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酒器
隋唐文物
经过隋唐长达三百余年的统一,使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此时的酒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以瓷酒器为主、金银酒器为辅的新的历史时期。隋王朝虽存在时间不长,仅有短短三十七年,但犹如彗星划过长空,在中国古代酒文化史上留下了极其闪亮的一笔。如“浮白釉”和“茶沫釉”等,皆为这一时期开创出来的新的瓷釉品种,而以这些釉色制作的白瓷酒器和褐色瓷酒器,也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酒器珍品。据《隋书·何稠传》记载,何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当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
历史背景
看来隋时绿瓷已相当进步。但考古发现的绿瓷酒器极少,现知最早的绿瓷酒器,恐怕要数洛阳西工区唐墓出土的绿釉联体壶了。隋代的大墓发掘不多,出土成套酒器的就更少。幸运的是,1957年,在陕西西安发掘的隋代李静训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酒器,像“双身龙耳白釉瓶”、“金扣玉杯”和“高足金杯”等皆优美秀致,给人一种清新挺拔的美感,代表了隋代酒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彩酒器、瓷酒器和金银酒器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新创制了一种令世人为之惊叹不已的新的酒器品类——唐三彩。唐三彩是由酱黄、浮白、葱绿三种颜色组成,间有翠蓝,调配起来给人一种既典雅、淳朴,又艳丽、鲜明的美感。唐三彩酒器也是唐代酒器的代表,如洛阳出土的唐恭陵三彩执壶、西安出土的三彩双鱼壶等,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唐代瓷酒器中,青瓷和白瓷酒器亦颇负盛名。有人赞颂唐代白瓷曰:“大邑烧瓷轻且坚,好似美玉天下传。君家白碗盛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可见唐代白瓷的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代的瓷制酒器品类较多,样式也极为新颖奇特。主要有联体壶、执壶、盏、注子、杯、碗、盅、双耳瓶等。
据载,中唐时期曾被杜甫称为“饮中八仙”之一的李适之,家中所藏酒器就有九种之多,即“蓬莱盏”、“川螺”、“舞仙”、“瓠子卮”、“慢卷荷”、“玉蟾儿”、“醉刘伶”、“东溟样”等,且各种酒器上都印有精彩的“人物故事,翱翔飞禽走兽”,如说“舞仙”杯,酒满了就见杯中有一小仙人出来舞蹈,真是巧夺天工,精妙之极。唐代酒器除三彩酒器和瓷酒器外,金银酒器亦是异常丰富,器形有金杯、金碗、金铛、银杯、银碗、银铛、银盘、银执壶、银羽觞等,如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金银器窖藏坑中出土的“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狩猎纹高足银杯”、“掐丝团花金杯”、“舞伎八棱金杯”等,皆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另外,此窖藏中出土的“镶金牛首玛瑙杯”也是一件罕见的工艺品,皆代表着唐代艺术的最高水平。
酒器
名称:镶金牛首玛瑙觥
规格: 通长15.5厘米 口径5.9厘米 Total Length 15.5cm·Mouth Dia.5.9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中文名称: 镶金牛首玛瑙觥
英文名称: Ox—headed agate gong inlaid with gold
中国的“来通”杯
此觥1970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庄的唐代窖藏坑,是采用有淡青、毛黄双色浸润的深红色玛瑙为原料雕制而成的特殊酒器。觥体呈兽角形,其下部雕为牛首状,看上去安详典雅,绝无造作之感。牛首的口鼻部装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帽,能够自由装卸,内部有流,杯里的酒可自流中泄出。牛唇闭合,鼻孔起,唇边毛孔点点,就连髭须也精心雕刻,历历在目。牛眼圆睁,目视前方,炯炯有神。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玉匠师们连兽眼的眼球都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牛角蜿蜒后曲,角背雕螺旋纹。牛耳后抿。彩色浸润纹带从牛头额顶顺觥体两侧通向觥口。
天然的玛瑙本色与独到的艺术创意
该觥造型应仿自犀角觥,然而它又大胆地突破了旧的艺术框架,成功地在角形觥体上雕出了神形俱佳的牛头,使人隐约感到这件酒觥似乎就是牛角所制。巧妙运用了玛瑙的本色和斑纹,使之与牛的毛色花斑正相吻合,巧夺天工,堪称一绝!
角状酒觥的特殊地位和神秘寓意
角状酒觥在我国酒文化史上,是较为稀少的珍贵酒器,其拥有者的地位一般较高。如商代青铜角形觥出自商王陵墓,汉代玉角觥出自南越王墓,该角杯出自唐代王府窖藏,都说明古代的角形觥绝非普通酒器,应有特殊用途,为与某种身份地位相适应的酒器。然而,西安何家庄出土的牛首玛瑙觥与以前的角形杯不同,它起源于西方,克里特岛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现此种器物,希腊人称此为“来通”。当时人们都相信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何家庄出土的玛瑙牛首觥可能也有这种寓意。
参考资料
隋 唐 酒 器.博宝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3 06:03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