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Я́ковлев,1923年12月2日-2005年10月18日),
苏联时期政治人物,
历史学家。20世纪80年代担任苏联官员,并进入
苏联共产党政治局和书记处。作为意识形态的主管,雅科夫列夫被称为“
公开性”运动的
奠基人。
早年经历
1923年12月2日,雅科夫列夫出生在苏联
雅罗斯拉夫尔州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8岁时,他参加了
苏联卫国战争。在战争中,他不幸受伤,腿部落下终身残疾,并因此退役。雅科夫列夫30岁就进入苏共中央,并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后来还被派往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
1973年,已经是苏共中央委员、中央代理宣传部长的雅科夫列夫遭遇了他人生中的政治寒流。因为在《
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批判
大国沙文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和
反犹太主义的文章,他被解除党内职务,派往加拿大任大使。一待就是10年。
回国后,雅科夫列夫出任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并当选公开性委员会主席。后来,他成了苏联“公开性运动”的指挥者与急先锋,被称为“
公开性”之父。
戈尔巴乔夫时期
让雅科夫列夫重新走红的“伯乐”是
戈尔巴乔夫。1983年,他利用与加拿大总理的私人关系,在戈氏访加期间为提升其党内威望前后奔走,得到了戈氏的极大赏识。1985年戈氏上台后,雅科夫列夫迅速连升几级,当上了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一跃成为党内主管意识形态的主要人物。
从此,雅科夫列夫便成了“戈尔巴乔夫的影子和替身”,说戈氏想说而不便说的话,做戈氏想做而不便做的事,而戈氏则总是表现得“不偏不倚”。戈氏在1995年接受俄《图书评论报》采访时也坦承两人的“紧密合作”。《
莫斯科新闻》这样形容两人的合作方式:雅科夫列夫“先在理论上提出某种思想,随后,这些思想便会成为戈尔巴乔夫言论中的日常口号”。
早在1985年,雅科夫列夫就利用宣传部长的身份上书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民主性、公开化、多党制、总统制等一系列全面的政治改革建议”。这些建议奠定了他在戈尔巴乔夫智囊团中的首要地位。
在掌握了苏共意识形态大权后,雅科夫列夫开始四处作报告、发表讲话或撰写文章,鼓吹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他还安排所谓的自由派人士出任一些报刊杂志的主编。
在雅科夫列夫主持下,1988年12月,苏联停止对西方电台的干扰,
美国之音、
自由欧洲电台、
自由电台、
BBC、
德国之声、日本
NHK、
德意志电波电台等各种电台和电视台蜂拥而入苏联,苏联历史上的英雄比如
卓娅被批倒,并且向苏联人民讲述欧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雅科夫列夫另拨款400万外汇
卢布,进口了20种西方国家的报刊杂志供大家阅读。很多人甚至认为,雅科夫列夫是瓦解苏共的关键人物之一。
雅科夫列夫就这样一步步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做着精心的谋划,并因此被称为“苏联改革的设计师”。雅科夫列夫的种种作为,搞乱了人们的思想。1991年8月15日,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以分裂苏共的理由建议将其开除出党。次日,雅科夫列夫宣布退出共产党。
一位在改革时期主管过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领域的前高官,曾在接受《
真理报》采访时表示,雅科夫列夫变化无常,不可捉摸,当过正统的共产党人,也当过党内自由派;当过
马列主义者,也当过反共分子和
社会民主主义的拥护者;当过社会主义理想的宣传者,最后当了社会主义的掘墓人。
晚年生活
苏联解体后,雅科夫列夫并没有在新的俄罗斯权力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过,他依然活跃。起初,他担任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副主席。1992年底,他又被任命为政治迫害受害者平反委员会主席。此外,他还当过
俄罗斯公共电视台(国家电视一台)董事会主席。
作为历史学博士、科学院院士,雅科夫列夫更多的时间是用来著书立说。他一共写了25本书,“反
斯大林主义”始终是贯穿其思想的主线。
对雅科夫列夫,俄各界评价不一。反对者将其斥为“苏联掘墓人”,“苏共政治局中的反共产主义者”。自由派却对他大加赞誉,并在其80岁生日时为他献书《雅科夫列夫:自由———我的宗教》。在他去世后,戈尔巴乔夫称,这是所有为了自由和民主斗争的人们的损失,
丘拜斯·鲍利斯耶维奇等亲西方民主派则慨叹“一个时代终结了”。
2005年10月18日,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在饱受病痛折磨后,于
莫斯科去世,终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