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前龙(学名Antetonitrus)是已知最古老的
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晚三叠纪的非洲南部。它是四足的植食性恐龙,与其它蜥脚下目的近亲相比,体型较小型。但是,雷前龙在其生活的环境仍是最大型的生物,约有10米长及体重2吨,仍然有一些原始的适应演化特征,可用前肢来抓东西,而非单纯支撑身体。
基本信息
信息介绍
中文名称( chinese)→雷前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学名( name)→ Antetonitrus
发音( pronounced)→ ...
含义( meaning)→ 在.雷,雷声.之前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亚目( suborder)→ sauropodomorpha 蜥脚型亚目
类( infraorder)→ sauropoda 蜥脚类
属( genus)→ Antetonitrus 雷前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A. ingenipes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时代( period)→ 三叠纪晚期 norian
发现地层( stratum)→ ...
典型体长( length)→ 长10米
推测体重( mass)→ ...
发现者( discoverer)→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yates and kitching. 2003
简介
一具已经在南非一所大学静静等待了20多年的恐龙骸骨直到最近才被科学家们意识到。这具
恐龙化石具有2亿1500万年历史,重达1.769吨,长10米。科学家相信,它是所在时代最庞大的陆地生物,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
蜥脚类动物化石,其后代就是一度统治地球的恐龙。这具化石于1981年出土,此后一直安放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博物馆,被归类为
原蜥脚类。该校古生物学家雅特斯在学校访问研究生的时候就发现了那具被遗忘的化石,当时他就认为化石被归错了类。“我很庆幸在我之前没有人研究这个科目,我发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蜥脚类动物,目前来说是最古老的物种。”雅特斯将化石命名为 Antetonitrus ingenipes。
物种学史
背景
于1981年,基钦在南非自由州发现雷前龙的化石,之后存放于Bernard Price Institute,被标名为优肢龙。耶茨辨认出它们是另一个动物,并于几年后作出描述研究。正模标本包含了几块脊椎,以及很多前后肢的骨头,这些化石被认为来自于同一个体。另外,有五块较小型恐龙的四肢骨头,被认为可能是属于雷前龙。
专家分析
一个2003年的
分支系统学分析认为雷前龙是基础
蜥脚下目恐龙,位于较衍化的伊森龙或火山齿龙,以及较基础的近蜥龙或黑丘龙之间。背椎非常似来自南美洲的莱森龙;四肢骨则类似另一种南非的贝里肯龙,同样生存于三叠纪,体型巨大。但是,这些恐龙都没有包括在该分支系统学分析中,因为它们本身的研究都不甚清楚。
虽然在系统发生学的观点,雷前龙并非最早的
蜥脚下目恐龙,但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蜥脚下目,或是与来自同一地层的其他早期蜥脚下目有所关连,如黑丘龙及贝里肯龙。雷前龙的化石是发现于下艾略特组,地质年代估计是在晚三叠纪的诺利克阶,距今约2亿2100万-2亿1000万年前。在发现雷前龙之前,被认为最古老的蜥脚下目是泰国的伊森龙,是生活于较年轻的雷蒂亚阶。
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早期的蜥脚下目及它们的原蜥脚下目近亲,这是由于当时各大洲属于同一个
盘古大陆,它们分布于整个世界性的地域。
形态特征
雷前龙有几种特征使它较接近蜥脚下目,但仍然保有原始特征。不像其他的小型祖先,雷前龙主要以四足方式移动。与其他早期生物相比,雷前龙的前肢与后肢比例更长,而手腕骨亦较宽、厚,可以支撑重量。拇指是灵活的,能做出相对于其他指的动作,因此能与手掌抓东西。在更为进化的蜥脚下目恐龙,手腕骨都是大而厚的,手掌只能朝下,用以支撑身体,而不能抓取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