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美镇隶属于福建省
漳浦县,东临
台湾海峡,近海毗连浮头湾、后江港、旧镇港,隔旧镇港与
六鳌半岛相望,西与
杜浔镇接壤,南与下蔡林场毗邻,北与
旧镇镇交界,镇政府所在地霞美村西北距漳浦县城20公里。
建制沿革
霞美镇所辖地城南部的山岭、塔岭、前梧一带,
宋代属常乐乡绥康里,
明代属九都,
清代为戴坑保,清初顺治年间一度划属八都,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编定,划属九都。除此而外,霞美镇大部分地方宋代属安仁乡永清里,明清时代属七都,清康熙三十九年编为山前、留坂、云霞、眉田、巷内、洋山、白石等保。
民国初年,今霞美镇属区公所设在杜浔的南区所辖,后南区改为第二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今霞美镇分设霞美、白石2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霞美、白石2乡合并为霞美乡。
新中国初期,分设属于第四区(旧镇区)的刘坂、山前、霞美、五社、巷内、黄埔等乡。
1958年9月,旧镇区改为旧镇公社,今霞美镇当时分属旧镇公社的刘坂、五社、北江3个管理区。
1960年5月撤销管理区,原3个管理区所辖各大队分属新从旧镇公社分设的霞美、溪仔墟2公社。
1964年9月,溪仔墟公社合并于霞美公社。
1980年,从眉田大队分设运头大队,至此,霞美公社共辖19个大队。
1984年9月,霞美公社改为霞美乡,各大队改为行政村。
1990年4月,霞美乡改为霞美镇,属漳浦县辖镇。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霞美镇位于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东南部,东临台湾海峡,近海毗连
浮头湾、后江港、
旧镇港,隔旧镇港与
六鳌半岛相望,西与杜浔镇接壤,南与下蔡林场毗邻,北与旧镇镇交界,镇政府大致位于北纬24°02′,东经117°40′。
地形地貌
霞美镇地势平坦,境内地形主要是河谷盆地、沿海平原和滩涂,全镇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
气候
霞美镇属海洋性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季常受
台风影响,带来狂风暴雨;年无霜期35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在1000-1800毫米之间。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霞美镇境内有三座小(二)型水库:红坑水库,在黄埔村,建成于1956年4月,库容46万立方米;大山水库,在刘坂村,建成于1958年5月,库容31万立方米;岩坑水库,在五社村,建成于1981年12月,库容42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霞美镇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
玻璃砂、
花岗岩、
灰绿岩、
高岭土等。
人口民族
霞美镇境内民族以汉族为主,截至2011年,该镇总人口59052人,其中农业人口5.8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8.5%。
2017年,常住人口55271人。
经济发展
综述
2011年1-7月,霞美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76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0%;财政收入1150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8500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7220元,同比2010年增长15%。
农业
截至2011年,霞美镇有果园3万亩,主要种植荔枝、龙眼、杨梅、枇杷、桃、李等水果;有蔬菜种植园1.5万亩,主要种植萝卜、白菜、大葱、四季豆、西红柿等蔬菜,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霞美牡蛎”、“黄埔杨梅”已获得注册商标。
全镇年产牡蛎肉1.5万吨,产值1.5亿多元;年产黄埔杨梅1000多吨,产值1100多万元。全镇已发展吊养鲍鱼1.5亿粒,鲍鱼育苗场10多家,固定资产投资达2000万元以上,年产值可达6亿元,有5000多人从事鲍鱼育苗、养殖、营销等工作。
2011年1-7月,霞美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046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5%。
省级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漳浦县被列入2012年度省级标准农田项目县,项目区位于霞美镇眉田-运头村,建设面积为1200亩。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万元,用于田间机耕路、灌溉渠道等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该项目自2012年12月开工, 2013年6月建设完工交付当地使用,预计可新增灌溉面积60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亩,每亩增收粮食50公斤,项目区新增粮食6万公斤,农业产值新增16.8万元。
工业
截至2011年,霞美镇共引进、创办工业企业24家,境内主要工业企业有8家,已落户的在建企业有3家,
2011年1-7月,霞美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685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5%。
霞美工业园区
霞美工业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6000亩,计划分三期进行开发。工业园区一期规划用地面积2700亩,主要建设精细化工配套产业园,该产业园地处省道漳东线和漳诏高速公路霞美路段西侧,位于霞美镇西南部的黄埔村和山岭村,距漳沼高速公路古雷港出口2公里,距厦深铁路(规划中)古雷港区支线站台3公里,距古雷港区可建30万吨码头港口10公里。截至2011年,霞美镇精细化工配套园区规划已全面铺开,已完成地形图测量,初步规划方案已确定,并完成耕保调整600亩。
社会事业
电力电信
截至2011年,霞美镇有程控电话9000门,35千伏变电站一座。程控电话、数字电视、无线移动电话实现“村村通”,全镇拥有电话8000部、手机5000部,数字电视入户8700户。
文化教育
截至2011年,霞美镇共有18所中小学,2008-2009年度在校生7108人,教职工421人。设有中学3所,占地面积93亩,教学楼5座,教室86间,综合楼三座,学生2052人,教职工180人,其中中级职称63人,高级职称13人,本科以上学历103人;小学15所,学生3346人,教职工20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92人,大专以上学历138人,省级农村示范校一所;幼儿园开展大班、中班、小班学前教育,共有40个教学班,生数1710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霞美镇共有卫生院1所,卫技人员36人,其中中级医师1人、中医师3人、中药师1人、初级人员1人;共19间村级卫生所,乡医数49人,卫生服务遍及各个自然村。2010年建成住院大楼1座、敬老院1座、幸福园1座。
交通
霞美镇境内有省道漳东线和漳诏高速自东北而西南贯穿;乡道白岭线(Y206线)沟通镇境东南各村社;后霞线(Y227线)沟通镇境西部村社。境内有多条乡村公路连接各村,与漳东线相接,并通下蔡林场。2009年,该镇启动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共建设完成100多公里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和2000多盏路灯“村道亮化”工程。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霞美镇境内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有:香山青铜器时代贝丘遗址、瀛山庙(俗称后寮庵,元至正年间建,仅存残迹及部分石柱、柱础和碑亭石构件)、过田村贻燕楼(在土楼社,明嘉靖年间建,为双层方型土楼)、山前村三山国王庙(清代)。此外,还有山前村后山社水仙王庙、玉皇大帝庙,刘坂村刘氏祖祠、圣王庙(元大德年间建,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历代修建今保存完好),眉田村“张氏家庙”、城里土城(明代晚期建)、泗洲文佛庙、深沙张氏祖祠“大夫第”(明隆庆年间湖州府同知张时迪所建),五社村开漳圣王庙、辅胜公庙、玄天上帝庙、华严寺,黄埔村德生楼(清乾隆年间建造的三层内通廊式圆型土楼),白石村蔡氏祖祠、开漳圣王庙,董门村妈祖庙、王爷公庙,溪后村溪仔土堡(清代建造尚存)、奋扬宫(清末建祀姜太公),北江村龙江庙(主祀妈祖,配祀林太史公,清代建)、玉虚宫,前梧村柔懿夫人庙(祀开漳圣王次女陈怀玉),山岭、塔岭村山头庵(南宋间建,清代重修,祀佛祖、陈圣王、广惠尊王等,规模颇大,香火颇旺)等。
重要事件
一、在以杜浔人卢茂为首的天地会第一次起义失败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在今霞美镇地区发生以林爽文为首的台湾天地会起义。翌年十一月,以眉田人张妈求为首的漳浦天地会再次起义,失败后,会徒108人除14人逃亡外,其余全部被捕,张妈求等8人被凌迟处死,77人斩首立决,其余徒刑。
二、抗日战争期间,反动派破坏国共合作抗日协定,“围剿”革命根据地,今霞美镇笼仔埔、黄厝路、巷内一带受到蹂躏。1942年,中央漳浦县委机关转移到巷内与笼仔埔之间的西崎山虎崆岩,县委重要领导人被反动军队围困,顽强反击,吴庭坚当场牺牲,县委书记张太西及交通员蔡火负伤,弹尽被捕,7月就义于县城。1982年,县人民政府定虎崆岩为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景点
霞美镇五社村虎硿岩为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委员、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共漳浦县委书记
吴庭坚烈士于1943年1月29日殉难的地方。
虎硿岩是由山坳中近百块巨石交错叠成的天然石洞,地处金岗山东部山麓,因山上植被保护,尚未被淤塞。1984年4月,虎硿岩被漳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特产
霞美牡蛎
北江鲍鱼
霞美镇“北江鲍鱼”,体大壳薄,肉质细嫩。由于北江海域无工业污染、敌害生物少,且冬天无封冻、春天流冰、水清流畅、海水比重稳定,海区全年保持在1.020以上,非常适合鲍鱼成长。
截至2011年,霞美镇已吊养鲍鱼近万亩,产品销往国内和东南亚地区。
黄埔杨梅
霞美镇“黄埔杨梅”,属晚熟品种,粒大籽小,色泽紫红,甘甜微酸,俗称“大乌杨梅”,维生素C含量极高,鲜食有止渴生津、消暑解闷、化痰开胃等功效。还可制作果汁、果酒、果酱、果干和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