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元墓探梅
清代宋荦诗作
《雨中元墓探梅》是宋荦所做七言律诗。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到苏州光福镇西的邓尉支脉马驾山(俗呼吾家山)赏梅,题“香雪海”在马驾山石崖并赋此诗。
作品原文
雨中元墓探梅
探梅冒雨兴还生, 石迳铿然杖有声。
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
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
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
作者简介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绵津山人,商丘(今属河南)人。历仕刑部郎中、山东司皋、江西巡抚,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苏巡抚,抚吴十四年。工诗,有《绵津山人诗集》传世。本诗作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元墓,即邓尉山,因东晋青州刺史郁泰元葬此山而得名。诗题中的“吾家山”,即夏驾山,在邓尉山之西。诗篇发端就题写,写雨中探梅,幽兴斐然,拄杖点石,铿然有声。颔联实写,吟咏沿途风光,天上的云影与梅林的花光,互为映发,粉鲜玉皎满眼明;松间的涛声和山间的溪流,互相喧争,交响成悦耳的清韵。颈联虚写,坦示自己的审美情趣,宜在僧榻上远闻梅之清芬,领取闲静的韵味;独爱往园扉的破缺处行走,细品梅之幽姿。尾联一个“望”字,总束以上诗意,邓尉、铜坑、夏驾诸山,千树万树梅花开,弥望不绝,茫茫白如雪,香气蓊勃,真如花之海,诗人不禁吟出“香雪海”三字,自觉很满意,便将它题在岩石上。 《苏州府志》 称:“东为夏驾,向未有名,山不甚高,四面皆树梅。康熙中,巡抚宋荦题‘香雪海’三字于崖壁,其名遂著。”从此,苏州人赏梅必至“香雪海”,邓尉梅花,驰名海宇。创作背景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时任江苏巡抚的宋荦来到苏州光福镇西的邓尉支脉马驾山(俗呼吾家山)赏梅,极目远望,只见白梅似海,暗香浮动,天姿皎洁,冷艳如雪。遂题“香雪海”三字,镌刻在马驾山的石崖上。并赋《雨中元墓探梅》诗纪之。
当时宋荦已经六十三岁,他冒雨持杖面对满山梅林,领略了“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的意境,大有所感。诗之尾联交代了题名“香雪海”的故事,可订正民间流传“香雪海”为康熙南巡时所题之误。自此,光福探梅以“香雪海”为胜地。每当早春时节,满山皆白,像坠入云海,分不清哪是云哪是花,闪闪银波,在山间流光溢彩,奇丽无比。移目远眺,山上山下,银海荡漾,红绿相间,弥漫无际。真有“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觉。“邓尉梅花甲天下”,邓尉探梅,已成为吴地春游的主要胜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2:0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