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鬲
中国古代陶制炊器
陶鬲(táo lì),中国古代陶制炊器。
新石器时代
晚期出现。
中国
商周时期继续流行。其形状多为
侈口
、圆腹、三个袋状足,有的颈部有双耳。
用途
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鬲有实用器与明器之分。实用多为
夹砂陶
,胎质坚硬器壁较厚;明器则多为泥质陶,火候较低,胎质疏松,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有的还用红、白二种颜色绘出各种纹饰。器形与
鼎
相近,区别在鼎有实足,鬲是袋形足。从其相似的功能与形状来看,鼎应该是由鬲发展而来。新石器时代已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期消失。一般来说,腿长裆深的陶鬲年代都早,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填柴引火。后来,随着灶台的广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渐淡化,遂成为锅釜,也就是所谓“
破釜沉舟
”的“
釜
”。
鉴赏
这陶鬲是商代青铜器的典型纹饰,像一只只瞪大眼睛的小狐狸,整件器具图案条纹粗犷,结构复杂。
特色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
大甸子村
夏家店下层文化
墓葬出土的彩绘陶鬲,即是专门为死者制作的冥器。
参考资料
文博日历丨今日腊八!古人用什么煮粥?
.央视网.2024-01-18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4 21:30
条目作者
小编
资深百科编辑
目录
概述
用途
鉴赏
特色
参考资料
Copyright©2024
闽ICP备2024072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