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脊艺术是中国
岭南地区传统祠庙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作用主要力图增加祠庙艺术表现力,使屋顶有崇高感,使建筑有丰富华丽的外天线。陶塑瓦脊上的装饰题材,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汉族民间的社会风尚、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等。这些造型精妙绝伦、釉彩鲜艳夺目的瓦脊,也反映了当时石湾陶塑业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之高,并为近现代石湾陶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石湾陶塑瓦脊为古建筑增添了异彩,它是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历史渊源
石湾陶塑瓦脊的烧制历史非常久远,据资料记载,陶塑瓦脊在唐末时期已有生产,到明清更趋兴盛。前期生产的陶塑瓦脊上的装饰图案主要是一些花鸟、瑞兽、山水等吉祥或辟邪意义的浮雕图案。但自清代末期,尤其是咸丰以降,随着广东粤剧的兴起和发展,以粤剧传统剧目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人物瓦脊受到广大人们的欢迎(人物瓦脊被称为瓦脊公仔),甚至有些瓦脊艺人将整部折子戏搬上瓦脊,将戏中有代表性的场景,用艺术概括的表现手法,组成了连景式连环画般的故事内容,其人物多达几百个。将粤剧折子戏搬上瓦脊装饰,体现了石湾人对粤剧的热爱,也是石湾陶塑艺人的一大艺术创举。
清代岭南一带的祠堂庙宇、富家豪宅大都喜用佛山石湾陶制人物、动物等装饰屋脊,称为石湾陶制瓦脊,又称“石湾花脊”,这使汉族传统建筑的地方性特色尤为明显。佛山祖庙的陶塑瓦脊是整个建筑群的一项重要特色,堪称岭南地区汉族传统建筑装饰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蕴含了精湛的石湾陶塑工艺技术和丰富的岭南地区汉族传统文化价值。
石湾陶塑“瓦脊公仔”,俗称人物瓦脊。这是一种高浮雕艺术,把浮雕陶瓷装置于屋顶瓦脊的宽面中,是清代中叶石湾发展建筑琉璃陶瓷中出现的一大品类。人物瓦脊作为陶瓷建筑装饰艺术的出现,与粤剧流行和影响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石湾艺人能够把粤剧的连台大戏搬到瓦脊作为建筑装饰,无疑是一项划时代的创举。它的成就为近代陶塑艺坛栽育出一朵永不凋谢的名花,充分显示了古代汉族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瓦脊艺术
陶塑瓦脊,又叫“花脊”,被广泛运用于屋宇、庙堂、宫观等建筑的屋脊装饰上,故称为“瓦脊”,采用陶塑人物、动物、花卉进行装饰,体现了岭南地区汉族民间建筑装饰浓郁的地方特色。
瓦脊艺术是中国岭南地区汉族传统
祠庙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作用主要力图增加祠庙艺术表现力,使屋顶有崇高感,使建筑有丰富华丽的外天线。用民间的语来说,这种屋脊才够“威”。代表作为佛山祖庙。屋顶上栩栩如生的琉璃陶塑故事人物瓦脊,别具一格的灰塑,山墙上纤巧细腻的砖雕,各类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装饰,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等。以独具特色的陶塑和木雕最突出,故事题材有“甘露寺”、“天仙配”、“李元霸伏龙驹”、“荆轲刺秦王”、“夜战马超”等,所刻划形态各异的人物共计不下上千,常为游客所津津乐道。这些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无论从设计造型上,艺术性、思想性上,均体现了当地民间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因而,祖庙赢得了国际友人“东方艺术之宫”的美誉。
品种类别
石湾陶塑瓦脊有正脊、垂脊和看脊之分,正脊多为双面,题材以人物故事为主,垂脊以花卉鸟兽图案为主,看脊是单面的。陶塑瓦脊使用琉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五色,色彩鲜艳,日晒雨淋后还是鲜亮夺目,闪烁着漂亮的釉彩。脊饰的制作方法集贴、捏、搓、捺、雕、塑等多种陶艺手法,其中以贴塑为主,都是手工操作。人物塑造着重在轮廓线条和动态上下功夫,线条简练粗犷,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因为瓦脊是被安放在建筑屋脊上,为了适合从下往上的远距离观看,脊上的人物图像被巧妙地进行了调整,人像适度前倾,并将头部比例适当放大。
在岭南和东南亚一带,现还保存的古建筑大都装饰有石湾陶塑瓦脊,如广州陈家祠、镇海楼、佛山祖庙、罗浮山的冲虚古庙、南海西樵山云泉仙馆、顺德陈氏宗祠、东莞康王庙、三水胥江祖庙、德庆悦城龙母庙、高要学宫、肇庆阅江楼等,还有东南亚地区的越南河内、柬埔寨金边、菲律宾马尼拉、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文莱、印尼、泰国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庙宇和古建筑物上,都能见到清代石湾窑烧制的陶塑瓦脊。其中又以广州陈家祠和佛山祖庙现存的陶塑瓦脊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代表了石湾陶塑瓦脊高度的艺术水准和艺术成就。
祠塑典型
广州陈家祠建筑顶部使用的石湾陶塑瓦脊都是双面人物脊,装饰内容丰富,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给。陈家祠采用的佛山陶塑瓦脊共有11条,瓦脊总长度约163米,每条瓦脊的装饰题材各异,主要内容为粤剧折子戏中的传说、故事及民间吉祥图案,共塑有人物1109个,这些瓦脊分别装设在三进三路九座厅堂屋脊上。首进5条和聚贤堂瓦脊由文如壁店分别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聚贤堂脊饰于1976年被台风刮倒,于1981 年重塑)和1893年(光绪十九年)烧制,中、后进东西两路的4条瓦脊由宝玉荣于1894年(光绪十八年)和1892年(光绪二十年)先后烧制而成,后进大厅的瓦脊则由美玉成完成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其中中进聚贤堂正中瓦脊由于损毁严重,1981年重修时由石湾建筑陶瓷厂仿制并安装。清代石湾陶业共分二十四行,制作瓦脊属于花盆行的专利。文如璧店是石湾最负盛名的陶业名店,其创始人文如壁是佛山顺德人,康乾年间的陶塑名工,也是制作陶塑人物瓦脊的始祖,他以自己的姓名为店号,后其子孙沿用其名号至清末。该店早期主要制作园林建筑装饰陶及日用陶器,后期以制作陶塑瓦脊为主。另外的宝玉荣店和美玉成店也是石湾著名的陶业名店。这些店号制作的陶塑瓦脊颇负盛名,清代后期的两广和东南亚一带的宫观寺庙建筑大都装饰了这些店号制作的陶塑瓦脊。
陈家祠11条瓦脊中以聚贤堂正中瓦脊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由39块饰件连接而成,共塑223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
加官进爵、
麒麟送子、
和合二仙、天官赐福、
风尘三侠、招财进宝、
香山九老等场面,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人物群像的背景是高低相望的亭台楼阁。整条瓦脊采用连景式组成,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
首进正中瓦脊由著名店号文如壁造,也是陈家祠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瓦脊之一。全脊长15米,共塑67个人物。题材有穆桂英下山、铁镜公主取令箭、书字换鹅、
商山四皓等,瓦脊左右两边还饰有通雕云龙、博古花件等。这条瓦脊由不同的故事内容组成,就像在为每一个进入陈家祠的人出演永不落幕的高台戏剧。
其它各进各路的瓦脊长短不一,后进正中的瓦脊长27米,与聚贤堂正中脊长相当,它也是塑造最早的瓦脊(塑于1890年),最短的是首进东西两侧的瓦脊,只有5米长。这些瓦脊无论长短,都有完整的形制和排列,且装饰题材都很丰富,包括各种民间吉祥图案和粤剧折子戏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人物群像,人物群像的背景有瀑布、山陵、高低相望的亭台楼阁,还有各种花鸟、瓜果等造型穿插其中,使这些瓦脊显得生动活泼、绚丽多姿。
瓦脊上最吸引人的脊顶饰物是鳌鱼,龙头鱼尾形象,两根长而弯曲的触须伸向天空,龙鳍和鱼尾都呈展开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的威武生动。鳌鱼又称螭吻、鸱吻,相传为龙生九子中的一个,属水、好望,饰于屋脊以镇火灾,取“水克火”之义;又有“跃龙于瓦甍”之势。它是中国古建筑上的一种典型装饰,寓意“避火消灾、独占鳌头”。
石湾陶塑瓦脊在当时是十分昂贵的,陈家祠屋顶装设了如此多陶塑瓦脊,表明了广东陈氏族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修建祠堂的重视。陶塑瓦脊上的装饰题材,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等。这些造型精妙绝伦、釉彩鲜艳夺目的瓦脊,也反映了当时石湾陶塑业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之高,并为近现代石湾陶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石湾陶塑瓦脊为古建筑增添了异彩,它是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