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山遗址
鹿邑县境内遗址
在鹿邑老子诞生地太清宫镇境内,距景区西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古文化遗址,这就是隐山文化遗址。隐山文化遗址是该市也是豫东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存。
隐山遗址简介
隐山遗址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官太极殿西北隅。《光绪鹿邑县志》载:“有隐山,相传陈抟炼丹处。”在注释中又载:“《许志》(清《乾隆鹿邑县志》)云,(隐山)高数丈,广袤六七亩,巍峨起伏,望之常有云气。”
隐山遗址也称隐山文化遗址,全名是隐山龙山文化遗址,又因该遗址位于老子出生地太清官西侧300米处,中国史学界又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而命名,中国历史与考古学界就将发现的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隐山文化遗址是指于鹿邑县太清宫隐山这个地方发掘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隐山文化遗址是鹿邑县也是豫东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存,1963年6月就被河南省政府第一批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鹿邑县最早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
隐山遗址来历
鹿邑处于黄淮大平原腹地,怎么会有一座隐山呢?这要从很早以前鹿邑这块地方地质、地貌说起了。据地质学家考证,在很久很久以前,鹿邑这个地方是个大峡谷,是黄河水亿万年的冲积,才使这里形成了平原,虽然是平原,但这里仍然比较低洼,黄河一发水就往这里流,先民们没有办法,就取土把住的地方堆高,那时经常发水,因为那时人口少,生产力不发达,不可能集中很多人去治理黄河。就这样黄河发一次水,人们就把住的地堆高一次,就这样人们堆了两个越来越高的土山包,以躲避洪水的侵害。因为是两个相对的土山包,像羊头上两只角,人们就把这两个山包称为羊角山。
那时羊角山面积很大,上面可以住几十户人家。
到五代末,著名隐士陈抟在羊角山上筑炉炼丹,人们又称之为隐山。太清宫附近的老年人还叫这一片地方为羊角山,人们更多的是合称隐羊山。
据太清宫附近的老年人讲,1949年全国解放以前,隐羊山尚有10来丈高,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尚有四、五丈高,由于人口越来越多,取土、建筑、挖防空洞等,使遗址受到较大破坏。隐羊山越来越矮,现仅为一长300米宽200米的低台。在隐山南面还感觉不到遗址是个高坡,到了,遗址北面,仍然能感到隐山要比周围高出许多。
鹿邑八景之首
在古时候,隐山是鹿邑重要一景。清朝康熙时修的鹿邑县志就把隐山列为鹿邑八景之第一景。
鹿邑古八景诗
隐隐青山霞遗烟,太清仙景尚依然。
虎行雪迹迷樵叟,涡口风帆失钓船。
春暖长林莺乱枝,秋高龙井月孤圆。
行人漫问治河渡,明道残碑不记年。
第一句说的隐山,说的是当时隐山很高,上面整天雾气缭绕的情景。第二句说的是太清宫,第六句说的秋高月圆时的九龙井,第八句说的是老君台前的明道宫残碑。鹿邑古八景中有四景同老子有关。
隐山考古
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发现,这座遗址南北长147米,东西宽140米,面积2.6万多平方米。
这座遗址不是单一哪个时期的文化遗址,遗址自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层始,到周商时期遗址层到两汉遗址层,再到隋唐遗址层。从最底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层到最上面的隋唐文化遗址层,文化遗址层厚度达4米以上。
遗址最底层为约距今5000年时的龙山文化遗址层。考古专家认为,龙山文化是由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等地,龙山文化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由母系氏族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生产领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遗址中古代文化遗存丰富,有龙山文化遗址,有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汉代等各个时期的遗存。上世纪五十年代,遗址上随处可见古代陶片、石器、骨器等遗物。六十年代初,随着在遗址上取土规模不断扩大,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泥质灰陶器,上面饰以绳纹。有杯、鼎等,陶杯敞口,带半圆形扁平錾。鼎足素面,火候较差,呈灰红色。石器主要有磨光石斧,石凿,石弹丸。骨器有骨针,骨锥,蚌镰,蚌刀等。
商代遗物有陶罐、陶鬲、大口尊等。罐有二式,一式为泥质灰陶、遍饰绳纹、敞口、口沿外折。二式口沿较圆。大口尊也有二式,一式口沿外卷,肩部饰附加堆纹,堆纹上压印绳纹。二式饰口沿外卷,肩部饰凸弦纹。另外,还出土有商代的玉壁、玉圭等。
汉代遗址文化层出土的有汉代的铜碗,并且数量很多,从几只到几十只不等。据洛阳考古学会会长蒋若士先生考证,所出铜碗为项羽、刘邦楚汉战争时留下的遗物。
隐山文化遗址的被发掘有重大的意义,它说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正是因为这一发现,标志着鹿邑这个地方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显著的位置。从黄帝炎帝算起,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隐山文化遗址这个地方同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同步,而且从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到夏、商、周,再到两汉、隋、唐各个朝代文化遗址明显,发现文物丰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缩影,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豫东这片地方的集中体现。所以说,你要想了解豫东这片地方的文明史,全面了解鹿邑隐山文化就可以了,这就叫“五千年豫东看隐山”。
隐山早有记载
  老子诞生地太清宫镇采。太清宫景区西侧一个停车场,景区西墙往西走约100米,太清宫镇东西大街中段北侧,一处高出地面1米多、上面有10多户居民和一个学校的土坡,非常醒目。在此居住70多年的丁士文老人说,这儿就是隐山文化遗址
  隐山位于太清宫太极殿西北隅。古时候,隐山是鹿邑重要一景。清朝康熙时修的鹿邑县志就把隐山列为鹿邑八景之第一景。当时的鹿邑古八景诗曰:“隐隐青山霞遗烟,太清仙景尚依然。虎行雪迹迷樵叟,涡口风帆失钓船。春暖长林莺乱枝,秋高龙井月孤圆。行人漫问治河渡,明道残碑不记年。”诗中第一句说的隐山,是指当时隐山很高,上面整天雾气缭绕。
隐山如何形成
  黄淮平原腹地的鹿邑,怎么会有一座隐山呢?据地质学家考证,很久以前,鹿邑这里是个大峡谷,是黄河水亿万年的冲积,才使这里形成平原,但这里仍比较低洼,黄河一发水就往这里流。先民就取土把住的地方堆高。那时人口少,生产力不发达,不可能集中很多人治理黄河。这样,黄河发一次水,人们就把住的地堆高一次。人们堆了两个越来越高的土山包,以躲避洪水的侵害。因为是两个相对的土山包,像羊头上两只角,人们就把这两个山包称为“羊角山”。
  五代末,著名隐士陈抟在羊角山上筑炉炼丹,人们又称这里为“隐山”。现在太清宫附近的老年人还叫这地方为“羊角山”,今天人们更多的是合称“隐羊山”。据丁士文老人讲,1949年前,隐羊山尚有十来丈高,上世纪50年代,尚有四五丈高,由于人口越来越多,取土、建筑、挖防空洞等,遗址受到较大破坏。隐羊山也越来越矮,现仅为一长300米、宽200米的低台。在隐山南面还感觉不到遗址是个高坡,到了遗址北面,仍然能感到隐山要比周围高出许多。1963年6月,隐山文化遗址被省政府第一批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鹿邑县最早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
长子口墓
  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对鹿邑太清宫、洞霄宫周围发掘的同时,也对隐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出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窑、窖穴等遗迹;西周时期的夯土遗迹,大型贵族墓葬及丰富的遗物;春秋时期的马坑、祭祀坑及玉圭、玉琮、铜舟等遗物。在这些发现中以西周初期中字形贵族大墓——长子口墓为最重要。
  长子口是西周派往厉国驻扎的高级贵族,也有学者认为长子口是古厉国国君,死时约60多岁。该墓距地表深8米。墓中随葬品丰富,几乎包括了商末周初的全部器类,而且随葬品摆放规律。据专家讲,长子口墓出土的陶器(117件)是已知商周墓葬中随葬陶器最多的一座,也是商周玉器最为丰富的一座高级贵族墓葬。
  长子口墓殉人13人,墓室南头殉人8人,其中成年男性2人,女性3人,儿童3人,殉人之多为同时期墓葬所罕见。另外还有殉狗1只。
  该墓中还出土有大量的乐器,其中有铜铙6个,禽骨排箫5组,石罄1个。排箫是古代常用的乐器,《诗经》中有“箫管备举”即是指此。在以前的考古发现中,出土排箫(竹排、石排)有三处,都是春秋战国时墓葬。而且以上三处出土最多为2件,而长子口墓有5件之多。这次发现的骨排箫乐器,系禽兽腿骨所制,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排箫实物。证明我国早期管乐器制作材料为骨而非竹,把我国生产排箫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使《诗经》中“箫管备举”得到了实物印证。
  将长子口墓中出土的乐器——排箫、铜铙、石磬组合在一起,可以组成至少8人的乐队。一座墓中发现这么多乐器,在商周墓葬中还是第一次。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当时出土的两件商朝青铜器里面盛有酒,尚有酒味。历经三千年,尚有酒香,可见当时酿酒的质量是比较高的。
  长子口大墓的发掘,是近年来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尤其是大墓所在的豫东平原,远离商周王朝中心,是商周中央王朝与当时东夷、淮夷统治势力的交汇地带,因此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对隐山遗址的发掘、长子口墓的价值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鹿邑长子口墓的发掘,是近年来的又一重要发现,其学术上的重要性,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上述发掘(渑池仰韶遗址、安阳殷墟)相匹。”
  除长子口墓外,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了东周时期的大面积夯土遗迹和一个马坑。夯土分布于遗址的东部和东南部,是当时夯土墙遗址。据老人讲,上世纪50年代该墙还保存较好,现仅存残迹。在夯土墙内侧30米处有同时期的马坑,坑呈东北——西南向,发现2坑。每坑长3米,宽2.5米,内有马骨架4匹,两两相向,排列整齐有序,完全按照古代一驷的方式排列。马头及颈部有铜环等马饰和车带残迹,每两马中间放置一陶盆,用于祭祀。加上上世纪60年代考古出土的玉圭、玉龙、铜碗分析,该遗址在东周时期绝不是普通村落遗址,应为都邑。据载,这一带应为厉国所在地。《春秋》中有:“僖公十五年秋七月,齐师鲁师伐厉”,清代大学者王夫之也考证厉应在鹿邑县城东今太清宫这个地方。厉通砺,通赖,是商代晚期的小国,武王灭商后被征讨,昭公四年被楚国灭亡。汉代和北魏时,太清宫一带称赖城或赖乡沟。1997年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的赖国位置,而且证实这个地方就是赖国都城。
  上世纪90年代末的这次考古发掘,找到了商代赖国的方位和都邑的位置,解答了困扰人们许多年的赖国位置问题,为研究商代末年周朝初年中原一带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长子口墓的发掘,创下了好几个同时期墓葬之最,也改写了一些专业史。如排箫的发现就把我国生产排箫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1997年的那次考古发掘像上世纪60年代的考古发掘一样震惊了考古界、历史学界和老学界,学术界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了鹿邑。《中国文物报》1997年11月30日头版以“鹿邑发掘老子故里太清宫遗址”为题对这次考古发掘作了详细报道。这次发掘也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1998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将长口子大墓发掘的消息以“文物要情”的方式呈报给中央,其发掘研究工作被列入全国社科基金项目。  
五千年文明史
  隐山文化遗址不单是哪个时期的文化遗址,遗址自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层始,到周商时期遗址层、两汉遗址层、隋唐遗址层。从最底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层到最上面的隋唐文化遗址层,文化遗址层厚度达4米以上。
  遗址最底层为约距今5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层。考古专家认为,龙山文化是由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等地,龙山文化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由母系氏族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
  遗址中古代文化遗存丰富,有龙山文化遗址,有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汉代等各个时期的遗存。上世纪50年代,遗址上随处可见古代陶片、石器、骨器等遗物。60年代初,随着在遗址上取土规模不断扩大,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泥质灰陶器,上面饰以绳纹,有杯、鼎等。石器主要有磨光石斧、石凿、石弹丸。骨器有骨针、骨锥、蚌镰、蚌刀等。商代遗物有陶罐、陶鬲、大口尊等。另外,还出土有商代的玉璧、玉圭等。汉代遗址文化层出土的有汉代铜碗,并且数量很多。据考证,所出土铜碗为项羽、刘邦楚汉战争时留下的遗物。
  隐山文化遗址的被发掘有着重大意义,它说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鹿邑劳动、生息、繁衍。正是因为这一发现,标志着鹿邑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显著的位置。从黄帝炎帝算起,中华民族有5000年历史,隐山文化遗址同中华文明史同步,而且从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到夏、商、周,再到两汉、隋、唐各个朝代文化遗址明显,发现文物丰富,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缩影,更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在豫东这片地方的集中体现。因此有人说,要想了解豫东的文明史,全面了解鹿邑隐山文化就可以了,这就叫“五千年豫东看隐山”。
参考资料
隐山文化遗址.大众信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2 20:13
目录
概述
隐山遗址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