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游六桥记
明代袁宏道游记作品
《雨后游六桥记》是明代文学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小品文记叙的是游赏西湖的经过。晚春季节,怜惜西湖桃花凋零,为与桃花作别而游西湖。落英缤纷,游人稀少,反觉快意非常。与同伴一起脱去外衫,露出白衣,鲜亮的白色与遍地粉红相映成趣,甚至卧地以脸颊承接桃花,落花多的饮酒,少的唱歌。作者不写西湖的景物,而写游赏西湖的乐趣。正是在这乘兴而来兴尽而去的快意中,展现出纯真自然的本性。
作品原文
雨后游六桥记⑴
寒食后雨⑵,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⑶,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⑷。”午霁⑸,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⑹。忽骑者白纨而过⑺,光晃衣⑻,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⑼。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⑽,多者浮⑾,少者歌⑿,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⒀,荡舟浩歌而返。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六桥:在杭州西湖中的苏堤上。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堤由南至北横贯西湖,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堤上建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成为西湖一景。后人称此堤为苏堤。
⑵寒食:节名,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内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做寒食。相传春秋时晋国人介之推辅佐重耳(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烧之不出,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以后相沿成俗,即为寒食禁火。
⑶洗红:洗去红妆,这里比喻雨摧落花。
⑷滞:延留,耽搁。
⑸霁(jì):雨后转晴。
⑹翻:同“反”,反而。
⑺忽骑者白纨而过:忽见穿白绸衫的人骑马驰过。
⑻光晃衣:绸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
⑼白其内者:穿着白色内衣的人。去表:脱去外套。
⑽以面受花:用脸颊来承接树上掉下的落花。
⑾多者浮: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浮,饮酒。
⑿少者歌:脸上落花少的人罚唱歌。
⒀啜(chuò):喝。
白话译文
寒食过后下雨。我说:“这场雨为西湖洗红,要赶快到西湖与桃花告别,不要迟延。”午时雨止天晴,偕诸友到第三桥。落花堆积在地上有一寸多厚,游人很少,我们反而觉得畅快。忽然有一个人身穿白绸衣骑着马儿走过,花光在白绸衣上晃动,比平常加倍鲜丽,朋友当中凡里面穿白衣的,都将外衣脱去。大家觉得有点儿疲倦了,便躺在地上饮酒,用面接花,接花多的满满地饮一大杯酒,接花少的唱歌,以此为乐。偶然间见小艇从花间划出,呼唤它,才知道是寺中的僧人载茶到这里来。大家各啜茶一杯,荡舟高歌而返。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清明时节在杭州作。宏道于寒食后雨日午霁时,即“浅碧深红大半残,恶风催雨剪刀寒”之际,“偕诸友”游览了第三桥。他们痛饮高歌,寻欢作乐,留连光景,爱惜芳春。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全文虽只一百十余字,却包含了五层意思:一写花时将过,惜春人应及时赏玩,“勿滞”;二写第三桥边的环境,这里“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清幽寂静,宏道与诸友不嫌冷落,“翻以为快”,由此足证他们非热闹场中人,故有此种感觉;三写骑马人白色衣衫在艳艳红桃映射下的动人颜采,“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于是“诸友白其内者”效其样,“皆去表”,以求得红白之相映,相与为嬉;四写游戏翻新,看他们“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游乐方式,与众不同,新花样反映了宏道等内心的欢悦;五写啜茗荡舟归,“艇子出花间”,花丛中忽然划来一舟,“乃寺僧载茶来者”,酒后身倦,“各啜一杯”,啜罢“浩歌而返”,十分舒畅。十倍愉快,宏道一行真可说是不负春光了。
这篇文章通篇以少许文字写出绝胜地他人之多许文字,意赅言简,非文章妙手,其孰不能至此。
名家点评
当代文艺理论批评家吴调公《公安三袁选集》:“写雨后落花,没有伤春之叹;赏玩苏堤春色,不落描景常套。诸友不羁之态,更觉栩栩如生。”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 小品笔记类选》:“鲜洁如画,景致极秾丽’而描绘极轻倩,画中人极富生趣活气也。”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1573年—1620年七月)年间进士,选为吴县令,历国子博士,官至吏部郎中。不慕荣利,退隐乡居,终生浪迹于山水之间。其文不拘格套,灵逸清新,时见性性情与真趣,为一代小品圣手。三袁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创为“公安体”,而以袁宏道成就最大。有《袁中郎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1 10:3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