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青年
日本的文化依存症候群
隐蔽青年(日语:引きこもり、ひきこもり、引き笼もり,英语:Hikikomori, social withdrawal,有台湾译者戏称家里蹲废材或译为茧居族),是日本的文化依存症候群。指人于某种程度狭窄的生活空间之中不出社会的意思。具体来说,大部分的时间在自己的房间度过而不去学校与公司的状态,或是如同那样的人称呼为隐蔽青年。指一些面对各种社会排斥而选择自我封闭,过著足不出户生活的青少年(注:与官方定义不同的是,一般非青少年者被称隐蔽青年者也不在少数)。
社会现状
隐蔽青年常仍与父母共住,或抑将自己长时间闭于房间内。根据首次使用此词的日本心理学家斋藤环发现。日本约有100万名隠蔽青年,大约占日本青少年一成,而且大多隐蔽青年是家中长子。除了日本以外,香港亦出现隐蔽现象,受隐蔽困扰的青年愈来愈多,当中亦包括成人及长者,但社会对他们的关怀仍然很少。
隐蔽定义
根据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总协调主任应凤秀及香港浸会大学黄昌荣教授所述,“隐蔽”是一个社会现象,不同年龄组别的人士均可能会受到隐蔽问题困扰。任何人士持续超过三个月有以下情况均可视之为受到“隐蔽”问题困扰︰
1.与社会上的各项系统缺乏连系及没有从事参与,包括工作、教育、培训、朋辈及社区,更严重者甚至是与家庭系统也缺乏连系。
2.人际网络薄弱、害怕或拒绝与人接触或交谈。
3.没有社会身份地位,如学生、受雇者、受训者、社区活动参与者等。
4.面对不同的社会排斥,如新来港身份、贫穷、学校、劳动市场、社区、朋辈等。
隐蔽原因
东亚一些都市化程度较高地区的社会经常给予青少年一些压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失败、无用。这些压力有很多的来源。
东亚先进地区的青少年最担心的是在教育制度下的表现,东亚教育以填鸭式教育为主,加上传统观念认为学历高才有出息,形成升学主义,他们觉得家长和社会施予不少压力。有一些极端例子指出这种压力自幼儿园时期便开始产生,因为他们得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最好的幼儿园,继而进入最好的小学、中学、高中以至大学。在日本,大多青少年在高中后会多花一年时间、甚至以上的时间(这些不附属任何学校的学生,俗称“浪人”),应付更好大学的入学试验。声誉越好的学校,成功进入的难度越高。香港、台湾声誉好的学校亦竞争很大。
当高中或大学毕业,他们要面对就业困难的问题。他们多数只能找一些兼职工作,这些工作入息不多,根本不能够负担个人及家庭开支,更遑论成家立室。
其他压力来源还有因一些原因而受到同学的欺负又或者排挤,例如过肥、学业或体能表现、财富以及种族。有些人因为欺负别人而受到惩罚,这使他们的家庭带来羞辱。
隐蔽征兆
如果青少年/成人的日常行为﹑生活模式及情绪出现有以下征兆,显现将受“隐蔽”问题困扰,包括:
个人动力
在社会上面对不同的社会排斥及挫败,缺乏成功感及对前路感迷惘
开始不喜欢/减少外出:逗留家中,以电脑﹑电视﹑书本﹑睡眠或个人嗜好为伴
不想返学、不想工作,甚至对个人以往感兴趣的事也提不起劲
人际交往
减少/害怕/拒绝与人交谈及见面
对身边的朋辈﹑家人和事逐渐不关心,甚至不闻不问
情绪
情绪低落及不稳定,不欲向别人表达个人感受及想法
遭冷落
当他们感觉到外间的压力,可能会害怕面对一些社交场合,他们会选择逃避以减少外间所给予的压力。典型的例子就是把自己关在睡房或其他房子好一段时间。他们多数都很少朋友。而他们在日间的时候会抱头大睡,到了晚上便会花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又或上网浏览,甚至有隐蔽青年养成观看色情电影的嗜好。
以这些方式拒绝参与社交场合或达到他们的期望使隐蔽青年变成极端例子,又或者转化成“寄生单身者”。这些人看见都是因为拒绝与社会接触所造成的。
在隐蔽青年把自己关在房子前通常会受到社会的冷落,他们会表现得不快乐,没有朋友,自己常常感觉到有种威胁在身旁,害羞以及少与人谈话。他们经常在学校内遭到欺侮,又受到学校及家庭的压力,最后被迫沦为隐蔽青年。
家长反应
隐蔽青年常常被家人认为只是家事,有很多父母都会先观望一段长时间才会去找寻社工或心理学家的协助。在东亚,大部份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教育和照顾子女,所以父亲常会将问题推卸到母亲身上。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父母只是静待一段时间作观望,希望他们被称为隐蔽青年的子女情况会自然地有所改善,父母太多认为这是隐蔽青年的必经之路,认为等待一段时间子女就会自然重投社会。但亦会有少数父母会强迫他们的子女去重投社会。
对日本家庭来说,家中有个隐蔽青年往往是一件很尴尬的事,致令家丑不欲外扬。学校或社会工作者间会查问,但却很少介入事件。由于媒体广泛报道与关注,隐蔽青年的案例被视为社会病态,且与精神病扯上关联,因此带来的羞耻感令不少家庭都将家里有“隐蔽青年”孩子的事尽量掩饰,令他们更迟为孩子寻求外界的协助。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于2007年1月曾进行家庭面对子女压力调查,发现超过8成的家长会感到焦虑及无助;超过7成感到压力沉重、失望、愤怒及徬徨;约5成不明白子女为何隐蔽;6成害怕让别人知道子女的情况而不敢与人分享,包括怕被别人取笑、觉得无面,认为别人会瞧不起子女及觉得子女有问题/不正常等。此外,有不少家长也表示找不到合适的服务及不知道可找什麼人帮,显示家长也十分缺乏支援。
治疗隐患
对于治疗隐青的方式主要分为日本的观点、西方国家观点和香港的观点。日本学者一般建议静候他们重回社会;西方医生会建议主动要求他们加入社区,在必要时强逼他们;而香港的社工及学者则认为要以充权及兴趣为本的手法主动介入,但不会强迫。
在过去数年,“隐青支援”以各自的形式和理念在日本蓬勃起来。除此之外,一般来说会以两种模式作治疗。第一种是以提供心理治疗予有关隐青,这是由于大部分隐青家属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深,从而过份紧张。另一种见解是把隐青问题视为社会问题而非心理疾病(例如教育与就职脱节、校园暴力现象严重、全球化造成中低阶工作外移)。除了正规医疗外,有关隐青会被送住到跟其他治疗中的隐青共住,以便自日常生活中学习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及恢复与人共处的技巧。同时这个方法可使他们明白不只自己是隐青,事实证明亦较成功。
在香港,首先发现这现象的为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该机构于2004年10月始,成立“有网能量”青年导航及发展中心(Life Engagement Training Service),创立了全港唯一专责为活于“隐蔽”状态的14-24岁青年提供“上门辅导”及“上门训练”之“上门追击队”(Home-based counseling team)。“上门追击队”社工主动登门造访,评估这群青少年的需要,著重发挥他们被埋没的潜能及与其共同面对“隐蔽”困难,协助其重投社会,建立有意义的社会连结及发展。此外,该机构亦有为25-45岁成人提供上门追击服务。虽然越来越多社工、医生及诊所专门帮助治疗隐青,社会上隐青及其家人仍深感一般社区对隐青危机反应过慢,同时亦缺乏一个完整的制度去解决这个问题。
全球情况
虽然总括而言,这些都只能套用东亚地区,这些地方的教育政策给予学生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西方青少年亦感受到外间所给予的压力或者同侪间的欺负,这些情况与隐蔽青年的情况差不多。最严重的情况就会酿成血案,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州15人死亡、24人受伤的科伦拜校园事件。
据日本心理学家估计,日本约有100万个隐蔽青年,最年幼的甚至只有13岁,有的已经关在房里长达15年,男性占八成。在香港方面,根据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有网能量”青年导航及发展中心于2006年9月进行的调查显示,发现10-24岁青少年当中,估计约有18500青少年处于“隐蔽”状态,占全港青年人口2.1%,相比2005年只得6000名增加两倍多。男性同样占八成,年纪最少只有12岁,平均隐蔽2年,最长6年。
香港现象
在香港,有一些年轻人因不堪社会压力,甘愿蹲在家中与漫画、计算机、电视为伍,不愿接触社会,成为隐蔽青年。当前,隐蔽青年的问题引起香港社会高度关注。
隐蔽青年是指选择自我封闭,过着足不出户生活的年轻人。他们一天大部分时间都躲在房间,不上学,也不工作,大多沉迷于网上世界。据社会人士分析,香港年轻人成为隐蔽青年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香港年轻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习惯独处,欠缺与他人相处的经验,令他们难以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因此,玩计算机、看电视就成为他们日常的消遣活动,孤僻自我的个性由此养成。
此外,香港年轻一代从小到大备受照顾,抗压和应付逆境的能力较低,当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会因为缺乏同侪的情绪支持,“没用”、“失败”的感觉很容易涌上心头。他们因此选择独处来逃避压力。
香港流行高学历主义,社会普遍认为年轻人最少拥有大学学位,才可以前程锦绣。这种思维让未能考上大学的年轻人感到自卑。而且,香港岗位招聘,大多要求申请者有大专或以上学历,没有上大学的年轻人只能找到既辛苦、薪金又低的工作。来自社会观念和现实环境的双重压力令他们宁愿躲在家中上网、看漫画,也不愿到社会上寻找工作机会。
纵使拥有高学历,年轻人也可能成为隐蔽青年。如1997、1998年时毕业找工作的年轻人,刚好碰上亚洲金融风暴,就业情况困难,令他们自信心受损,产生“怀才不遇”的心理。为了逃避现实,其中一些人选择躲在家中,最终成为隐蔽青年。
隐蔽青年问题不是香港独有,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英国也有相同问题,这些隐蔽青年问题起源大致与香港一样。在众多拥有隐蔽青年问题的国家和地区中,以日本最为世界所关注。据统计,日本的隐蔽青年数目占全日本青少年的一成,约100万人。
至于香港的情况,一些社会福利团体统计显示,2006年,香港10至24岁的隐蔽人士高达18500名,大约占全港青年的2.1%,比2005年的数字增加两倍多。隐蔽青年中,以男性居多,他们的平均隐蔽期为2年,有人曾经过了6年的“隐士”生活。
隐蔽青年的数目越来越多,不单使社会的人力资源减退,也增加了香港社会福利负担,社会各界都积极协助隐蔽青年重投社会。由于隐蔽青年的问题是近十年才渐渐被关注,社会消除隐蔽青年问题的方法正在摸索与改善中。
相关作品
大学教授认为“隐蔽青年”问题是由于社会资源与阶级问题。无可否认,经济不景的确是家里蹲出现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从片中“隐蔽青年”亦拥有彩屏手机可见,心理问题远比物质问题为大。而事实上本座身边的一众高学历“隐蔽青年”,自我因素的影响也远比金钱因素为大。以往在经济景况更好的时期,即时学业成绩不理想,工作的出路仍相当多;但青少年在学业生涯完结后,却突然发觉社会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他们,令这班青少年开始质疑自己:“我在社会上,是否多余?”有部分被以为是隐蔽青年的人,可能真正原因是患上思觉失调。我们不应把两者混淆。
参考资料
隐蔽青年现状.当前位置: Language Tips> 双语新闻 拯救日本“隐蔽青年”.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7 16:37
目录
概述
社会现状
隐蔽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