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县
江苏省南通市历史政区
静海县,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今江苏省南通市区一带。唐乾符年间,为浙江西道狼山镇。唐末以后归姚氏家族统治,东洲镇遏使姚存制子廷珪时,设东洲静海军,始筑城,城址在原通州师范学校(通师)一带;廷珪侄彦洪时,设静海都镇。南唐保大初,设静海制置院。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设静海军,旋改通州,立静海县,与海门县一并属通州辖领,通州州治驻静海,在今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境内。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州为崇州(又称崇川),静海为崇州治;政和七年(1117年),通州改为静海郡,旋复原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静海县,通州直管静海。
建制沿革
静海县,江苏省南通市古地名,今属南通市区。南通境内成陆最早的西北部为扬泰岗地外缘,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其余大部分区域为近2000年间海中沙洲逐步涨接而成。
公元前,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通州境域,初为长江口海域中的沙洲(胡逗洲、东布洲南布洲扶海洲等)。
南北朝中期,今南通市区一带逐渐涨沙成洲,称壶豆洲(后又称胡逗洲)。其后有人定居,煮盐为业。
唐代,朝廷在胡逗洲设盐亭场,并设防务机构。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置盐官,属扬州海陵县,隶于淮南道。唐末沙洲涨接大陆,即凿河运盐,开通至扬州的航道,并筑坝圩、培土壤、植麦黍,逐步改变单一从事盐业生产的局面。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设狼山镇,归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属浙西常州。唐末以后,归姚氏家族统治。
五代十国初,为南吴及南唐控制,称静海镇,后设郡。东洲镇遏使姚存制子廷珪统治时,设东洲静海军,始筑州城,城址在今原通州师范学校(通师)一带。廷珪侄彦洪时,设静海都镇。南吴睿帝天祚三年(937年),于西沙设崇明镇,辖于静海都镇遏使。南唐元宗保大初年,设静海都镇制置院。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正月,周军南下占今南通地,设静海军;同年三月,升静海军为通州,设静海、海门两县属之,州治驻静海县。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 (1023年),为避章献太后刘娥刘通名讳,改通州为崇州,又称崇川,静海为崇州治。明道二年 (1033年),崇州复称通州,静海为通州治。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改通州为静海郡,旋复原名,隶淮南东路。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通州为通州路,静海属之;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通州路恢复为州,领静海、海门两县,属扬州路,隶江北淮东道廉访司。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废静海县,通州直管静海,属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直隶改称南直隶);洪武二年(1369年),通州增领崇明县;洪武九年(1376年),崇明改隶苏州府,通州仍领海门县。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6乡6场。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通州仍领海门县,属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安徽省)。清圣祖康熙十一年(1672年),因江岸坍没,海门废县为乡,裁入通州。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直隶州,增领扬州府泰兴县、泰州府如皋县。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划通州19沙、崇明11沙和新涨10个沙,设海门直隶厅,治于茅家镇。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因与海门厅名相混,改海门乡为静海乡。清逊帝宣统元年(1909年),通州设3市区、10镇区、8乡区;宣统二年(1910年),市区、镇区改为市,乡区改为乡。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江苏省临时议会决定通州废州置县,改为南通县,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北洋政府时期(1914~1927年),南通等县归苏常道管辖,海门等县归沪海道管辖。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抵通,改南通县知事公署为南通县政府,属江苏省。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原属崇明县的外沙独立建置启东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江苏省行政第七区专员公署设于南通城,辖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崇明5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苏七区(南通)改为苏四区,增辖靖江县。抗日战争期间,南通地区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汪精卫亲日傀儡政权(即汪伪“清乡”公署)交错并存。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南通、海门、启东、如皋(东)等四县隶属苏中行政公署第四行政区。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均多次调整南通地区政权设置。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通城,通如海启全境解放;同时华中行政办事处决定,从原南通县中划南通城、唐闸镇、天生港镇、陆洪闸和近郊农村成立南通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后改为苏北南通行政区),行署机关驻南通市。南通县城迁金沙镇
1949年10月,南通专区隶属苏北行政公署,下辖南通、海门、启东、崇明、如东5县和南通市。1950年1月,海安、如皋2县由苏北泰州行政区划归南通行政区;同年5月,南通市改为苏北行政公署直辖市。1953年1月,江苏复省,南通市改为省辖市,同时建有南通区(后改为“专区”“地区”);其中, “市”管城区、郊区, “区”管各县。1958年11月,崇明县划入上海市。1983年3月,南通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原行署所辖6县统一由南通市领导,实行市管县体制。1989年后,启东、如皋、南通、海门先后撤县设市,南通县改称通州市。1991年5月,南通市城区更名为崇川区,郊区更名为港闸区。2009年7月,通州撤市设区。2018年6月,海安撤县设市。2020年7月3日,崇川区、港闸区合并,设新的崇川区;海门撤市设区。
历史渊源
南通市滨江临海,远古时为汪洋一片,长江从上游带来的泥沙沉积成一块块沙洲。沙洲并接与陆地相连,才有了现今的南通,而南通市区最早被称为胡逗州(或作胡豆洲、壶豆州)。宋初成书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在海陵县(今泰州),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有一块名叫胡逗洲的沙洲。20世纪60年代南通历史地理研究者陈金渊先生按照这一记载提供的方位,结合地质地貌的考察,提出了胡逗洲的范围包括今南通市区在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可。胡逗洲是南通市区最早的地名。记述胡逗洲始见于《梁书》,《南史》和《通鉴》也载有相同的内容,都载录了梁承圣元年(552年)梁将羊鹍的军队等在胡逗洲近岸的船上诛杀叛将侯景的经过,记有侯景和洲上居民的对话,可见那时洲上已有人居。
南通在有行政机构之前,先有兼掌军政的镇和军。史载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狼山镇遏使王郢作乱,发动王郢起义,当时含狼山在内的市区有狼山镇之称。宋代南通地方志《通川志》记载,唐末以后本地由姚姓统治,东洲镇遏使姚存制之子廷珪统治时设东洲静海军,他开始筑城,城址在原南通师范学校(通师)一带,廷珪之侄彦洪继续统治时设静海都镇。南唐保大初设静海制置院,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正月,周军占领后改为静海军。或镇或军,静海在五代时期是用得最多的称呼,与今南通市区大致相合。
显德五年三月,后周升静海军为通州,下设静海、海门两属县。静海县的范围略同于今南通市区,通州的州治(州衙所在地)设在静海县内州。静海县开始时有县治、职官,后来成虚设,至明洪武三年(1367年)便撤省了,静海县至今还在柳家巷留下了县城隍庙的遗迹。
宋朝设静海县外,政和七年(1117年)通州还改为静海郡,不久又恢复为通州。
通州在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称崇州,10年后,又恢复了通州的旧称。
乾兴元年(1022)宋真宗赵恒死云,其子赵桢年幼登位,不能料理朝政,刘太后掌握了国家大权。太后之父名通,我国有避名讳的传统,太后便用皇帝的名义下令全国,凡地名有“通”的,一律改换,通州便成了崇州。宋代成书的《舆地纪胜》只称改为崇州,但天圣元年王随写的《文庙记》中有“崇川居淮甸之左……”句,可见当时又称崇川,南通地方史研究前辈管劲臣先生以为崇州是正称,崇川为雅称,有如通州也被雅称为通川一样。
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死去,赵祯得知刘太后一直冒充他的生母,他的生母原是太后的侍女李氏,所好太后生前留了李氏性命,死后以皇后之礼殡葬,赵祯也未对刘太后大加报复,只是停止对刘家的种种优待,废除了为刘通避讳,通州也恢复了原名。
中华民国元年(1912)全国称县,通州改称南通县。按江苏省暂行市乡制,改定县以下行政单位的名称,以辖区人口在4万以上的称“市”,不足4万人口的称“乡”。清宣统二年(1910年)通州全境曾分为13个镇8个乡,在这一基础上,南通县将镇改为市,乡的名称不变。这样南通县全境有南通市、金沙市、四安市、平潮市、唐闸市、石港市、观永市、竞化市、余西市、余东市、刘桥市、吕四市等13个市和三乐乡、三益乡、余中乡、垦牧乡、骑岸乡、白蒲乡、兴仁乡、刘海沙乡等8个乡。那时南通市的范围约等现今的崇川区。这种市、乡区域划分直到1927年国民党掌握了南通县政权后,以区为单位,“南通市”的名称才结束也逐渐被人们忘却了。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2日南通县全境解放,次日南通市从中析出,另行以金沙镇为县治设南通县。
(概述图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地图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3 13:53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