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州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单位之一
直隶州的建制最早出现于元代,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单位之一,以直隶于布政司而得名,与一般隶属于府的州不同。
历史沿革
“州”作为地理概念,最初出现于先秦时期。据《禹贡》记载,传说大禹治水时,将中国划分成九个区域,称为“九州”,于是“九州”最早成为中国的别称。然而,这所谓的“九州”,只是当时对中国规划的一种政治理想,还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划
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全国实行以郡统县的行政区,仍无“州”之设。汉朝建立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沿用先秦之“九州”命名,通称“十三州”,但这些以“州”冠名的监察区,还未具政区性质,地方政区仍是郡、县两级制。至东汉末年,作为监察区的“州”,才真正成为相当于“省”的一级行政区划,首次确立了州的建制,形成全国政区“州、郡、县”的三级建制。此后,“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建制,在历代相沿中有了不断演进
在宋代,府、州是辖于路之下的。元代将州分为两类,即重要的州由行省直接管辖,称为直隶州,与路、府并列,其他由路、府管辖的州,则称为散州,这是中国政区史上首次出现直隶州与散州之分。明沿元制,州的建制仍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上隶于京师或省(布政使司),地位同府,散州隶属于府。
清代 ,中央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针对明代府辖县过多的弊端,清政府有选择地增设直隶州,通过缩减府的管理幅度与扩大直隶州政区职能,促进平衡地方的分辖管理。元明两代的直隶州与散州,在管理层次上大都为辖县政区,均领辖一至数县。清代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即直隶州为地方二级统县政区,与府平级,同隶于省,皆辖数县;散州为地方三级县辖基层政区,与县平级,同隶于府,不再领县。故此,除隶属关系不同外,领县与不领县,成为了清代直隶州与散州的主要区别。清代直隶州与散州均设知州1人,掌一州治理,佐官有州同州判,分别负责粮务、水利、防海、管河等方面的事情。在品级秩位上,直隶州知州正五品,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散州知州及佐官品级比直隶州低,比县稍高。
各地情况
直隶
赵州直隶州
明洪武初年(1368年),省平棘县入赵州,为真定府辖,领柏乡、隆平、高邑、临城宁晋赞皇六县。清初赵州属真定府,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升赵州赵州直隶州,割赞皇归正定府,辖县有柏乡、隆平、高邑、临城、宁晋。
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废府、州,改省、道、县三级制。民国2年(1913年)2月,赵州知州李大防奉命改赵州为赵县,隶属冀南道。民国3年(1914年),冀南道改为大名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赵县直隶于河北省。
四川
达州直隶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达州升为达州直隶州,属四川川东道。东乡、太平二县往属,领县七。嘉庆七年(1802)改为绥定府
邛州直隶州
绵州直隶州
绵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升绵州直隶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省罗江县入,徙治旧罗江城,嘉庆六年(1801)复徙旧治。
德阳县:明属汉州,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安 县: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绵竹县:明属汉州,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梓潼县:明属剑州,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罗江县:明属州,顺治十六年(1659)省入德阳县,雍正七年(1731)复置县,复属直隶州;乾隆三十五年 (1770)省入绵州,绵州徙此;嘉庆六年(1801)又复置县,而绵州还旧治。
资州直隶州
明资县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升资州直隶州。下辖:
资阳县:明属简州,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内江县:冲。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仁寿县繁难。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井研县:简。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茂州直隶州
茂州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27)升茂州直隶州
瓦寺宣慰司嘉庆元年(1796)升宣慰司。
忠州直隶州
忠州重庆府,雍正十一年(1733)升忠州直隶州
酆都县、垫江县
梁山县:明属夔州府,雍正十一年(1733)改属直隶州。
眉州直隶州
眉州直隶州,下辖:
彭山县:康熙元年(1662)省入直隶州,雍正七年(1729)复置县。
青神县:冲。康熙六年(1667)省入直隶州,雍正七年(1729)复置县。
泸州直隶州
永宁直隶州
叙州府叙永同知,并有永宁宣抚司,顺治初因之为厅;雍正五年(1727)省入永宁县,八年 (1730)复置厅,乾隆元年(1736)升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置永宁直隶州
古蔺县:明永宁卫贵州都司(在四川),顺治初改属贵州威宁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置永宁县,雍正 五年(1737)改属叙州府;乾隆元年(1736)改属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徙治古蔺巡司,同年更名。 雍正八年省贵州省毕节县赤水卫入;康熙四年普市所改属贵州省黔西府,二十六年省入县。 县丞驻赤水镇。
古宋县:明九姓长官司属泸州,顺治四年(1647)归附;康熙二十四年(1685)省入泸州;雍正四年设州同, 后改州判;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置县,改属直隶州。
山东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济宁直隶州,领三县直属山东省。
1913年改济宁直隶州为济宁县,属岱南道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徙今治(今临清青年路街道)。
弘治二年(1489年)升为临清州,领丘县、馆陶2县,属东昌府
清初沿明制,临清州仍属东昌府。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临清州为临清直隶州。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为直隶州,辖邱、夏津武城3县。
1913年废州为县,属济西道(1914年改称东临道)。
清代,胶州莱州府
1904年,胶州脱离莱州府,升级为胶州直隶州,辖高密即墨二县。至此,山东十府三直隶州格局形成。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撤掉州一级行政区胶州因此改为胶县,归属胶东道
山西
霍州直隶州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霍州升为霍州直隶州,领赵城灵石2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增辖汾西县
绛州直隶州
雍正二年(1724)改为绛州直隶州,领稷山河津闻喜垣曲、绛等5县。
河南
郑州直隶州
位于河南省中部,元初将新郑县、密县划归郑州。
明初,郑州以管城县为治所,为直隶州,外领荥阳、荥泽、河阴、汜水4县。
清雍正二年(1724)升郑州为郑州直隶州,领荥阳、荥泽、汜水、河阴4县。雍正十二年,(1734)废直隶州,仍为郑州。光绪三十年(1904)再次升郑州为直隶州。
光州直隶州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唐高祖武德3年(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光州直隶州,直隶河南布政使司。州治光(今河南省潢川县)。下辖: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商城(今河南省商城县)、息县(今河南省息县)共4县。1913年废。
汝州直隶州
汝州直隶州位于河南省中部。隋文帝开皇4年(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
明成化6年(1471年)升为汝州直隶州。清朝沿袭明制。清代,州治汝(今河省汝州市)下辖:鲁山(今河南省鲁山县)、郏县(今河南省郏县)宝丰(今河南省宝丰县平顶山市大部分地区)、伊阳(今河南省汝阳县)共4县。
许州直隶州
清初许州属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升许州为许州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隶河南省。
安徽
泗州直隶州
泗州直隶州:繁,疲,难。隶颍六泗道。明属凤阳府。寻复升直隶州,以临淮县省入。顺治初因之。康熙六年,分属安徽省,隶凤阳如故。十九年,州城圮,陷入洪泽湖,寄治盱眙。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隶安徽省。乾隆四十二年,裁凤阳府之虹县,省入泗州为州治。
江苏
通州直隶州
通州明代起属南直隶(清改为江南省),明洪武二年(1369),静海县并入通州,通州仍领海门县并增领崇明县。洪武九年(1376),崇明县改隶苏州府,通州仍领海门县。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废县为乡,并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为通州直隶州,隶属于江苏布政使司,增领如皋泰兴两县。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隶于江宁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和新涨的天南等41沙设海门直隶厅
海州直隶州
明代,海州隶属于南直隶淮安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格为海州直隶州,下辖沭阳县赣榆县。辖区范围基本上相当于连云港市辖境、隶属宿迁市的沭阳县,以及隶属徐州市的新沂市东部。1912年,改为东海县
江西
宁都直隶州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升宁都县为州,辖石城县,属赣州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赣州路为府,改宁都州为宁都县,9年(1376年),宁都县属江西布政使司赣州府。清初沿明制,高宗乾隆19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州治宁都(在今江西省宁都县城)。清末辖:石城(今江西省石城县)、瑞金(今江西省瑞金市)。1913年废。
浙江
定海直隶厅
定海,简,隶宁绍台道。总兵及同知驻。古句章地。明为卫。康熙二十七年改县。道光二十一年升定海直隶厅 。西距省治七百六十里。广百四十里,袤八十三里。北极高二十九度五十九分。京师偏东五度五十八分。舟山,古翁洲山,即定海山。
福建
福宁直隶州
福州,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宁县升为福宁直隶州,辖福安宁德2县。福宁州直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1913年废府留附郭县霞浦县州治今福建霞浦县。
永春直隶州
永春州,地处福建省中南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永春直隶州,割泉州府德化延平府大田属之,治永春县(今属福建)。属福建省。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永春、德化、大田等县。1913年废,改州为永春县。
龙岩直隶州
地处福建省中部。清世宗雍正12年(1734年),升龙岩县龙岩直隶州。州治龙岩(今福建省龙岩市)。辖:漳平(今福建省漳平市)、宁洋(县治在今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共2县。1913年废除。
广东
罗定直隶州
罗定州(1577年—1912年),原泷水县,属德庆路。明洪武元年属德庆州明万历五年五月升为罗定直隶州,直隶布政司,成为广东历史上第一个直隶州。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云浮县)、西宁(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止。罗定州成为广东一个重要行政区域,长达三百四十余年。
罗定直隶州设立后又新增加一个罗定道,因为罗定直隶州仍属军事管制,因此在罗定道前加上兵备两字,全称为钦差整饬罗定兵备道
罗定直隶州是在行政、军事、司法均拥有特别权利的军事管制特区。
罗定州西南有泷水,源出瑶境。又有泷水、新宁、从化三千户所,俱万历七年置。又有函江守御千户所,明万历五年五月置于西宁县境,十六年迁于州界之鳷沟驿。南有开阳乡、西北有晋康乡二巡检司。又东有建水巡检司,治建水乡,后迁县东南古模村,又迁高要县白坭村,寻复还白模。领县二。东距布政司五百三十里。
下辖东安县。万历五年十一月以泷水县东山黄姜峒置,析德庆州及高要、新兴二县地益之。北有西江,西有泷水流入焉。东北有南乡守御千户所,西南有富霖守御千户所,俱万历五年五月置。东南有罗苛巡检司。
下辖西宁县。万历五年十一月以泷水县西山大峒置,析德庆州及封川县地益之。东北有西江,与德庆州分界。东南有泷水。西南有封门守御千户所,万历五年五月置。北有都城乡巡检司。又西南有怀乡巡检司,后废。
广西
郁林直隶州
郁林地处广西省东南部,顺治初隶属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郁林直隶州。隶属桂平梧郁道,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隶左江道。辖管兴业、博白北流陆川四县,民国二年废。
归顺直隶州
归顺,地处广西省西部,原归顺州,直隶广西布政司。顺治初隶属思恩府,雍正七年(1729年)改隶镇安府。乾隆十二年(1747年)省并胡润寨土巡检司入焉。光绪十二年(1886年)升为归顺直隶州,隶属太平思顺道。管辖镇边县、下雷土州。民国二年废。
新疆
迪化直隶州
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今乌鲁木齐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即为当时轮台县。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朝政府在距现市区以南10公里处设置轮台城,隶属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萨尔)。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从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此后,当中原王朝统治衰弱时,地方政权更迭频仍,乌鲁木齐屡经战火,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1755年(乾隆二十年),乌鲁木齐开始大规模开发。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定名为“乌鲁木齐”。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帝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即老满城),驻满营官兵。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
1864年(同治三年),巩宁城毁于战火。
1880年(光绪六年),在迪化城东筑“新满城”,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俗称“汉城”。
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
和阗直隶州
和阗,地处新疆省南部。清初改于阗为和阗;高宗乾隆24年(1759年)设和阗办事大臣,辖额里齐哈拉哈什、玉珑哈什、齐尔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和阗城设三品阿奇木伯克。德宗光绪9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州治和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辖:洛浦(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波鲁(县治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南缘克里雅河上游西岸,琼木孜塔格峰西麓)共3县。1913年废除。
参考资料
达州.国学大师.
四川省.行政区划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6 13: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