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章(1878年1月24日-1912年1月14日),字焕卿,号陶耳山人,浙江绍兴会稽陶堰西上塘人。清末著名的革命家,
光复会创立者及领袖之一,他的活动对
辛亥革命的成功有着很大的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陶成章(1878年~1912年),字焕卿,曾用名汉思、起东、志革、巽言、匋耳山人、会稽山人等,绍兴会稽陶堰西上塘人。生于光绪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历为1878年1月24日)。幼时家境贫寒。他自幼聪颖,6岁入学,读书过目成诵,博通经史,年15为塾师,由于受到当时进步思想的熏陶,16岁的陶成章便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900年
义和团掀起汹涌澎湃的反帝爱国怒潮,陶成章欲谋杀
西太后,并亲赴奉天(今沈阳),游历内蒙古东西盟,察看地形,预为日后实行革命之计。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陶成章又至北京,因无机可乘不得要领而回,道经徐州,旅资缺乏,步行七昼夜,几至饿毙。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清政府的腐败更加暴露无遗,这时,陶成章居北京,审察大势,目睹帝国主义种种横行不法之状,“手执国旗身佩剑,欧洲之兵也”,而清廷只是“仰承白人的奴隶耳”。这使他很快地意识到仅仅谋杀西太后或王公大臣,不能改变中国现状,因此,他决定以暴力手段“实行中央革命”推翻清王朝。
投身革命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夏,由蔡元培出资,陶成章去日本学习陆军,希望由此进入军界,进行武装斗争,经过5个多月的努力,先后就学清华、成城学校,他结识了黄兴、杨笃生等著名革命志士,并与“军国民教育会”浙籍留日学生龚未生相识,结为莫逆之交,迅速投入沸腾的反清斗争,并与上海言光复者相应和。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为了发动革命,陶成章毅然返国。倾注全力于联络浙江会党,发展革命组织。1904年(光绪三十年)初,偕魏兰深入浙江内地联络各地会党,在云和创办先志学堂,建立据点。1904年冬,他与蔡元培、龚宝铨同组革命组织光复会,推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担负联络苏、浙、闽、皖、赣5省会党之重任。在浙江、上海、日本、南洋群岛等地发展组织,成为光复会的实际领导人,从此,陶成章真正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从此以后,陶成章始终不渝地进行反清的民主革命活动,特别在联络浙江会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穿着草鞋日行八九十里,联络浙东诸县的“九龙会”“双龙会”等会党,共谋覆清,并把“猛回头”“新山歌”等大量民主刊物,源源不断地送到浙江内地。从1904年2月开始至1905年9月大通学堂开学为止,前后经一年半时间,他四次深入浙江内地,乃至广大的农村,进行许多实际工作,而且利用会党聚集的场所,进行宣传演说,鼓动会党群众的革命热情,同时也采取容易被农民群众所接受的民间戏班形式,游行远近村落间,多演宋明亡国的故事,借此向农民群众宣传国家沦亡的痛苦。为了响应黄兴等领导的“长沙起义”,他亲赴金华、兰溪等地,招呼会党,布置暴动,这次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气馁。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9月,他又与徐锡麟创办大通学堂,加紧培养革命力量,使大通学堂成为浙江革命的摇篮和策源地。在办大通学堂时,为了掌握军权,陶成章又提出捐官去日本,以便学成回来实现“中央革命”,徐锡麟同意,于是动员许仲卿出资5万银元,徐锡麟捐道台、填步兵科,陶成章捐知府、填步兵科,陈志军捐同知、填炮兵科,陈魏捐同知、填骑兵科,龚宝铨捐同知、填工兵科,他们于同年冬去日本。到日本后,被清驻日监督王克敏以身体不合格为由所拒,捐官计划失败。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月,陶成章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同盟会驻日分会长,并任“民报”发行人和总编辑,发表《桑澥遗征》等激烈的革命文章。他与鲁迅、章太炎关系非常亲密。他常到鲁迅寓所,谈论革命大计,还在鲁迅处存放许多革命文件,并介绍鲁迅加入光复会。不久回国,联络闽、皖各省,成立光复军,被推为5省大都督,与
徐锡麟、
秋瑾加紧皖浙起义准备。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7月,安庆起义失败,徐锡麟、秋瑾相继殉难,陶成章悲痛欲绝,因遭清廷通辑,国内无法立足,再度亡命日本。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他“着单衣,坐四等舱,代煤工劳动抵船值,到达爪哇”,动员华侨参加革命。接着,他赴新加坡任《中兴日报》记者,在报上发表《痛陈中国不得不革命的理由》,驳斥了保皇派反对革命的谬论。在任仰光《光华日报》主笔期间,更将自著的《浙案纪略》连续刊载。以浙江革命党人为民主革命英勇斗争的光荣史迹,来鼓舞海外华侨的革命热情,《浙案纪略》一书,不仅对当时的革命宣传起积极作用,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研究浙江辛亥革命的珍贵史料。
1910年(宣统二年),与章炳麟等人重组光复会,在日本东京建立光复会总部,举章太炎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在南洋建立执行总部。
1911年(宣统三年)2月,黄花岗起义前夕,光复会会员李燮和电召陶成章迅速回国以谋响应,1911年3月,陶成章得讯立即从南洋爪哇返国,准备再次举行反清起义,但当他回到上海时,闻广州起义已失败,骤聆凶报,不禁痛哭流涕,他对革命满腔热情由此可见。因未能成功只得再赴南洋,宣传革命,向华侨筹款。不久,陶成章奋起重整旗鼓与尹锐志、尹维峻在上海创建“锐峻学社”,作为光复会总部的机关,主持光复会与光复军的领导工作,继续不懈地奔走江浙之间,号召革命党人图谋再举,积极筹划光复会员光复杭州、南京,为辛亥革命建立了功勋。1911年7月,为了支援即将普遍爆发的武装起义,再度去南洋各地募集巨款,以为应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陶成章于11月初从南洋归国,指挥光复会旧部参与上海光复行动。上海光复后,又领导光复军参与光复南京,并策划杭州光复。取下杭州后,被举为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当时,上海和杭州都已先后光复,陶成章回到杭州,被委任为总参谋。他极力主张北伐,直捣清政府巢穴。接着他又奔走各地,联络同志,一面“电召浙江温、台、处三府添练义勇三营,以为后援”,一面又在上海设立筹饷局,“电告外洋各地机关速汇巨款,以便接济”。据《全浙公报》刊载陶成章亲自参加指挥“金陵围攻”战役,说他在“弥漫弹雨,激烈金风的战斗中,奋勇登阵,无役不从”。
南京的攻克,为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陶成章设筹饷局于上海的同时,成立光复军总司令部,积极准备进行北伐。
但是在上海与浙江相继光复后,以陈其美为首的同盟会江浙势力与以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势力,发生了争夺各地政治权力的矛盾与斗争。陶成章的革命活动,遭到陈其美等的嫉恨。斗争越来越尖锐与激烈,竟发展到仇杀领导人的地步。
遇刺身亡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因病疗养于上海法租界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陈其美指使的蒋介石、王竹卿遣刺客狙击于医院,弹中胸部,终因医治无效而卒,时在民国元年1月14日(阴历十一月二十六日)夜间二时许,年仅35岁。
光复会会长章太炎闻知陶成章被杀的噩耗,痛不欲生,几欲昏厥,即致电孙中山要求缉凶严办,同时指出,陶成章对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誉为“国之瑰宝”。断然拒绝孙中山的邀请,不愿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枢密顾问,还跑到南京,送给临时政府一副对联,将同盟会与孙中山骂了一顿:“群盗鼠窃狗偷,死者难瞑目;此地龙盘虎踞,古人之虚言。”后来他终于另组统一党,倒向袁世凯,与同盟会对立。
陶成章被害后,国内震惊,革命党人尤为愤慨。孙中山闻讯,“不胜骇异”,“非常痛悼”,公开向报界宣布这是一起“挟私复怨”、“擅行仇杀”的血案。中山先生是一位胸怀坦荡的革命家,虽然成章生前曾反对过他,和他意见分歧,但是,他不计前嫌,肯定成章领导的光复会成员在辛亥革命中的重大贡献,称赞“光复会有徐锡麟之杀恩铭,熊成基之袭安庆,近者攻上海,复浙江,下金陵,则光复会新旧部人皆与有力,其功表见于天下”。对成章惨遭暗害,中山深表痛惜,他下令:“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泄天下之愤。”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7日,孙中山唁电缉凶的电文:“陶君抱革命宗旨十余年,奔走运动不遗余力。光复之际,陶君实在巨功,卒遭惨祸,可为我民国前途痛悼。岂容不轨横行,戮我良士。”
人物评价
由于陶成章对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被章太炎誉为“国之瑰宝”。
1916年(民国五年)8月,孙中山亲自莅临绍兴东湖陶社祭陶 ,称其“奔走革命不遗余力,光复之际陶君实有巨功”,题“气壮山河”匾额给予很高评价,又写挽联“焕卿先生千古”表示哀悼。
鲁迅更称颂“陶成章是个真正的革命实行家”。建有
成章小学,
成章中学。“陶社”亦已辟为纪念堂,以示纪念。《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有录。
陶成章之孙陶亚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祖父,我想用16个字概括:品格高尚,言行一致,思想进步,身体力行。
个人作品
陶成章不但是
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
历史学家。但他在史学上的成就,鲜为人所议。
陶成章主要著作有《龙华会章程》《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浙案纪略》《陶成章集》(中华书局1986年4月第一版)。
亲属成员
陶成章首任妻子王氏名茶花,生两子,继任妻子孙氏名晓云,生一子。
妻子王茶花,1880年出生于绍兴县富盛坟山村,世代茶农。17岁与陶成章结婚。19岁生长子守和,21岁生次子守咸,一生信佛,1937年去世。
妻子孙晓云,1880年生于绍兴上虞县松厦村,辛亥革命时期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先后加入同盟会和光复会,1909年和陶成章结婚。陶成章遇害后隐姓埋名。1965年6月病逝于上海,享年86岁。
长子陶守和(1900—1950),毕业于浙江法政专科学校。曾任该校教师。1931年法专停办后,任嘉兴秀州中学国文教员和总务主任。1932年经蔡元培推荐前往镇江任江苏省高等法院推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陈叔通推荐,被任命为最高法院民庭审讯员,启程时旧病复发,病逝于杭州,享年51岁。
次子陶守咸(1902~1967),毕业于杭州工业专科机械专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南下,由尹锐志介绍进南京兵工厂任工程师。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工厂迁武汉,再任湖南长沙公路局设计师。后辗转去湘西沅陵,是湘西公路设计者之一。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杭州,任清波中学数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返绍兴任绍兴树人中学数学、地理教师。1967年6月,病逝于绍兴,享年65岁。
子陶守铨(1911~1983),字本生,又名珍。生于日本东京。7岁在上海入小学,后入上海四明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入上海市商业专科学校会计专业。1933年,任上海市商会会计、业务科长。抗战爆发后为淮海路难民收容所负责人。1945年9月后仍在上海市商会工作,曾任上海玩具厂厂长、上海煤炭公司经理、上海市工商联执委等职。曾协助汤志钧完成《陶成章集》编辑工作。1983年患脑溢血去世,享年73岁。
长孙陶永铭(陶守和子),1926年生,抗战时期度过了艰难困苦的流亡生活,后入读英士大学法律系。1949年5月,转入浙江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任教于暨阳中学,先后在绍兴师范、绍兴三中和绍兴师专附中任教达38年。1982年后任第一届绍兴民进组织主委和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有三子一女:陶侃、陶健、陶宏、陶华华。陶侃,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哲学系,现为绍兴文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陶乃垄(陶守咸之子),1932年生,1959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农业机械所主任,浙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副总经理(副厅级),高级工程师。
陶亚敏(陶守铨之子),1936年生,1951年7月参军,1952年毕业于西南军区气象干部训练班,后由部队建制转入地方,在广西工作,退休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业务管理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
陶亚文(陶守铨长女),1941年生,1964年湖北大学经贸系毕业,退休前为中南财经大学会计系教授。
陶亚秋(陶守铨幼女),1942年生,1965年北京化工学院毕业,退休前为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教授。
后世纪念
故居
绍兴东湖建有
陶社以纪念先烈,绍兴陶堰
陶成章故居为绍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陶成章故居为清末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中隔天井,东有侧厢,占地面积407平方米。第二进座楼曾毁于火灾,1916年陶成章父亲陶正用政府发给抚恤金重建。九十年代末全面整修并对外开放。
第一进平屋,明间台门斗上悬挂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题的“陶成章故居”楷书横匾。仪门上挂有陶成章半身像,两侧挽联为“皖变是先驱,九死完成光复志;越贤为杰出,万流凭吊广慈魂。”总结了陶成章革命的一生。遗像前苍柏簇拥,象征了烈士不朽的爱国精神。东次间为灶间和杂物间。东厢房平屋四间,南首第一间为陶成章生前书房。
第二进座楼。楼下辟为陶成章生平事迹陈列,通过翔实的图片、实物介绍了陶成章革命实干家的一生。真像孙中山对陶成章评价的那样:“陶君抱革命宗旨十余年,奔走革命不遗余力,光复之际,陶君实有巨功。”楼上按原状布置,供人们瞻仰。中间为烈士婚后卧室,东次间为陶成章父母寝室,西次间为陶成章遗物陈设,包括陶成章联络会党、奔走革命时用过的小皮箱及与友人之间的来往书信等。
墓址
陶成章之墓,位于风篁岭南天竺(原位于杭州西泠桥畔凤林寺边)。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4日,陶成章在上海广济医院被刺身亡。同年1月22日,烈士灵柩由上海绍兴会馆迁来杭州西泠桥畔凤林寺前安葬。陶成章之墓(两侧为杨哲商、沈由智附葬墓)用青石板构筑,呈长方形墓体,前置供桌,碑文刻在墓体前石体上,简洁端庄。
1964年,陶成章之墓被迁到鸡笼山,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1年9月,再迁至现址。安葬时另换骨坛,中置砚石一方,上刻:“陶成章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至南天竺”字样。今陶墓在徐锡麟墓西侧,墓仍按原样修复,呈矩形,陶墓居中,杨哲商、沈由智附葬左右。墓高1.5米,宽2米,用青石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