院”字,蓋惟子産盡壞館垣,故措辭就垣言,上文高其閈閣,亦爲門不容車掩飾,古人字無泛設也。又按,鉉本云:“寏或从𨸏。”鍇多“完聲”二字,皆非善本。蓋此篆當从宀,阮聲,與𨸏部从𨸏,完聲之字别,篆體及説解轉寫誤耳。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字部】院;部外笔画:7
《唐韻》王眷切。《集韻》《韻會》于眷切,並音瑗。《説文》:堅也。《玉篇》:周垣也。亦作寏。《增韻》:有垣牆者曰院。《唐書·宣宗紀》:作五王院,以處皇子之幼者。
又官廨曰院。《唐書·明皇紀》: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又《令狐綯傳》:綯爲翰林學士,夜對禁中燭盡,以金蓮花炬送歸院。又《南部新書》:自唐初來,歷五院惟二人,李商隱,張延賞。註:五院,謂監察殿中侍御史中丞大夫也。
又儒者所居曰書院。《方隅勝略》:白鹿書院,在廬山。鵝湖書院,在鉛山縣。
又浮屠所居曰僧院。《傳燈錄》:本行和尚云:若有人道得著,老僧分半院與汝同住。
又道流所居曰道院。白樂天《尋郭道士》詩:看院止留雙白鶴。
又《廣韻》《集韻》並胡官切,音桓。
又《集韻》委遠切,音婉。義並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阝”2画,㇌(横撇弯钩)一笔写成。
【写法】“阝”窄“完”宽,顶部“阝”低,底部左右旁齐平。“阝”,㇌(横撇弯钩)的钩尖收于横中线。“完”,“宀”的首笔点从竖中线上端右侧起笔,第二笔点写在竖中线左侧;“元”,短横起笔于横中线;撤从竖中线撇向“阝”下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