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冀
明朝中期大臣
霍冀(1516年3月2日—1575年5月6日),字尧封,号思斋,山西汾州孝义县(今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中阳楼街道楼西村)人,明朝中期大臣。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正德十一年正月二十九日(1516年3月2日),霍冀出生于山西汾州孝义县(今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他自幼资质聪颖,博闻强记,年轻时便因文才出众而被誉为神童。家境贫寒时,他勤奋自勉,夜晚若缺少灯火,便借着月光诵读。年仅十五岁,他已能背诵包括经书、子史等在内的数十万字典籍。
嘉靖十六年(1537年),霍冀参加山西乡试,名列举人第九名。
登科入仕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霍冀考中进士,授永平府推官。他伸张冤屈,明辨是非,即便面临上级监司的压力,也绝不屈服,他耻于通过曲解法律来徇私情。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政绩卓著,霍冀升为广西道监察御史。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霍冀奉命清理浙江军籍,他上奏朝廷,指出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强制士兵远戍既不合人情也难以持久。他建议不拘泥于士兵的原籍,而应依据实际情况,允许从附近军队中补充缺额,以期达到实际效果。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将此方法推广至全国,从而缓解了军民因被拘禁和远戍所遭受的痛苦。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霍冀巡按河南。当时师尚诏作乱,归德地区盗贼四起,破城掠地,远近骚动。霍冀制定策略,亲自督战,成功剿平了盗贼,并弹劾了那些纵容盗贼的抚臣,使他们被剥夺了官职。霍冀谦逊不居功,盗乱平息后,又遭遇饥荒。他上疏朝廷,请求免除当年的赋税,降低马匹的征购价格,以粮食折充军饷,并调用徐德仓库的粮食赈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当时,徽、伊两地的藩王仗着明世宗的宠爱骄横不法,欺压官吏百姓。霍冀依照典章制度,依法制裁他们。他整顿官风,坚守节操,士民们歌颂他说:“霍御史,声续既懋。”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霍冀升任大理寺丞。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霍冀升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他任职三年,对内修筑险要工事,疏导水利系统,充实物资储备;对外激励士兵,修整铠甲武器,使得宁夏边境士气大振,敌人畏惧。霍冀还亲自督兵出边作战,斩杀敌人数百人。
入京为官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霍冀巡抚保定。当时,京城周边地区连年灾荒,盗贼蜂起。霍冀到任后,立即着手加强武备,并发放粮食以赈济饥民,使得众多饥民得以存活,盗贼也因此逐渐消散。
嘉靖四十年(1561年),霍冀被召入朝廷辅佐院事。同年冬,蓟州、昌平、宣府、大同四镇军饷短缺,户部尚书高燿称四镇每年所需军费较往年已激增十倍之多,明世宗对此表示怀疑,下诏派遣一位户部侍郎前往调查弊端,但当时户部侍郎刘大实赵贞吉都不愿前往,于是明世宗命霍冀以户部右侍郎负责此次调查。霍冀亲自深入边疆,彻查军中贪污浪费、侵吞冒领的实情,并上奏朝廷。同时,他提出了恤军、通商、转输、积贮四项建议,均被朝廷采纳。
起初,霍冀前往户部任职后,刘大实、赵贞吉都被罢免,而霍冀又惩治了监口郎某。因此,他遭到了同僚的嫉恨,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南京兵部右侍郎。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霍冀升任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当时,山东的徭役分配不均,民众深受其苦。霍冀对此进行调整,使之趋于公平。同时,面对治理黄河工程调集人力物力困难重重的局面,霍冀果断发檄文至各郡县,要求他们征收丁银并上交,以此资金雇佣民夫参与治河。这样既解决了治河的人力问题,又方便了近河居民应役,公私皆便。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霍冀升任刑部左侍郎。
总督三边
嘉靖末年,蒙古频繁侵扰明朝西部边塞,每年至少入侵三四次,每次入侵都会逗留十来天才撤离。从各郡县城池到远近的乡村社落,大多都遭受了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队甚至在边塞之内联营扎寨,更有三五成群的骑兵分散掠夺至数百里之外,无人能挡其锋。当时,朝廷对西部边疆的局势深感忧虑。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升任霍冀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霍冀接受任命后,进入关中,首先前往慰问阵亡将士的家属,并给予他们优厚的抚恤。他罢免了那些不称职的将佐,选拔勇敢善战的人来接替他们的职位。随后,他招募丁壮,补充战车、骑兵,修整铠甲武器,完善边防设施,磨砺作战器械,激发了将士们的战斗斗志。等到秋季时,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没有一支蒙古军队敢靠近边塞窥探。于是,霍冀命令各镇军队伺机出击,攻击蒙古的营寨。不久,延绥、宁夏等地便频频传来塞外大捷的捷报,蒙古人对霍冀深感畏惧。
隆庆元年(1567年)冬,威宁等地的蒙古人分兵十余万,一路从东面的蓟镇口、浣口入侵滦河东岸,屠杀昌黎以西的百姓;另一路则从山西偏关入侵,侵扰岚州、汾州,并攻陷了石州。紧急军情从东西两面纷纷传来,京师大为震动。当时明穆宗刚刚即位,对军事不振的状况深感愤慨,决定扭转局势,重振国威,于是提拔霍冀为兵部尚书。霍冀熟知全国军队的部署、边疆地区的强弱分布、边塞的险要之处以及各位将帅的才能,他总揽全局,精心策划,运筹帷幄,使得边防形势逐渐趋稳,国内也因此恢复了安宁,明穆宗对霍冀极为倚重。
致仕归乡
隆庆四年(1570年),赵贞吉进入内阁,参与处理国家机要政务。赵贞吉偏好奇特的做法,但对事理并不十分谙熟。他满怀热情,以整顿军务为己任,既想改革军营制度,又想依法严惩那些犯有小过失的边帅。然而,霍冀对这些提议都坚决反对。加之霍冀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时曾间接导致赵贞吉被革职,因此两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霍冀于是以病为由请求辞职,并多次上疏说:“我的职责是掌管军事,但赵某总是事事掣肘,万一有疏忽失误,谁来承担责任呢?我不能与他共事。况且我又生了病,请求允许我辞官归乡。”明穆宗最终批准了他的请求。
归乡后,霍冀严于律己,慈爱地教导子孙,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仿佛完全忘记了仕途的荣辱。王崇古从陕西边疆调任至云南督抚时,曾登门拜访霍冀,与他共叙往事。他依然忧国忧民,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对过往的遭遇毫无怨言,只是希望王崇古能继续为国效力,安定边疆,以慰同志之心。每当边疆传来捷报,敌寇被降服,烽火熄灭时,霍冀都会寄言庆祝,为国家的胜利感到高兴。
万历三年三月二十六日(1575年5月6日),霍冀去世,享年六十岁。
主要影响
霍冀历仕二十余年,政绩颇多,主要如下:
历史评价
孔天胤:明公鸿才骏德,为世鼎臣。比者膺大廷之殊简,综四镇之积弛,曾不旬月,绰已竟绪。当奏凯还朝之日,兼便道归省之荣,推功能之选,举忠孝之光,至我公为甚盛矣。(《与霍思斋兵部书》)
王崇古:公素富忠猷,夙练戎事,惟公惟明,不诡不激,所投辄效,如烛照而为卜也。(《资政大夫兵部尚书思斋霍公冀墓表》)
张四维:公质亮节,材蕴甚宏伟,即所表见,固已章灼环异,要为未究其用,乃天不整遗,不得以其所长尽效于邦家。(《明故资政大夫兵部尚书思斋霍公墓志铭》)
轶事典故
明灯两盏
传说霍冀出生时,清香满室,天龙窥探。霍冀幼时,夏天外出则祥云为其遮日,免其曝晒之苦;晚上则肩有明灯两盏,为其读书照亮。霍冀读私塾时,代一邻居写了一纸休妻之书,晚上肩头明灯熄了一盏,后经老师点拨,知道自己办了一件错事,帮人休妻是不道德的,于是要回休书,谴责邻居。后来肩头明灯复亮。
云佑霍冀
传说霍冀出生时,家境贫寒,小时候他妈背上他捡麦穗,拾到哪儿,天上有块云彩就遮到哪儿,他妈感到奇异,心想儿子必定是贵人,老天爷不让妈“受罪”,于是她糊涂地对霍冀随便说了一句:“你长大后七品、八品,那官位太大,轮不上,一品、二品芝麻小官当上,娘觉的也可以啦!”
谦让睦邻
霍冀居官在京,出任尚书,执掌兵部,权倾一时。族人与邻居争地妄起纠纷,霍冀千里修书敦促避让,寄诗于家中:“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何以不见秦始皇。”族人看到霍冀来信,主动让出地基三尺,邻居很受感动,亦让出地基三尺,两家所让地基形成一条街巷,取名“仁义巷”,至今仍存。
文曲下凡
传说孝义的县官为了尽快求得政绩,决定在他所辖的孝义县建造一座名为“中阳楼”的市楼,却不知道此楼应该建成什么样,所以整日为此劳神发愁,茶饭不思。霍冀作为一个正在私塾读书的小学生,得知消息,急匆匆地跑到县衙,对县官说他知道中阳楼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县官起初并不相信霍冀所说的话,认为是儿童的戏言,对霍冀冷冷淡淡,不予理睬。后霍冀用庄稼秸秆编制出中阳楼的立体形象,让县官过目,县官大喜过望,见人就说霍冀是文曲星下凡。最终县官按照霍冀的设计修建了中阳楼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霍冀曾主持编撰《九边图说》,著有《霍司马疏议》。
后世纪念
霍冀墓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中阳楼街道新庄村北部,相传占地3.33公顷,陵前有四柱三檐石雕牌坊。通道旁有二十四尊兽畜石雕。此外,还有尚书祠堂,东本廊北朝庑,合计房舍近百间。建筑物“文革”期间全部毁灭,陵墓亦于1967年,土地基本建设时摊平。未发掘。
史料索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5:2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