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
贸易说(IncomeTrade Theory),是由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 B. 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
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赫-俄原理只适用于
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不能适用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这是因为前者的
贸易发展主要是由供给方面决定的,而后者的贸易发展主要是由需求方面决定的。
林德认为,工业制成品的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需求,一旦国内市场大到可以使工业得到
规模经济和竞争的单位成本时,才会想到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喜好和收入水平而生产的,故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喜好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的
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
贸易量就愈大,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
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的可能进出口的商品。
林德认为,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两个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似,产品的适应性越相近,贸易关系就越密切。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选择消费品的质量就越低;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选择消费品的质量也较高。
林德认为国内需求的动态方面对一国的贸易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国内需求形式的国际化,如果该行业又具有动态或外在规模经济特征,那么该行业产商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国内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与效仿为国内供应商提供了刺激创新的土壤。
由于现实经济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各国收入水平不一定能真实反映需求偏好,确定需求偏好的要素还有很多;即使贸易伙伴国具有相同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下,由于要素、技术和生产工艺不同导致商品与服务的相对价格差异,以及政府的贸易管制等,都会使贸易结构偏离需求偏好相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