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知识协同行为
文化术语
零知识协同行为(Zero-KCB)作为知识协同行为中的一种特例,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究零知识协同行为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Zero-KCB很好地描述了在创新活动中,知识主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双向、多向及单向的协同合作获得)进行“自我知识协同”并趋于“有序”的行为过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零知识协同行为”于“创新”而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发展的诸多成果都可以看成是在“零知识协同行为”中产生的,无论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还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等,其获得的知识创新成果,都可以看成是知识主体进行零知识系统行为的结果。
概念
零知识协同行为(Zero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Behavior,Zero-KCB)是指创新过程中的单一主体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并未与其他主体进行协同合作,而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知识(通过与他人的单向、双向或多向的协同合作而获得,“单向”如从他人公开发表的成果(如论文、著作、专利等)中“单向”地获得知识)进行“自我”“有序”创新的知识协同行为,即“自我”地在“恰当的时间”将“(某一)恰当的知识”与“(另一)恰当的知识”进行整合、重构并产生新的创新成果(如著作、论文、专利等)的过程。零知识协同行为是知识协同行为的一种特殊类型。
特性
零知识协同行为具有以下特性:
1.自我协同(有序)性。Zero-KCB具有“自我(ego)协同性”,即在零知识协同行为阶段,零知识协同行为主体(因Zero-KCB具有“个体依赖”的特点,故主体为“个体”)在创新过程中,在时间维度上是“自我协同”的,具体可表现在: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前期“单向”或“双向”获得他人的知识,并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创造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如专利、论文、著作等),并趋于“协同”“有序”的状态。“自我协同性”是Zero-KCB的首要特性。
2.伴随衍生性。Zero-KCB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伴随”个体知识协同行为而产生的,即零知识协同行为“依赖于”个体知识协同行为而存在。没有“个体知识协同行为”则不会存在“零知识协同行为”。伴随衍生性是零知识协同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3.内隐性。零知识协同行为具有“内隐性”。零知识协同行为常常嵌入到“人脑”或“内心”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隐性”(他人难以看到,但零知识协同行为可以通过“显性化”的成果展现出来)。内隐性也是零知识协同行为的一个重要特性。
4.动态性。零知识协同行为与知识协同行为同样具有“动态性”。在零知识协同行为过程中,对于创新主体而言,其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例如,由于受外部或内部环境的影响,零知识协同行为可能会由“强”变“弱”,或者由“弱”变“强”。该特性是与其他知识协同行为相同的基本属性。
类型
1.根据处于(创新)项目发生时期的不同,零知识协同行为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① 后置型零知识协同行为(lagging-Zero-KCB):即发生在创新活动(项目)过程的“后期”和Id-KCB之后的零知识协同行为类型。这种类型一般是在创新个体与其他个体进行个体层面的协同合作之后进行的“自我”知识协同。一般而言,lagging-Zero-KCB主体具有一定的“被动性”。②前置型零知识协同行为(pro-Zero-KCB):即发生在创新项目的“前期”、个体知识协同行为(或团队知识协同行为)之前的零知识协同行为类型。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那些创新水平较高的知识个体常常发生这种零知识协同行为类型(这些创新水平较高的个体常常是创新项目的“发起者”,pro-Zero-KCB主体一般具有“主动性”)。
2.根据程度的不同,零知识协同行为还可以分为:①“强-零知识协同行为”(Strong-Zero-KCB)是指协同(有序)程度较高的零知识协同行为。Strong-Zero-KCB一般发生在零知识协同行为的成长期(成熟期),该时期常常是形成创新成果的重要阶段。一般而言,零知识协同行为的“强度”越大,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专利等)一般也越多。②“弱-零知识协同行为” (Weak-Zero-KCB)是指协同(有序)程度较低的零知识协同行为。Weak-Zero-KCB一般发生在零知识协同行为的初期或末期。显然,相比较“强-零知识协同行为”而言,其强度相对较低。一般而言,“强度”越小(即形成“弱-零知识协同行为”),取得的创新成果一般也越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8 14:28
目录
概述
概念
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