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了
毛泽东的爱子
毛岸英在
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
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
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课本原文
一
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住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二
秘书走了进来。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毛主席,轻声说,“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资料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
湘潭人。中国革命家、
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岸英资料
(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
湘潭人,是
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在
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安葬于朝鲜
平安南道桧仓郡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
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
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
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1946年,
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岸英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是从来没有因自己是领袖的儿子而欺压百姓,相反,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1950年10月参加
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空袭中牺牲。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写作背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0课。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
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
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
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题目的典故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
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
对联。
也有一句诗是“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
徐锡麟的《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