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古代地名。历史上
直隶州一级的行政地名,自
北周有这一名称,以后多有兴废,元、明、清为
平阳府下辖县的
散州或省一级政权
直接管理的直隶州。因兴废无常,其下所属县数量及位置多有变迁,大致在今
临汾盆地南部县域与
运城盆地总管或知州官员驻地在今
新绛县及其周边。新绛县现属
山西省
运城市,与山西省
临汾市所属
襄汾县、
侯马市及
运城市所属
稷山县、
闻喜县相邻。
简介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
山西省西南部,
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
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
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辛亥革命后废除
州治改称新绛。
人口33万。
县政府驻城关(今龙兴镇)。
新绛县辖8镇、1乡和1个开发区:龙兴镇、
三泉镇、
泽掌镇、
北张镇、
古交镇、
万安镇、
阳王镇、
泉掌镇、横桥镇;共有220个行政村。
新绛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是
运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
汾河、
浍河自西向东流过,两岸为河谷平原。
该县是主要粮棉产区年,均气温27℃,年降雨量 550毫米,无霜期194天。
县域经济
全县现有耕地52.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等。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加工、化肥、
手工业等。
历史沿革
西周时期,武王封
文王第十七子为郇侯辖今新绛地,为
侯国。春秋时期,
郇国为晋所灭,此地属晋。
战国时期,韩、赵、魏
三家分晋后,地属魏,称汾城。隶属
河东郡。
秦仍属河东郡。北部为临汾县,西部为
长修县。临汾旧城在今县城北25公里处(
襄汾县晋城村)。长修故城在今县城西北15公里处
泉掌镇。
汉高祖时,封御史
杜恬为长修侯,长修为侯国。东汉改为长修镇。
西晋时,临汾县属平阳郡。
南北朝时,
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于柏壁镇置
东雍州。分临汾县为
太平县和南太平县。太和十一年(487)置
正平郡,邻
闻喜、
曲沃二县。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改东雍州为绛州,徒
闻喜县龙头城(今
礼元镇龙兴堡)。武帝时复移于柏壁。建德六年(577)再徒
稷山县玉壁。
隋代开皇三年(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废正平郡,改为绛郡。领正平(今新绛)、龙门、太平、曲沃、
翼城、
稷山、绛、
垣曲等8县。
唐武德元年(618)置绛州
总管府。辖绛、潞、盖、建、泽、沁、韩、晋、吕、浍、秦、蒲、虞、芮、邵等十五州。绛州领正平、太平、曲沃、闻喜、稷山等5县。
武德三年(620)罢总管府称雄郡。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
垣曲、太平、绛等7县。贞观中,绛州属
河东道。领治仍旧。五代袭唐制。
宋为雄州,置绛郡防御。辖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稷山、绛、垣曲等7县。
金置绛阳军节度使。兴定二年(1218)升为
晋安府,总管
河东南路兵马。兴定三年(1219)又置
河东南路转运司,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平水等8县。
元初为中州,置绛州行元帅府,辖河、解二州各县。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
平阳路,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
垣曲、太平、绛等7县。
明为绛州,属
山西布政司,隶
平阳府,领稷山、垣曲、绛等三县。
清初属领仍旧。雍正二年(1724)改为直隶绛州,领稷山、
河津、闻喜、垣曲、绛等5县。
1912年(
民国元年)5月,废州改县,取咸与维新之义,又兼与邻近的
绛县相区别,始改称
新绛县,属河东道。1927年(民国16年)废道,
直隶省府。1937年(民国26年)新绛县属山西省第九
专员公署。1939年(民国28年)民国县政府移驻
乡宁县下川村,1945年(民国34年)迁回。日伪县政府仍驻旧城。1945年(民国34年)5月,新绛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开(属晋冀豫边区太岳三专署),驻文
侯村。同年8月,改称新绛县民主政府,仍驻
文侯村,兼辖闻喜北塬28村。
1947年(民国36年)4月,新绛县城解放,成立
新绛县人民政府。后以
汾河为界,南为
绛南县,属太岳三专力量,驻文侯村,仍辖闻喜北塬一带。北为
新绛县,属晋绥吕梁十专署。1948年8月,绛南县并入新绛县,同属晋绥器梁十专署。专署与县治均驻今县城。
1949年2月,成立
晋南行政公署,驻新绛,下设3个分区。新绛分区辖新绛、稷山、
河津、曲沃、
乡宁、
吉县、汾城等7县。1949年6月晋南专署成立(驻今
临汾市),新绛属晋南专署。1949年底,
运城专署成立,新绛属运城专署。
1958年11月,新绛并入
侯马市,属晋南专署。1961年11月,从侯马市析出,恢复新绛县建置,仍属晋南专署。
1971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
运城两个地区,新绛属运城地区。
1979年,运城地区改称运城行政专员公署,新绛仍属所辖县之一。
2000年,
运城地区改称
运城市,新绛仍属所辖县之一。
文献记载
南北朝以前
绛州,绛郡。雄。开元户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乡一百七十六。元和户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
禹贡》
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
左传》曰:“晋人谋去
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
新田。’遂迁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阳绛邑县是也。”三卿灭晋,其地属魏,战国时亦为魏地。秦为
河东郡地。今州,即汉河东郡之
临汾县地也。魏正始八年,分河东汾北置
平阳郡,又为平阳郡地。後
魏太武帝於今理西南二十里正
平县界柏壁置
东雍州及
正平郡,其地属焉。
孝文帝废东雍州,
东魏静帝复置,周明帝武成二年改东雍州为绛州。
隋朝
隋大业三年废州,为绛郡。初,义师将西入关,大将军进次古堆,去绛郡十馀里。
通守
陈叔达坚守不下,高祖命厨人曰“明日早下绛城,然後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绛郡。
武德元年罢郡,置绛州总管,三年复为绛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九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垣县
王屋路四百八十里。东北至
晋州一百四十里。南至陕州二百里。东至
泽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
慈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梨,蝎,防风。赋:布,麻。
管县九:正平,太平,万泉,
曲沃,
翼城,
闻喜,绛,
稷山,龙门。
正平县,望。郭下。本汉临汾县地,属
河东郡。
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
十八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因正平故郡城为名也。
柏壁,在县西南二十里。後
魏明帝元年,於此置柏壁镇,太武帝废镇,置
东雍州及
正平郡。
周武帝於此改置绛州,建德六年又自此移绛州於今
稷山县西南二十里玉壁。按柏壁高二丈五尺,周回八里。
晋祁宫在县南六里。《
左传》曰:“
石言于晋魏榆。
师旷曰‘石不能言,或凭焉。抑又闻之,作事不时,怨讟动于人,则有
非言之物而言’。於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今按宫南有浍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宫西而合。隋末依宫馀址筑堡,今名修义堡。
晋灵公台,在县西北三十一里。《左传》曰“
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即此台也。
太平县志
太平县,紧。南至州五十里。本汉临汾县地,属
河东郡。後魏太武於今县东北二十七里太平故关城置泰平县,属
平阳郡。周改泰平为太平县,因关名。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
晋州,十年改属绛州。
汾水,在县东二十九里。
太平故关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
白波垒,在县东南十二里。後汉末
黄巾贼於西河
白波谷寇太原,於此筑垒。
子奇垒,在县东三十里。後秦王
姚兴遣弟
义阳公平字子奇,与
征虏将军狄伯支等步骑四万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败,将麾下三十骑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
十将四万人皆为魏所擒。今按此垒西
临汾水,垒侧尚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处也。
李牧祠,在县东北十三里。
万泉县志
万泉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
汾阴县地,属
河东郡。又薛通城者,後魏道武帝
天赐元年,
赫连勃勃僭号夏,侵河外,於时有县人薛通,率宗族千馀家,西去汉
汾阴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之。武德三年,於薛通故城置万泉县,属泰州。县东谷中有井泉百馀区,因名万泉。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属绛州。
曲沃县,紧。西至州五十里。本晋
旧都绛县地也,汉以为绛县,属河东郡。
後汉加“邑”字,属郡不改。晋改属
平阳郡。後
魏孝文帝於今县东南十里置曲沃县,属
正平郡,因晋
曲沃为名。隋开皇三年罢正平郡,改属绛州。
绛山,在县南十三里。出铜。
汾水,西南去县二十二里。
浍水,在县南二里。
绛水,在县东南三里。
汉绛县,本
春秋晋都新田也,在县南二里。
周勃为绛侯,即其地也,今号绛邑故城。
陉庭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
左传》“
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是也。
台骀神祠,在县西南三十六里。《左传》曰:“晋侯有疾,卜台骀为崇,问于
子产。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能业其官,帝用嘉之,封诸汾川。今晋主汾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翼城县志
翼城县,望。西南至州一百里。本汉
绛县地也,属
河东郡。後
魏明帝置北绛县,隋开皇末改为翼城县,属绛州,因县东古
翼城为名也。武德元年於此置
浍州,四年废浍州,县属绛州。
浍高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浍水出焉。其山出铁,隋於此置平泉冶。
浍水,今改名翼水。
故唐城,在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也。
闻喜县,望。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
左邑县之
桐乡也,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属河东郡。後魏改属
正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绛州。
景山,在县东南十八里。
董泽,一名董池陂,在县东北十四里。《
左传》厨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
桐乡故城,汉闻喜县也,在县西南八里。俗以此城为
伊尹放太甲于
桐宫之所,孔注《
尚书》曰桐,汤葬地也。按今尸乡有放
太甲处,在
偃师县界,非此也。又汉大司农
朱邑属其子葬桐乡者,又在今
舒州界,亦非此也。
王官故城,今名王城,在县南十五里。《左传》曰:“俘我王官。”
祁奚墓,在县东二十二里。今太原
祁县又有祁奚墓,未详孰是。
绛县,上。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汉
闻喜县地,後魏孝文帝置
南绛县,其地属焉,因县北绛山为名也,属
正平郡。
恭帝去“南”字,直为绛县。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
义宁元年属
翼城郡。武德元年属
浍州,寻改属绛州。
绛水,一名沸泉水,出绛山东谷,悬流奔壑,一十许丈,西北注於浍。《
史记》称
智伯率韩、魏引绛
水灌晋阳,不浸者三版,
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今乃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晋阳。於是韩、魏之君共杀智伯。水在县北十四里。
晋文公墓,在县东二十里。《
左传》曰:“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五十步禁樵苏。
稷山县
稷山县,紧。东至州四十九里。本汉
闻喜县地,属
河东郡。後魏孝文帝於今县东南三十里置
高凉县,属龙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绛州。十八年改为稷山县,因县南
稷山以为名也。
稷山,在县南五十五里。《左传》曰“晋侯
理兵于稷,以略狄土”,即此地也。
汾水在县南五十里。
玉壁故城,在县南十二里。後
魏文帝大统四年,东道
行台王思政表筑
玉壁城,因自镇之。八年,高欢寇玉壁,思政有备,攻不克。周初於此置玉壁总管,武帝建德六年废总管。城周回八十里,四面并临深谷。
羲和墓,在县东北七十里。
龙门县,望。东至州一百一十里。古
耿国,殷王祖乙所都,
晋献公灭之以赐
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
河东郡。後
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属
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
蒲州。武德三年属泰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隶绛州。
汾水,北去县五里。
汉武帝行幸河东,作《
秋风辞》,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古耿国也。
伏龙原,在县西南十八里。
黄河,北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
禹贡》曰“浮于
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大禹导河积石,疏决龙门,即斯处也。河口广八十步,岸际镌迹,遗功尚存。《
三秦记》曰:“
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
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曰‘曝鳃龙门’。”
《
水经注》曰:“其鱼出巩县巩穴,每三月则上渡龙门,得则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龙门关,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县西二十五里龙门山上。隋末摧毁,贞观九年奉敕更令修理。
高祖神尧皇帝庙,在禹庙南绝顶之上,画行幸仪卫之像,盖义宁初义旗至此也。
人文特色
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 596年)的“
绛守居园池”,是中国现存的隋代官家园林;创自于唐代的“
绛州大堂”,昔日曾是
大唐名将
张士贵的《帅府堂》,是堂进深五间,面阔七间,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
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其迭涩而出,直指蓝天,塔顶曾多次腾烟,青云直上,一连数日,千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这个谜,时下尚未能解开。名闻遐迩的唐代“
碧落碑”,
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后人难以认读,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卷本宋代“
绛帖”,系全国四大
名帖之一,再现了历代书法名家的风貌;以“
悬塑”出名的唐代“福胜寺”,完好地保存了几代民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40余尊彩塑,成为我国美术苑地中的奇葩。,以古代农业为题材的明代《秸益庙壁画》,名震华夏,似可与“
永乐宫壁画”媲美;创建于元明的“
绛州三楼”,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国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铸造的万斤巨钟,钟声悠扬,静夜可闻30华里;传说“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发光;价值连城的
馆藏文物“战国玉壁”、“金代钞版”等等,永远折射着五彩缤纷的民族之光。
绛守居园池在
新绛县城西隅高垣上,绛州古
衙署后部。隋代绛州井水碱咸,既不宜饮用,又无法灌田。内将军临汾县令梁轨于隋开皇十六年(596)修筑渠道,引九原山鼓堆
泉水灌溉绛州,余水放衙署后部蓄为池沼,又建亭阁于池畔,始有园池。唐宋时多次重修,曾遍植竹木花草,园门与衙署相连,名虎豹门。园地中部有一南北向小土丘,可通静观楼,楼前有甬道,两侧筑有花墙,名子午梁。莲池在园西,与
蓄水池(又名苍塘)有
渠道沟通,渠上架拱形小桥。池西有冬景亭,池南有洄涟事。子午梁东侧有
叠石假山,还有
影壁六角拱门、春景亭、八卦亭、拙亭、燕节楼、望井台、苍塘风堤和孤岛等景物。唐宋著名文人学士如
岑参、
欧阳修、
梅尧臣、
范仲淹等皆曾驻步其间,吟诗作赋,赞美
园景。
绛守居园池是我国较早的、保护完好的
园囿建筑之一,为研究我国园林
艺术史的重要
实物资料。
号称“
晋国三城”的古绛州,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从春秋以来,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历代帝王将帅在这里活动频繁,文人墨客多有赋诗歌咏。“赵氏孤儿”忠心保国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战叛将
刘武周;这里是唐代名将
张士贵挂帅,
薛仁贵投军之地;宋朝
开国皇帝赵匡胤寓居绛州“
龙兴寺”;唐宋两代王通、
王勃、岑参、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
樊宗师、
司马光等文人学士都曾驻足绛州,留下不少诗词
文赋。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转赴延安时也曾途经
新绛县寓居天主堂;爱国将领
冯玉祥曾在“
汾阳洞”卧薪尝胆修整三月有余;贺龙元帅曾率
120师路过新绛,亲笔题词为房东留下贺婚对联;
越南著名人士
黄文欢曾在乐楼舞台上进行抗日演讲;王震司令员曾率359旅住宿在天主堂……
除这些人文景观之外,遗留在民间的各类民间工艺品更是
繁华似锦,五彩纷呈。刺绣、剪纸、皮影、木雕、石雕、云雕、漆器、木版年画应有尽有,《新绛民间剪纸》的出版,
绛州鼓乐《秦王点兵》,打到太原,登上中南海“
怀仁堂”舞台,获得了全国“金奖”。
传统产业中深受国人喜爱的“梅花点舌丹”、“
小儿七珍丹”、“
绛州澄泥砚”、“贡笔”、“
贡墨”、“云雕漆器”。这些产品驰誉海内外,为世人所钟爱。文博副研究员
蔺永茂父子通过十年精心研制的“绛州澄泥砚”产品,获”94
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全国各大报纸均进行了报道,《
人民画报》以15种文字向全世界进行宣传,此砚已成为国人争相收藏的热门产品。
为了保护和弘扬新绛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为发展振兴新绛经济,1994年一月国务院将
新绛县列为第三批国家“
历史文化名城”。
景观介绍
悠久的历史为新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
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包括新、
旧石器遗址,墓群及名人墓葬,古建筑,碑碣刻石,革命文物等等。
绛州大堂
绛州大堂位居
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
新绛中学校内(原州署衙门内)。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始创于唐,现大堂内仍有四块大型石质覆盆式
莲花柱础可以炫耀唐代的辉煌。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明镜高悬,衙役呐喊,百姓有冤,可以击鼓
上堂,是非曲直,全凭知州的良心所栽。难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公正与否,只有天知道了。
该堂又名“帅正堂”,史载唐王
李世民在稳定
李氏王朝的基础上,为讨伐平息外族人侵,东征
高丽,命左
领军大将军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招兵处就设在州治署衙正堂内。今
新绛县博物馆尚保留有张士贵的
交椅遗件,传为“帅正堂”的见证物。白袍虎将
薛仁贵投军,征东平西,最后在
汾河湾筑台拜将,也都与“帅正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主教堂
哥特式“
天主教堂”正对着“
绛守居园池”,“
绛州大堂”跟“居园池”可以说是“背靠背”,过了“居园池”大门的前的马路,有一条很窄的胡同,直接上去就到教堂。每年圣诞节教堂那边人非常多。据说这个教堂是清末一个荷兰人花了两根
金条盖的。忘了是在抗战、
解放战争期间或者“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地方是作为县里储存粮食的仓库。历史悠久。
绛州是古代的区域划分,不同朝代各不相同,自隋开皇三年(583年),绛州的地域划分一直沿用至清末,州城在今天的新绛县城,,领五县稷山、龙门(今
河津)、
绛县、闻喜、
垣曲。 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木版年画
绛州
民间木版年画历史悠久,题材丰富,艺术精湛。发端于宋金,兴盛于明清,较
杨柳青、杨家埠、
朱仙镇、
桃花坞年画问世均早,最早见于
北宋《佛说北斗七星经》之
雕版插图。据《山西概况》载:“目前已有实物证明,最迟于北宋初在今山西新绛就有了古代雕版书。”至明中叶,雕版画在内容上扩展到百姓生活领域,或为日臻成熟的
木版年画,绛州亦成为
晋南年画的主要生产基地。至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期,其时绛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画作坊”之说,其中开业于清初的益
盛成画店,年印制各类木版年画达十万余份,行销西北诸省。其余画店生产的画销往东北、华北、中原等十多个省市,对各地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绛州木版年画艺术价值极高,其中《
春牛图》、《馗头》、《
老鼠娶亲》、《
侍女图》等都是
中国年画宝库中的珍品。《春牛图》被
中国美术全集收辑。
冯骥才先生到新绛考察后认为:“绛州木版年画品种繁多,手法齐全,雕版技术精湛、线条细腻,年画内容所能体现的历史脉络清晰,是一项完整的民间
文化遗产。” 绛州是我国18个木版年画传统产地之一。当地木版年画制作始于宋、成熟于明清、兴盛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年产年画50余万幅,远销华北、西北诸省。
二天门
山西省新绛县
绛州木版年画研制所(即
二天门年画社、二天门画店)多年来从事
绛州木版年画收藏、整理、研制工作。该所现存有各个时期的木板、年画,是十分珍贵的木版年画资料,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4月18日-21日在
潍坊召开的全国木版年画联展会上该所参展作品《麒麟送子》、《
教子》获得金奖。
绛州木版年画已列入山西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绛县绛州木版年画研制所(即
二天门年画社)经过多年的探索,现已开发出数百种绛州木版年画
系列产品,每幅作品大都均可以做出黑白、彩绘两种形式作品,也都可以
软片(带纸袋)、精裱内芯、精裱轴画(带盒)、精裱镜画等形式出售。 山西新绛县木版年画研制所所长
吴百锁,新绛县二天门年画社创办人。为了保护和抢救绛州木版年画这一珍贵民间文化遗产,他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到普查、收集、整理、研究绛州木版年画上。现今,他拥有各个时期的原有老木板400余块,各个朝代和地区的原有老年画300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