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庄
汉语词语
霞庄,汉语词语,拼音为xiá zhuānɡ,来源于《《七夕赋》》,意思是指云汉,银河。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就由余李两姓共同居住建村,明 初时王姓又从洪洞迁来,后余姓逐渐迁走,仅有李、王两姓长期居住在此,保留下来的村落建筑,基本上还是明清风格。
名词解释
xiá zhuānɡ
(霞庄)
1.指云汉,银河。 唐 王勃 《七夕赋》:“结遥情於 汉 陌,飞永睇於霞庄。” 蒋清翊 注引《尔雅·释宫》:“六达谓之庄。”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延绿房於叠巘,上拂霞庄;蔓丹阙於重磎,下披泉户。”
2.仙人所行之路。《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唐享先蚕乐章》:“霞庄列宝卫,云集动和声。”
千年古村-霞庄
基本概况
从该村的地貌看,村庄置于双龙体之 上,东西沟悬崖峭壁似船傍,西河横流于村南,突起船尖。奎星楼好似一座瞭望塔,舟心坚固不漏,村南高大的护村林带,好似无数彪形勇士,严阵以待,目视前 方,戍守船舱。从南远近视之,气势巍严,登高眺望,全村成方形,形似舟心楼阁。双龙驾舟,乘风破浪,势如弦弩,锐不可当。从平面图上看,整体像龟形,里边 又像似龟背上的纹路。从民俗上讲,龟是长寿的象征、财富的象征,它有竖韧不拔,永往直前的精神。
你别小看这丁字街,它又像一个八卦图、又似一个迷宫,你如是外乡人,进去以后还真走不出来,你如打手机求救,还未信号。记得我早在2000年 时带领省城一个“党旗飘飘采风”团到该村采访第一届群英会参与者、劳模李秀莲,我们分成三个组分头行动,中午集中时三个组在里边急的团团转,后来在老乡的 指导下我们才集中到一起。长治日报慕名而来的四位记者在该村也经历了同样的遭遇。“那么,手机在村外能打,进村后咋就不好使了呢?”面对他们的疑问, 我曾咨询过几位搞通讯的内行。“不可能吧”。他们只是含糊其辞。总之,这种大街连小巷,小巷通家户,家户有后门,树多巷深,四通八达的布局,确有其独特的 优势。具体有防盗、防火、防洪、防雷、防疫之“五防”功能。在抗日战争年代日本鬼子曾几次进村,往往被这丁字路口迷的不知所向,这样既利于阻击敌人,也有 利于群众和八路军穿街过巷安全转移。有关丁字街村里王树德老人还有一种解释,说骂人时有一种说法“我一眼就把你看透了”,但霞庄的丁字街是一眼看不透的, 村是深奥的,人是莫测的。
另 外,该村北面的蟒山屏障和村南的池塘水网相呼应,使村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山环水抱之势。每年的雨季,村庄及村北的降雨,都要穿街而过,流入叫“园池”的人工 湖和村南池塘水网,霞庄人称为“雨季降水全入塘,村雨不流到异乡”意在财源不外流。由于霞庄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繁荣绿化带,无论从何方而来,使人在视觉上产 生“远能看到村,近村不见村”的错觉,这也使许多初次来霞庄的人倍感迷惑。
霞庄村周有东西南三条深沟环绕护村,形成天然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进可扼控邯长路,出击黎潞之敌,退可迂回于山区。春秋阁外有条浅沟,直通蟒山峡谷,有紧急敌情,可迅速顺沟转移。据村上王树德、王玉德等几位老革命讲,1941年、1942年日曾两次由潞城出发,东西合击夜间偷袭包围霞庄,但驻入村部队利用有利地形掩护群众转移,由春秋阁外安全转移无一伤亡。
古今文明
“ 温故而知新,鉴住而知今”。至古以来霞庄是远近闻名的文风村,文明村,就民间典故的“霞庄村狗看告示”、“牧羊人授课”都能折射出霞庄人自古好学、多有才 识,文风甚浓;就已步入改革开放,霞庄人仍是人才济济,李王两家和谐相处,不仅各项工作走在了前列,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楷模,而且在社会治安状况 不尽人意的情况下,全村近千口人没有一个刑事或行政犯罪,就连打架斗嘴的也很少。通过笔者两年来进村入户的多次调查,冠以“以文养德,以德治村”来予以概 括。这与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是一脉相称的。
庄村是从办学起家的,历代尊师重教,耕读传世。据《霞庄村村志》记载,明清时期霞庄村私人办书院(私塾)和经馆者常有数家,师导之严名扬乡里,教育有方, 高徒辈出。除本村和邻村学生外,外乡外县前来寄宿求学者也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村中读书人考取庠生(秀才)以上学历者有300余人,占到全村总人口的12%,学问比例之高誉出县外,“文风村之称并非虚传”。光绪29年(1903年)霞庄就创办了公立小学堂,1932年改为民国初级小学,分为男校和女校,这一时期,霞庄村具有高等小学以上学历者有6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新中国成立,高中毕业生有150人余人,大专院校毕业生有100余人,合计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5%之多。这足可说明霞庄村历史上文人之多。“寺院钟声,钟在寺院,亏在外”,“文风村”之称并非虚传。
霞 庄教育还有一个特点,是由于“学而优则士”影响甚深,㜡分子求学成材的欲望较切,因此,家长、社会、学校等结合的紧密。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年长者,无事常有 人聚在教室外,倾听教师授课,一方面有求知之欲,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考察和监督,倘有教错字意者,俟后予以纠正。教师授课认真,教学成绩佳者,普受学生家长 尊敬,除日常赠送食品或春节宴请先生外,逢端午、冬至学生皆带礼金赠先生谢之(俗称拴礼),教师亦以食品或学习用品回赠学生。智育和德育并重,是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由于读书人多,受新文化启蒙教育的影响,从1920年开始,以缠天足为荣的思想受到冲击,禁缠、放足是全县第一个村。该村还是全县推行义务教育最早的村,男女国民小学在民国初年皆已开办。由此该村就培养出好多出类拨萃的人才;也流传出好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典故。
霞庄名人
明清时期朝廷命官七品以上有25人,其中:
王廷善,王氏六世祖,王增长子,生于弘治年间,毕业于太学,学士,嘉靖年间,在朝做到三品祭官,负责皇家定期的祭天、祭地、祭祖和大典及朝里其它各种礼仪节序,称其学问深远,正直敢言。黎城县的婚嫁,丧葬等礼仪节序有别于它县,始于王廷善王用宣,字布化,十四世,王瑾次子,就读于太学。以良家子应召为郎。授六品侍郎。乾隆后期至道光初年,任直隶州四品司马(将军之下为司马),负责戍守京都外围。直隶州后易为直隶省。乾隆52年黎城知县王用宣送的“名高上佐”牌匾,已有213,年仍保存完好悬挂于的门庭前。
王 景方,字槛齐,十四世,毕业于太学,太学生,清嘉庆中期至道光前期,在村办书院任经师,教学质量高,师导严,著称全县。当年南委泉王发越,因家贫无钱读 书,终日流玩街头,景方父亲王云,当年称东头财主,为霞庄首户,在南委泉开有商号,看到王发越天资聪明,将其收养家中读书,一切费用由王云家资助。王发越 祖上属“下九流”,无资格报考生员。由王景方出具假证明,并宴请和带王发越跪拜黎城所有名师,才考取生员,以至及弟进士(道光元年-1821年)。后由知县授禄至贵州兵部道(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授禄后,道光二十六年,起驾返籍拜谒师长,驾到“园地”坡,即下轿徒步奔师府,爆竹响起,锣鼓齐鸣,热闹非凡。王景方老先生出门迎接,折服下跪呼称“拜见四品道台大人”,道台急忙回礼下跪,呼称:“拜见一品老师”,道台又说:“无有一品老师,何有四品道台”?
民国时期较有建树8人,其中:
王 密,字云峰,十八世,王东阳次子,政法大学毕业,上世纪二十年代前期,在北京考取知县,派往河南任职,赴任途中返籍一趟,门上挂着“河南任用知县”牌匾, 到河南予西某县任知县时间不久,其执友南汉震(中共党员),被时任河南省主席的韩复榘,邀为秘书长,将其调回省政府任秘书主任、高等法院书记长等。在河南 协助南汉震,为营救狱中共产党员,做过不少工作。后到南京司法部任职科长。杨虎诚出任陕西省主席,邀南汉震任秘书长,南为工作之便,又将王密要到法界任书 记官长。后南汉震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所监控,杨虎诚闻悉后,协助南离开西安,王密仍留西安,日寇投降后,王密回到太原,任省高等法院书记官长。四九年北京解 放,王密调中国人民银行干部学校任教授。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卒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王承,十八世,山西教育学院毕业。爱好体育、音乐、戏剧、文学等,任过高小、中学教师。霞庄演文明戏始于王承,他是主要编导者和组织者,通过演文明戏(语剧),对宣传新文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有过贡献。晚年行医,群众随叫随到,不吃饭、不收礼,受到群众尊敬。
李遇端,十七世,长治省立第四中学毕业,为黎城留潞学生会主要负责人,领导学生反苛捐杂税,反盐店等。和霍次萝包差徭局,任过局长。
建国以来在外工作的先后200多人,科级以上干部及工程师以上人员占50%。
霞庄典故
黎城县流传着很多关于“文风村”――霞庄的典故和传说,“霞庄狗看告示”、“牧羊人授课,震惊乡绅”就是其中流传范围最为广泛的二则。
“ 霞庄狗看告示”。霞庄是黎城县北部地区通往县城的交通要道,日间行人穿街而过,络绎不绝。历史上霞庄因读书人多,不论大事小事,喜欢张贴告示,甚至小孩夜 哭也要贴一张“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路人君子念一遍,保我小儿得安康”。清嘉庆年间,首户王思元家,公子写好告示,交给长工去贴,长工手端浆 糊出门去贴,户主的一条狗也跟着长工出去,长工在庙街墙上抹浆糊贴告示,当时狗也在跟前抬着头看长工抹浆糊贴告示,适逢路人看到此情景,竞误认为狗也在看 告示。奇闻一时兴起,而且狗也识文断字,还能看告示。从此“霞庄狗看告示”的奇闻流传。
“ 牧羊人授课,震惊乡绅”:光绪末年禀生王培,放牧到潞城县潞河村,身着牧羊人装束,身带“四书五经”,出牧后,羊在一边吃草,自己专心读书,手不释卷。在 此期间与该村教员王歧(霞庄人)常在一起谈书论经,当地乡绅知道后,认为先生和牧羊人混在一起,有失体统,不务正业。某日,几位乡绅来到学校,恰遇先生和 牧羊人一起聊天,乡绅们见此情景极为不满。先生体察到乡绅们的情绪后,假称自己身体不适,让王培代为授课,王培并不推托,牧羊鞭放在桌上,展卷开讲,拆字 解意,深入浅出,才华横益,授艺非凡。在场的几位乡绅无不面露惊讶,问道:“先生贵府在何处?”王培答曰:“霞庄牧羊人王培是也”。乡绅们惊道“霞庄‘文 风村’果然名不虚传,牧羊人亦如此悉读经书,果真是‘染缸里无有白布’啊!”
人文环境
环 境卫生,历代重视,全县著称。户外街巷无垃圾,皆堆放于家舍地基或肥场,积成肥料。男人们每天早晨起床后,喂上牲口,担完水,打扫院落和街道<邻舍之间要 相互连接,不留空档>,而后再用早餐,这已养成习惯,形成村风。男人有事外出,妇女饭后补之。院内不污,街巷整洁,已成历史习惯。战争年代除避敌转移外 出,亦从无间断。外乡人初次来霞庄,误认为定有喜庆大事,其实不然,早已成为霞庄村风和农村精神文明。
在语言礼貌上,不仅男人见面注意礼貌,皆有尊称,遇到邻舍亲戚或外乡熟人,亦要主动打招呼,以示亲切。妇女过门后以“目濡耳染”受文化礼教和村风的影响,除 相互有尊称外,举止言语文雅条理,粗声野气的骂街声很少闻之。偶有斗嘴,亦多注意措词文明,用语不臭。如早年村中李风与她人吵嘴,激动出语是:“你若好告 状,我也不怯官;你若好吃醋,我也不嫌酸。”在骂声中无不可入耳的话。虽早被传为佳话,但确反映了霞庄妇女亦具有相当文化修养。
在经商、学艺中
霞庄人历代任教者多是个特点。为官者也是管教育者多于其它。如训导、儒学正堂等亦是老师衙门。除此之外,其次是经商学艺,民国时期经商者近60人,占全村人口数的7%,就改革开放以来,在外经商打工的已达150名人,学艺者霞庄历有谚云:“家有千顷地,不如随身带个艺。”
抗日建勋
2006年深秋的一天,宋任穷将军的女儿宋勤,儿子宋青荒,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丽霞,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鹏飞,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永清的陪同下,专程来霞庄参观,追寻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
2007年盛夏的一日,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全国著名作家黄传会慕名参观了霞庄,在曾居住过的赵树理、李季力群赵子岳冼星海、阮章亮、陈荒煤的抗日文化接待站,寻找抗日时期文化艺术的根源。
这里是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晋冀豫省委以及所属机关居住过的地方,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正因为霞庄具备了进可攻、退可守,文风文明,有政治基础这两个条件,从1937年10月八路军就看中了这一地方,先是115师工作团来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使群众认识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战主张,后全村相继有10多名进步青年参加了县牺盟游击队,霞庄村的王迫禄、王宽兴1937年在全县最早加入了共产党组织。
到1938年初春,129师师部由吴家交村东的山岭上走山路来到霞庄。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谋长李达住在王嵘家的解胸楼院,司令部住在王密楼院,政治部住到王利斌家院,政治部主任柴树潘、副主任宋仁穷分别住在西房和南房。随营学校是1938年5月上旬进驻霞庄的,校部住李增亨家前院,校长韦国清住后院。其间,八路军帮助霞庄村发展党员,于1938年6月成立了党支部。
八路军总部进驻霞庄的时间是1939年 春。当时老百姓听说八路军总部要进驻霞庄,从长池坡到大街上,一街两行站满了欢迎的人群,大家都想亲眼目睹大首长们的风采。大部队过后,后边过来的是骑着 高头大马的骑兵队,此时欢迎的人就立刻沸腾起来,大家都以为是大首长们过来了,当马队过后,人们并没发现有首长装束的人物经过。后来有一个背行军锅的人, 跨进村民王魁业家的大门后,王魁业家的前后门及周围立刻站上了岗哨,不准陌生人进入。村中百姓判断这个背着军锅的军人,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首长。后来通过 房东得知,这个背锅的军人,就是朱德总司令。
1940年2月晋冀豫省委,以及所属省委党校、新华书店、“先锋剧团”、抗日文化接待站也先后进驻霞庄。一时间霞庄成为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核心。
1940年春天,中共中央北方局为总结抗日反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今后巩固和建设根据地的方针,研究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建政的大政方针,决定在晋冀豫省委驻地霞庄,召开北方局高级干部会议。会址就选在村东南角的五龙庙。
高干会由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太行、太岳、冀南等根据地的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大会贯彻了中央的有关指示。高干会提出了根据地“建党、建军、建政“三大建设任务,把打破敌人“囚笼政策”,作为今后北方局党政军的主要工作。八路军总司令朱德、129师师长刘伯承、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129师政委邓小平等领导,都在会上作了报告。
参 加大会的有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左权、陈赓、宋任穷、王树声、薄一波、戎伍胜、杨秀峰、安子文、李雪峰、陈锡联、李达、黄镇、 徐子荣、彭涛等许多党政军首长。大会开得隆重严肃、认真求实,对华北乃至全国以后的抗日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霞庄村在当时那种独特的抗日氛围中,他们不甘落后,争当先锋,老百姓在中共霞庄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宣传、支持抗日。妇女们做军鞋、纳鞋底;男人们运送军粮、转送伤员,民兵连配合正规部队直接参加战斗;面对日军烧毁1000多间房屋,劫掠30多万斤粮食的惨剧,霞庄人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开展大生产,涌现出了“纺织英雄”李秀莲等令人称颂的人物。霞庄村的百姓无愧于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历 史积淀出的东西既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又是一笔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有着悠久历史的霞庄村,不仅留存着丁字街巷这一奇异的建筑布局和“文风村”的美誉以 及文昌阁、魁星楼、五龙庙等古建筑,而且在抗战时期,霞庄百姓与八路军共同抗日的历史更是成为霞庄人心目中最为荣耀的记忆。这段特殊的历史无疑 已经成为霞庄1500年历史中最为辉煌一页,成为霞庄百姓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小康明珠
霞 庄村因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被当地政府命名为首批“民俗文化村”。霞庄人也包括我们参与建设霞庄新农村的包村者为之骄傲。继而在县乡两级领导的支持 下,我们以此为契机,成立了由县文化中心牵头的民俗文化村建设领导组,制订了工作方案,下设三个组,即史料宣传组,负责各种文史、图片等资料的挖掘和整 理,并做好宣传工作;文物征集小组,负责本村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调查、征集、分类、宣传、布展等工作;环境整修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负责该村路面整 修,临街房屋及四个陈展大院修缮,包括整个环境卫生的整理工作。二年来,我们通过外出参观,召开有关方面的研讨会、座谈会,邀请文物专家在场指导等措施, 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其整修街道7条3000平米,修缮房屋30间,绿化面积1500平米,征集文物150件,挖掘整理文史资料30万字,陈展2个院落。尤其是找到了该村两块已失落多年的清乾隆年间圣旨碑2尊和全国罕见的唐代线刻经桩。
随着我们工作的不断深入,霞庄这一千年古村的历史面貌也在逐渐清晰。
参考资料
千年古村-霞庄.黎城在线.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14:26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千年古村-霞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