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墨(Australasian tektite),是我国古人对陨石玻璃的称呼。因其常于雷雨天中被雨水从岩层中冲刷脱落出来,以致古人误以为是雷电造成的,是传说中的雷公画符遗留的墨块。在暴雨倾泻后的海南岛,往往会发现地里有一种杏子大小,长约十几厘米,样子奇特的、
黑色玻璃质石块。由于它总是在
雷雨之后出现,因此被称为“雷公墨”。
雷公墨简介
雷公墨是我国广东
雷琼地区人民对当地一种散布状产出的
黑色玻璃质岩石的俗称,对雷公墨的记载最早见于我国唐朝
刘询所著《玄岭表录异》一书。言“雷州骤雨后,人于野中得髯石,谓之雷公墨” 。
1900年,修斯(F.E.sues)将这种玻璃岩石取名Tektite。据统计,这种
玻璃质岩石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有约65万块,它们分布于地球南北纬55°范围内的四个地区,即澳亚散布区、象牙海岸散布区、莫尔达维散布区和北美散布区。中国的雷公墨属
澳大利亚散落区。不同地区对这种玻璃岩石都有地区性的命名,如澳大利亚石、菲律宾石、
利比亚沙漠玻璃等。
1963年,我国
李达明确定我国雷公墨与世界其他地区的Tektite相当。
雷公墨的分布
雷公墨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在海南岛,雷公墨多集中于琼海、
文昌、琼山、澄迈一带,散布于低海拔30-40米台地上,经雨水冲刷,裸露于地表。
20世纪八十年代,广西也陆续发现雷公墨,主要分布于博白、
合浦、钦州、崇左、
靖西、
田东、
田阳、百色等地,以
博白县和百色盆地最为丰富,当地老乡称其为“星屎”。
雷公墨的物理性质
物理特征
雷公墨通常为墨黑色、漆黑色,标本的边部因较薄而呈半透明的茶色。
玻璃光泽,
贝壳状断口,全
玻璃质,即使在电镜下放大数千倍也表现出非晶质性和断口特征。个体大小不一,重量不等,一般为几克至几十克,个别达100克以上。样品新鲜,无被搬运和
磨蚀痕迹。
常见外形
雷公墨的外形多样,保存有完整的特定形状的大致可归纳为八种:
(1)层状:外形不规则,具清楚的薄层状构造,
层理一般厚0.5-3毫米。
(2)椭球状:长的球形,往往一端较小,一端较大。长轴大于短轴的二倍,垂直长轴的断面为圆形。
(3)泪滴状:像拉长的泪滴,长轴大于短轴的三倍以上。垂直长轴的断面为圆形。
(4)哑铃状:两端稍有膨大的长棒状。
(5)长棒状:一般长3-5厘米,截面圆形,截面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
(6)透镜状:当中厚,向边缘变薄。
(7)碎胡桃壳状:厚3-5毫米的弯曲薄片。内曲面有流动条纹构造,外曲面有不规则的凹坑及沟槽。
(8)薄片状:厚3-5毫米。往往具清楚的流动条纹构造。
除上述具特定形状的雷公墨外,其余均为外形不规则的碎片。它们原来的形状已很难推断,或者这些不规则的碎片即为其原始形状。
表面构造
雷公墨表现出溅起和降落的特征。凹坑构造是玻璃体急剧冷缩形成的弧形裂开脱落后留下的痕迹。而
纹层构造则是玻璃体在完全固结前呈塑性状态时经过扭曲,拉撕和柔皱形成的丝状物聚集而成。由于玻璃的
均一性,使得这些丝状物已表现不明显,仅在风化的表面隐约可见,纹层构造便是这种成因的反映。
折射率与比重
测量雷公墨的折射率和比重,并利用奥克夫公式和与
二氧化硅含量的相关图来估算和投影,得到的三个数值基本一致。相对世界其他地区的Tektite,其折射率与比重较之菲律宾石相差无几,而较之低钙高铝的Tektite则差异较大,说明雷公墨与菲律宾石来源相同。
雷公墨的化学组成
雷公墨与东南亚地区的
Tektite具同一化学成分范围,但区别于
月壤中的玻璃和
宇宙尘。看来它与天体来源的玻璃物质无成分上的共同之处。然而有趣的是,雷公墨与德国瑞耶(Rie)陨石坑中的玻璃却相似。
雷公墨的年龄值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严正认为:用
裂变径迹法和钾氨法测定了雷公墨的
绝对年龄,结果大约为70万年。这一数值与澳亚散布区内其他地区
玻璃陨石的年龄一致,说明它们是同一
地质事件的产物。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李昌年认为:散布状的雷公墨被晚期第四纪
玄武岩覆盖,而裸露于早期玄武岩之上。表明雷公墨形成于两期玄武岩喷发之间,这与雷公墨的年龄值(0.75百万)年吻合。
雷公墨的形成
关于雷公墨的形成,传统的一些看法,诸如地球火山成因说,
闪电熔岩说已基本否定。70年代以来对其成因的看法有二,其一为月球起源的
玻璃陨石,其二为陨石冲击地球后形成的
熔融石。
围绕主要的2种观点,即月球
火山喷发说与陨石冲击地球岩石熔融说,国内有一批科学家参与了研究与探讨,相关的学术文章包括:
海南岛雷公墨(玻璃陨石)起源问题的初步探讨-袁宝印
雷公墨的地层年代学研究-袁宝印;叶连芳
雷州半岛与海南岛玻璃陨石-“雷公墨”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李达明海南岛雷公墨及成因探讨-李昌年
海南岛
玻璃陨石(雷公墨)
裂变径迹年龄的测定-严正;袁宝印;叶连芳
月球火山喷发说
月球表面的陨石冲击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月球在新生代时期甚至现在都可能存在火山活动。陨石冲击飞溅起的物质和
火山喷发物都有可能脱离月球引力落到地球上来。月岩和
月壤的一些性质与
玻璃陨石有许多相似之处。
雷公墨的外形与火山弹、
火山豆的形态十分相似。雷公墨的层状构造,
褶曲夹层以及
玻璃陨石的流动构造可能是
月球火山内部的熔岩流动时形成的。而雷公墨的刻蚀形态可能是月球火山喷发时,炽热的腐蚀性气体对喷出物化学腐蚀形成的。当它们进入
地球大气中后,又受到空气动力
磨蚀形成磨蚀形态。
陨石冲击熔融说
雷公墨的年龄值(0.75百万年)否定它们是来自陨石或月岩(45亿年)。
雷公墨的形态多为一向延长的水滴状、弹状,这是因为撞击地球物质而溅起液滴的典型形态。雷公墨
常量元素含量与地球岩石接近,而与月球岩石和
宇宙尘中的玻璃体差异较大。
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的雷公墨,稀土分配模型与天体岩石无共同点然而却与
页岩和
玄武岩的模型相似。K/U、K值投影也否定了雷公墨来自月球岩石的可能性。
陨石冲击熔融说得到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可,其假设如下:
0.75百万年前有一块巨大的陨落体冲击了澳大利亚附近的某一地区,当时表面为页岩或玄武岩,由于陨落体自身的重量和产生的千万巴以上冲击力,使地表岩石倾刻间得到超过自身熔点的温度,从而引起地表岩石熔融或选择性熔融,并且迅速溅起,形成数以万颗计的硅酸盐熔融液滴,然后骤冷、固结、漂浮在大气层上,最终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球表面,形成雷公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