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江,中国
长江下游支流。古称“清水”、“泠水”或“泾溪”、“泾水”。唐及北宋时称青弋水。青弋江之名始自南宋。《
宁国府志》记载:“青弋江古名清水,一名泠水,又名清弋水。称其为清弋江,是因为它发源于黄山,会石台、太平、旌德、泾县诸水后,河身渐广,春暖水涨,波涛汹涌,故曰江。”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清溪
黟县,青弋江主源称清溪(有水文资料称美溪,但黟县志没有此称谓),发源于黄山山脉方家岭北麓(方家岭——位于黟县洪星乡和
碧山乡之间,垭口海拔709米,古人铺石为路,长约5公里,黟(县)石(台)公路盘岭而过。),县境主河长36千米,流域面积137平方千米;正常流量4.2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31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1320立方米/秒(1948年),自南向北,流经洪星乡的墩上、洪硁、大星等村,在同川口有唐川河汇入,经杨家墩、美溪乡的蓝湖村,在田畈村有打鼓河汇入,再经美溪口至江湾、三甲村,在犁壁拱出县境;部分河宽63米。河上建有拦河坝25处,跨河桥梁6座,小型水库2座。有长度10千米以下的支流19条,唐川河、打鼓河为其中较大的支流。
舒溪(太平湖)
在
石台县,清溪河自黟县经美溪口东北流出在犁壁拱入县境,经
七都镇张家过大河口与漳溪、旋溪汇合,为舒溪河,至小溪纳毛坦河折东流经黄泥坦、东坑口下出县境。县境内干流长14.6公里,河宽30米至87米,比降为1/15至1/300,总流域面积275.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6%。
在
黄山区,流经市境清溪乡俞家至周家坦汇合王村河注入太平湖(原舒溪河淹没其中),全程53公里,流域面积407平方公里。陈村水库蓄水前,舒溪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现仅存其上游清溪河、佘溪河、王村河等支流,中、下游已成浩翰的太平湖。
青弋江本干
在
泾县,舒溪、麻溪合流后称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县境,汇合溪、渣溪、濂溪、夏浒溪、徽水、幕溪、孤峰河、琴溪诸水,流经11个乡镇,于马头村(昔为马头镇)北1公里处出境。县境内流长75公里,河道宽150~250米,深2—10米。境内集雨面积2029平方公里。河床深潭为泥沙型,激水滩为卵石沙型。青弋江属雨性河流,水位、流量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据水文资料记载,最高水位34.63米,最低水位27.25米,流量为5600立方米/秒,是泾县最大河流。
在
宣城市宣州区,青弋江流经本县西部
文昌镇一隅,流长15公里。
在
南陵县,青弋江蜿蜒本县东部,自
弋江镇(原奚滩乡)入境,为本县与宣州市之界河,经芜湖县西河镇直至本县太丰乡出境,分支西出资福河与漳河相通,干流向北6公里至鳄鱼口又分支西出上潮河仍与漳河相通,干流则向北经湾沚镇。县境内青弋江属中游河段,长34公里,河宽130~250米,水面比降0.16‰~0.19‰。弋江镇以上多为卵石河床,枯水季节沙滩外露,水深小于1米,不通航,雨季可通航1吨以下木船。弋江镇以下为沙质河床,河槽平直,水深常年在1米以上。每年6~9月可通3~20吨木船。
芜湖县境内,青弋江 起源于黄山北,从本县西河镇十甲坝上游1.5公里处入境,经湾沚、方村、清水、由卜家店至芜湖市区。县境内有63公里,是本县水资源储量最大的河流。河道总体呈南北向,但曲折多变。河面平均宽110米,河水漫滩后平均宽411米。
在
芜湖市区境内,经芜湖县清水河与
水阳江连通后,折向西沿市区南境,至市区关门洲(宝塔根)注入长江,全长291公里,有大小支流23条,流域面积4340平方公里。流经市区的青弋江自卜家店至出口宝塔止河道长约9公里,因人类活动的影响,每年有大量炉灰垃圾倒入河中,河床日益变窄,不利防洪。,在芜湖市范围内的产流面积为1345平方公里。年平均水位7.52米,最高水位11.47米,最低4.50米。
河道特征
青弋江从泾县县城以上为上游河段,长126千米,两岸山势陡峻,麻川、清溪等支流就穿行于高山狭谷之间。
泾县以下至南陵西河镇45千米为中游河段,河宽80-130米,水面比降0.16-1.19‰,沙卵石河床,枯水季节,沙滩外露,水深小于1米。
西河镇以下为下游,长104千米,沙质、淤泥质河床、河槽平直、水流平稳,两岸地势平坦、河网交织,为长江冲积平原组成部分。
在芜湖县湾沚附近,青弋江由青山河分向北流经当涂县查湾、龙山桥于当涂县城入姑苏河归长江;在芜湖县清水镇附近东纳水阳江经黄池的来水,但汛期时,受长江高水位顶托其流向顺逆不定,青弋江水也有可能流入青山河和水阳江。因此,青弋江的下游水网地带,水系紊乱,漳河、青弋江和水阳江互相串通,水量难以分清。
水文特征
青弋江属雨源型河流,水位流量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西河镇站多年平均水位10.36米,1957年7月初暴雨骤降,7月5日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8.80米;1968年,继1966、1967年连续3 年干旱,12月12日出现历史最低水位6.92米。最大洪峰流量8300秒立方米(1983年7月4日),最小洪峰流量290秒立方米。各时段实测最大洪峰流量所占各种年份的百分率在省内各河中属较低的。
西河镇多年平均流量154秒立方米,最大年平均流量344秒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平均流量74.3秒立方米。月最大流量1010秒立方米(1954 年6月);月最小流量2.02秒立方米(1978 年11 月)。流入长江正常年径流62.76亿立方米,最丰水年高达104.98亿立方米,最枯水年24.53亿立方米。
青弋江在50年代以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水含沙率较低,从1958年以后,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60年代含沙量0.07千克/立方米,年输沙率22万吨;70年代含沙量0.099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30万吨,80年代含沙量增至0.157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高达75万吨,西河镇河床断面已淤高1.3-1.5米,汛期洪水位高出两岸地面1.6-1.8米。
南陵县志载:青弋江属雨源型河流,水位、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西河镇多年平均水位10.36米,1957年7月上旬暴雨骤降,7月5日出现历史上最高水位18.80米;1968年继1966、1967年连续三年干旱,9月12日出现历史上最低水位9.21米。西河镇多年平均流量154立方米每秒,但年际变化大,最大年平均流量344立方米每秒(1954年);最小年平均流量74.3立方米每秒。多年月最大流量1010立方米每秒(1954年6月);多年月最小流量2.02立方米每秒(1954年11月)。历年最大径流总量108.4亿立方米(1954年);历年最小径流总量23.5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830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4日);最小洪峰流量290立方米每秒(1968年5月8日)。干旱季节,在西河镇青弋江曾处于停滞状态(1964年8月中旬,1967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1968年9月中旬,1978年8~9月)。青弋江在50年代以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较低。从1958年开始,片面追求“以粮为纲”,乱砍乱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日益加剧。60年代含沙量0.07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22万吨;70年代含沙量0.099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30万吨;80年代含沙量增至0.157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高达75万吨,河床已淤高1.3~1.5米,汛期洪水位高出两岸地面1.6~1.8米。
芜湖县志载:根据西河镇水文站测试:最低水位12.45米大旱年,1978·3·21;最高水位18.60米,年平均水位10.89米;年均流量15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44立方米/秒1957,最小流量74.3立方米/秒1968,最小月平均流量2.02立方米/秒1954·11,年每平方公里经流模数26.6公升/秒,年经流量48.4万立方米,年经流深835.3毫米;每立方水最高含沙量0.548公斤,输沙率40.21957·7年输沙量338万吨。每平方公里侵蚀模数583.2吨。
芜湖市志(1999)载:据清水河水文站资料,青弋江年平均水位7.52米,最高水位11.47米,最低水位4.50米,极端最高水位13.2米,极端最低水位4.17米。青弋江高水位出现在7、8、9三个月,低水位出现在12、1、2三个月;年平均流量29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57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490立方米/秒(因受江水顶托影响),一般最大正流量出现在2、3月,最大负流量则见于8月。另据西河镇水文站资料,青弋江年平均含沙量为0.198公斤/米3,最高月平均为0.548公斤/米3,最低月平均为0.002公斤/米3。自上游修建陈村水库后,在调蓄洪水方面发挥了很大的功能,水文动态已受人为控制,特别是对下游及芜湖市的防洪起了很大的作用。青弋江系卵石及沙质河床,历年水清见底,透明度较大,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因上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1980年对青弋江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枯水期已属重污染河流,水质较差。
主要支流
黟县
漳溪,属青弋江水系,上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东边河,发源于
莲花尖西南侧;一条是西边河,发源于章岭西,经溪头、撞下至章岭脚与东边河汇合,向北流经宏潭乡汤村、胡村、杨林、溪下、刘下进入石台县境,在大河口汇入清溪河,流入太平湖。县境主河全长33千米,流域面积111.4平方千米;正常流量3.4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1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1200立方米/秒(1891年),部分河宽61米。有长度10千米以下支流18条;河上建有拦河坝22处,跨河桥梁10座。
竹溪河,长度21千米,流域面积66.4平方千米;石云河,长度13千米,流域面积41.4平方千米;
旋溪河,长度15千米,流域面积46.5平方千米。
石台县
桐坑河,有二支流同源于稠岭,一支出大桐坑,东向流6公里,另一支出小桐坑东向流5公里,汇合于新棚村附近,至桐坑口注入清溪河。全长12公里。
毛坦河,清溪河支流。源于稠岭,东向经河口乡毕家、河口入七都镇,经毛坦村、黄河村汇窑村河再流1.5公里入清溪河,全长17.5公里。
窑村河,清溪河支流。七都镇境内。上游有查上河、考坑河二支流。查上河源于七井,南向经正在兴建的六百丈水库,流8.5公里;考坑河源于杨山南向流6公里于七都镇南汇合为窑村河,转东再向南流6公里,于黄河村小溪与毛坦河汇合,再流1.5公里入清溪河。全长14.5公里。
雍溪河,正源来自九华山十王峰,南向经青阳县南阳乡三溪口经尼姑潭入本县境,汇鱼龙洞水,过雍溪、东向流至高家溪纳冷水,大坞、里山诸水南流达银坦与银溪河(旧志称溪源河)汇合入王村河。县境内干流长10公里。
黄山区
麻川河,又名东埠河。源于黄山布水峰(海拔1459米),流经汤口、谭家桥、三口乡、新明乡葛湖村,过仙源镇,由新明乡浮溪口注入太平湖。全程78公里,流域面积690平方公里。其支流一支名逍遥溪水,源出黄山玉屏峰,经温泉、汤口、石门,由山盆入麻川河;一支名桃树坑水,源出天星洞,经留杯荡由谭家桥入麻川河;一支名迄溪桥水,源出黄山,经罗村碧山由长源入麻川河;一支名三口水,源出三口乡南山,经汪家桥、巷里,由湘潭入麻川河;一支名富溪水,源出弦瑞乡下曹,经弦瑞村,由仙源南门入麻川河;一支名六顶坑水,源出新明双龙尖,经葛湖村蛟塘、石岭,由麻碧潭入麻川河;一支名浮溪水,一源出旌德县鸦雀山,一源出新明乡龙王山。二源在浮溪里汇合后经新明村,由浮溪口入麻川河。
婆溪河,源于黄山狮子峰(海拔1690米),流经耿城乡,由大桥共幸注入太平湖。全程34.5公里,流域面积207.7平方公里。其支流一支名沟村水,源出黄山,经沟村,由金桥入婆溪河;一支名金桥水,源出黄山洋湖,经沈家但,由金桥入婆溪河;一支名饶村水,源出沟村松山寺,经饶村由大桥乡十字畈村入婆溪河;一支名甘棠水,源出雾山南麓,经甘棠老街,由大桥小河沟入婆溪河;一支名刘村水,源出乌羊岗,经乌羊、庄里,由刘村入婆溪河;一支名兴村水,源出火焰山下幽兰坑,经兴村由彩虹桥入婆溪河。
秧溪河,源出于黄山光明顶(海拔1860米),经焦村乡峰景、陈村、双溪街、汤家庄,在和平乡上坡河口注入太平湖,全程44.9公里,流域面积205.9平方公里。其支流一支名焦村水,有三源:一源出焦村梭里(旧为焦村水);一源出焦村玉屏峰(旧为巷口水);一源出黄山松林峰。三源在射下汇合由双溪街入秧溪河。一支名汤刘水,有二源:一源出九龙山(十八姓水);一源出兴岭(称赵王水);二源在下汤汇合,经汤刘村由石壁潭入秧溪河。一支名章村水,源出白毛岭,经章村由汤家庄入秧溪河。
佘溪河,发源于太、黟边境三府尖(海拔1227米),流经黟县五溪山、竹溪、上下茅田至黄莲坑水口入市境桃源乡,经售口、高桥口,由船渡岗注入太平湖。其支流一支名郭村水,源出黟县羊栈岭,经市境郭村乡扁担铺、山河、岩寺、石岭,由黟县喜乐亭下与黟县交界处入佘溪河;一支名贤村水(旧称绶村水),源出九龙头(海拔1281米),经贤村采育场、下戴至桃源乡桃坑,由售口入佘溪河;一支名地理溪,源出桃源乡南部社屋岭,经地理溪(金阳家)、戴家,由高桥口入佘溪河。
王村河,主河源于九华山十王峰(海拔1342米)东侧,南流经青阳县黄石溪、三溪口至石台县鱼龙洞、雍溪至银溪坦;另一支流发源青阳县南阳湾,经石台县茅田、高路亭,至银溪坦主、支流汇合流至吴家州注入太平湖。主河长40公里,流域面积177平方公里。
另有源出九华山余脉的新丰河、洙溪河、陵阳河或直接流入青弋江,或汇入太平湖再入青弋江。
新丰河,发源于新丰乡安居村传山南麓,经盛洪、新丰,由胜丰下观流至泾县陈村入青弋江。
洙溪河,发源于永丰乡岭上村斜山冲与深冲,经岭上至岭下,过杜家村、洪田村,在文楼村洪口处注入太平湖。
陵阳河,发源于青阳县东堡,流经陵阳镇、沙济村,至琉璃岭进入广阳注入太平湖。
泾县
徽水,徽河县内第二大河。位于县境南部,源出
绩溪县徽岭、古川、黄石坑,经旌德县于本县浙溪乡入境北流,穿浙溪、榔桥、乌溪、黄村、丁桥、百园5乡1镇注入青弋江。境内流长51公里,集雨面积361.3平方公里。河道宽100—150米,水深1—5米。最大流量773立米/秒,最小流量0.2立米/秒。涌溪,位于县境东南部,源出唐山南麓,向西流经涌溪、屏山、榔桥、举山、榜山等村,在车园大河口注入徽河。小溪,位于县境东南部,源出磨盘山南麓,向北流经小溪林场,汇涌溪,入徽水,全长约12公里。榔桥河,位于县境东南部,系涌溪、小溪石井坑水合流后称榔桥河,注入徽河。乌溪,位于县境东南部,源出游马尖、白花尖、夫人尖,向西流经同心、杨山、乌溪等村,在程家坦入徽河,全长约16公里。
孤峰河,古名虎狼涧。位于县境西北部,源出中村乡冰山东麓小荫坑,向东北流经中村、北贡(为栗阳河)受芝麻岭水过虎氵门东桥,汇管岭和大曹村水经汀潭北流,绕南陵县一隅,东转泾县田坊、孤峰、昌桥乡注入青弋江。全长49公里,河道宽10—50米,水深1—3米,洪峰流量40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60.65平方公里。
琴溪,位于县境东部。原头为汀、漕二溪,在琴高山合流后称琴溪,流向西北,经赤滩注入青弋江,全长42.5公里。总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含汀溪、漕溪)。汀溪,位于县境东北部,源出唐山坑,西北流经宁国县板桥,大河口折回,经汀溪、爱民、蔡村、琴溪诸乡,于琴溪桥与漕溪汇流为琴溪河。汀溪河37公里。漕溪位于县境东南部,源出苏红乡羊皮坑,向北流经苏红、漕溪、古坝、潘村、琴溪等乡与汀溪水汇入琴溪河,全长约25公里。爱民河,别名张北坑河。位县境东部爱民乡境内。源出杨尖岭、金牌岭、檀皮涝等。在宋村入汀溪,全长约14公里。小康河,位于县境东北部蔡村乡境内。源出洋桃岭北麓,向西流至蔡村坝入汀溪,全长约12公里。感坑河,位于县境东南部苏红乡境内。源出小桃岭坑,向北流在前塌村汇漕溪,全长约5公里。
合溪,别名包村河。位于县境西南部,系清溪、许溪合流水,向东南流经包村、大和、高园,在陈村镇水口注入青弋江。清溪,位于县境西部,源出白沙山北麓,向东南流经清溪,苏岭、文村、高园等村。汇合溪、全长约11公里。许溪,位于县境西部,源出佛回山北麓,向东北流经查村、济阳、富春、前岸等村汇入合溪,全长约9公里。
渣溪(即铜山河),在县城西南部,源出铜山乡麻岭,向北流经唐里、陈坑、渣溪、绿林等村,在陈村镇水口注入青弋江,全长约60公里。
茂林河,别名古溪。位县境西南部,茂林镇境内,源出齐云山北麓,向北流经末桥、潘村、茂林、延陵、山河等村汇濂溪,石井溪,于溪口注入青弋江,全长约6公里。石井溪,位于县境西南部凤村乡境内。源出南容乡伏牛山(放牛郎山)西麓。向西北流经石井坑,溪里凤、长征、沈岗、金盆等村,与濂溪合流汇入茂林河,全长18公里。
濂溪,位县境西南部,源出南容乡濂岭,向西北流经濂长、高坦、高湖、西洪、奎峰、山河等村,汇流茂林河,在溪口注入青弋江,全长约24公里。
中村河,别名夏浒溪。在县境西部中村乡境内,源出芝岭和冰山,向东流经梅村、冰山、郭峰、中村、兰山等村注入青弋江,全长约15公里。
云岭河,位县境西部,源出四顾山西麓黄龙岗,向南流经南堡、罗里、新兴、马家、洪村等村注入青弋江,全长约13公里。
幕溪(山口河),位于县境东部,系茶冲河、晏公河合流水,自南向北在园艺场幕山冲注入青弋江,全长约18公里。
秦坑河,位百园乡境内,源出大坑,经秦坑、东坑,至百园赏溪村入青弋江,流长12公里。
道士湖,在县城内南端。据旧县志记载,原湖水北流入儒学明堂池(即今荷花塘),出北水关入青弋江。后来湖水不再北流,改从赏溪巷入青弋江。解放前后,俗称长塘,湖面仍见百亩以上,后淤。今仅存县医院内小池可辨遗址。
宣城市
境内有其支流2条:
周寒河。源于本县南部金牌坑,流经梅龙、洋口、周王、杨柳、寒亭。于富家湖入青弋江。全长31公里,全河道建有3座混凝土溢流坝(即杨柳官坝、寒亭天门坝和碑潭坝)。
高桥河。源于本县西南部龙潭坑,流经榨门、柿木铺,于文昌乡入青弋江,全长23公里。
南陵县
资福河,联通青弋江和漳河的主要河道。自芜湖县西河镇向西,青弋江分支河道曲折,至三叉河与孤峰河相交入漳河,北经金家阁河归漳河,全长29里,河面宽60~100米,比降0.1‰,水流平缓。中渡常年平均水位9.04米,最高水位12.62米(1983年7月4日),最低水位7.90米(1968年2月3日),可通2~5吨木船。
孤峰河,自泾县中村乡沙龙山北麓,向北至三岔河汇漳河东分支,资福河,境内全长37.3公里。该河大部分流经青弋江河谷平原,河面宽30~40米,水深0.5~1.8米。
芜湖县
资福河,青弋江左侧支流,西河镇至团结凌村,县境内长8.7公里,平均河面66米,河水漫滩后231米,属青弋江与漳河之间的串通河。
上潮河,青弋江左侧支流,红杨乡团坝村鹤鱼口至三埠管,全长37.5公里,属本县与南陵界河和青弋江漳河之间的串通河。
荆山河,青弋江左侧支流,红杨乡东定村虾鱼沟至芜湖市卜家店。南北走向,全长32.9公里。平均河面宽73米,河水漫滩后155米。
胡湾河,青弋江左侧支流,十连乡天井坝至陶辛乡小河,全长10.3公里。
东莞河,青弋江左侧支流,红杨乡仓门口至保沙乡夫子阙,长3公里。
方村河,方村镇小刘嘴至梅村潘前,长5公里。贯通青弋江与荆山河。
欧阳河,荆山镇大湾至荆山河,长4公里,以古欧阳湖命名。贯通青弋江与荆山河。
和平河,青弋江右侧支流,和平乡六甲湖至红杨树,全长14公里。杨滩河 锣鼓山至红杨树,全长7.5公里。和平河支流。汤泊河,和平乡汤泊至三叉河盛村,全长4.8公里。和平河支流。
赵家河,青弋江右侧支流,周皋乡南阳村至当涂三里埂,全长21公里,河面平均宽75米,河水漫滩宽250米。安保河,青弋江小支流,赵桥乡塔子冲至汪溪坝入赵家河,全长6.2公里。汪溪坝河 赵家河支流。新丰乡余林桥至汪溪坝入赵家河,全长9.8公里,大部分属人工河。
杨青河,三里埂至清水镇,是水阳江和青弋江串通河,全长11.3公里。
水利工程
防洪
堤防
南陵县段,有弋江大堤,位于青弋江左岸,地跨泾、南两县,由南向北,一面有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13个圩坝联并而成。上与柏山渠总干渠防洪堤相接,下连东七圩南埂,全长 34.32公里,堤顶高程29.02~18.52米,圩内有奚滩、蒲桥、东河3乡及弋江镇,5.36万人口,保护面积167.86平方公里,耕地6.72万亩 。到1990年,弋江大堤有铅丝笼透水坝1处,内河大小涵闸34座,块石护岸18处,总长6.37公里,占堤长19%。解放后42年来,均未发生溃口,对南、繁、芜3县沿江圩区安全渡汛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9月23日,青弋江分洪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河道治理
泾县段,青弋江宋熙宁中(1068~1077),赏溪(青弋江县城河段古称)东徙,危及城池,县尉刘谊鸠就水西山麓开凿新河,以杀水势。淳熙四年(1177)县令杨标又于新河开渠2里,筑坝捍水。后因上游来水势猛,坝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9)知县姜习孔复开新河,因调任未果。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县闻人柽于桃花洲一带开渠10丈,称中河,工程未竣。雍正元年(1723)知县李玫按田派工,循旧开新河掘渠300丈,阔3尺许,深7~8尺,因调任未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南陵县人民政府结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着手对青弋江进行综合治理。1951年从昌桥乡开挖柏山水渠,引青弋江水入南陵县境,下游水患减轻。1956年开挖安吴渠,引青弋江水入渠,灌溉农田和发电。1958~1970年,由国家投资在青弋江上游陈村筑大坝为水库并建造水电站,实行蓄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水库建成提高了下游20年一遇防洪标准。1971年由芜湖专署(后改宣城行署)组织全区7县民工集中本县,统一施工,兴建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陈村灌区,至1976年境内溪口至纪村总干渠建成,同时建成纪村发电站,引青弋江水入渠发电、灌溉、航运。
堤埂
泾县段,牛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民国间曾重修。堰址在今陈村镇西岸彩虹岗下,分青弋江水灌农田400余亩。其后,相继建梧桐堰、新堰2处,堰址在青弋江西岸猪头山及水口园两地(属包合乡境内),分青弋江水灌农田近百亩,民国22年曾重修。光绪末,先后在今陈村金盆形建成上堰,安吴乡境内溪口上下建成西村堰、洪家堰、杨村堰等3堰,均以分江水入堰灌溉农田,灌溉面积共约700余亩。堰多简陋,块石垒叠打桩加固,年久失修,先后圮废。
清嘉庆《泾县志》载,明以还,邑中有防洪堤3处。其一为琴溪曹公堤,明万历中知县曹谷令修石堤,以防水患。其二双溪石堤(年代不详),黄田村朱姓建。“南溪自石井坑至狮子山,北溪自马冲至高村,皆长堤夹岸,筑石2里许”。其三涟溪石堤,经魁山至茂林,乾隆三十七年(1772)山洪毁堤,后茂林吴姓合筑,上自西吴村,下抵西吴界,阔1丈许,长3里许,开复田百余亩,下开水门,引水自灌。3处石堤年久失修,清末民初均为水圮。清时,自黄田村起沿凤子河、榔桥河筑石堤,长8里许。今多处毁坏。建国后,境内重点兴修和重修青弋江、徽水河、孤峰河沿岸防洪堤埂5处。
圩堤
此外,泾县段,自1971年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之一溪口大坝建成后,茂林乡的溪口,安吴乡的沙园,陈村乡的水口、新民、桃东、龙潭,包合乡高园、三合等8村,因坝内水位抬高成为淹没区,政府决定圈圩保田,1973年动工,次年竣工,共筑堤圈圩4处。圩内54个村民组1520户,耕地5670亩。国家补助保田经费270余万元(部分用于重建圩口大桥和公路改线)。
芜湖县段,民国时期,本县有圩口92个。建国后,逐步联并成48个。其中5万亩以上的大圩有麻凤、万春、十三连圩,1~5万亩有三连、陶辛、白沙、埭南、联建、新连、红星7圩。4千至一万亩有十连、石、保太、荆山、罗保、大兴、和平、罗公、沈公、昭义10圩。4千亩以下小圩。有联合圩又名永杨圩、三合圩、立新圩、长岗圩、桃联圩、安保圩、连河圩,千亩以下有葛埠、天井坝、永联、蔡家坝、普庆、潘新、永兴、桂树坝、小新、杨辛、新塘、白杨、樊新、黄城、团结、义和、亭子、张家、格子、小泥20个小圩共计农田8027亩,堤长53.56公里。另有500亩以上圩垾34个,因限定堤项高程,大汛时还要行洪蓄水。
塘坝
清嘉庆《泾县志》载:泾县共有陂(即山塘)、塘、荡、坝512处,分布在32个都。其中陂、坝415处,塘、荡94处,堤3处,灌溉农田约6.3万余亩。以花林都(今安吴乡)陈塘、雷塘为最早筑以备旱之古塘。后淤。宋乾道中(1165~1173)修复,后又数次重修。陂之大者,有岸前都北山坡,新丰都之丰陂(今浙溪乡),灌田各为500亩。荡则以宣阳都之泉水荡(今贺村)为最,灌田千余亩。明隆庆中建承流坝(清时改新丰坝,黄村乡境内)与明代永乐中所建之官坝(土名汪伦坝),灌溉面积分别为2000亩、1400亩,为明清间灌溉效益最大的水利工程。
民国25年,泾县水工程委员会对全县重点塘、堰、沟、坝灌溉情形登记,入册的只有101处,总共灌溉农田面积3.8万余亩。其中塘50口,坝20处,堰5处,沟渠26条。官塘(县城东郊)、汪家塘(县西万村)为当时大塘。每口塘灌溉农田都在800亩以上。坝荡灌溉面积最大的有南湾坝(孤峰河昌桥乡境内)、流碧坝(潘村乡境内引茶冲水)以及泉水荡(潘村乡境内),灌溉农田都在千亩以上。其余多数为小型塘坝,且多为氏族公堂和地主所有。兴修都由地方乡绅或宗祠推举专人主持施工,按田亩摊工集资。1949年解放初期统计,全县共有塘坝3810处,灌溉总面积11万亩。农业生产合作化后,依靠集体发展水利,兴修小型塘坝。60年代至70年初期,全县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较快,扩建和新建塘坝3000余处。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塘坝7025处。其中蓄水1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塘427口,小塘5982口,拦河坝614条。年代久远的昌桥乡南湾坝,黄田乡蛟龙坝,都先后修复蓄水灌溉农田,继续发挥效益。全县塘坝拦蓄水量达4000万立方米。溪口大坝,黄村大坝为70年代兴建的拦蓄水重点工程。
溪口大坝,位于青弋江上游,距县城27公里,安吴乡境内。1971年10月动工,1973年5月建成,为陈村灌区枢纽工程。大坝全长292.6米,由溢流坝、进水闸、闸船、青左进水闸4个主体组成。坝系辛可夫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溢流坝净宽140米,14孔,坝顶高程52米。设计泄洪流量20年一遇为3040立方米/秒,100年一遇,为4760立方米/秒,校核1000年一遇泄洪量为5020立方米秒。1983年6月29日最大泄洪流量2400立方米秒。
水库
陈村水库(太平湖),位于青弋江上游舒溪河流域,1958年开工,1972年竣工,水域面积达88.6平方公里(水位117米),平均水深40米,最深处70米,总蓄水量24.3亿立方米。由于电站大坝建在泾县陈村,故电站称“陈村水电站”,水库称“陈村水库”。总库容27.2亿立方米,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养殖于一体,最大泄量3910 秒立方米,年发电量3.16亿度,发电尾水由其下游7千米的溪口坝调控,全部输入陈村灌区总干渠,可灌溉泾县、南陵、宣州141万亩农田。同时总干渠至泾县纪村电站形成二级发电。但是却使青弋江从溪口至泾县34千米河道终年涸歇。1988年由于陈村水库汛期泄洪溪口坝开闸溢洪,造成泾县县城附近的皖南电机厂浸泡3昼夜,蒙受重大损失。太平湖控制流域面积2800平方公里,汛期拦蓄洪水,使百年一遇的洪峰,每秒10600立方米的水流量削减1/3,有效地保证了下游农田生产和沿河居民的安全。并灌溉下游泾县、南陵、繁昌、芜湖一线147万亩农田,使之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燕山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泾、南两县毗连的奚滩乡燕山村委会,属孤峰河流域。集雨面积3.17平方公里,蓄水总库容119.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100亩。1958年冬动工兴建,1959年春蓄水受益。1982年冬至1983年春,采取大坝灌浆,解决渗漏。最大坝高11米,坝长205米,坝顶高程41.07米,坝顶宽7米,内坡1∶2.5,外坡1∶3,溢洪道为开撇式溢流堰。最大泄洪流量58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达到500年一遇。灌区内现有南北干渠两条,总长4226米,支渠13条,总长7690米,由南向北排洪干沟一条,长为2000米。
引水
《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南陵县令范传正在泾县柏山修大农陂障青弋江水,置石堰三百步,水所及者60里。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在下张村置永丰陂,障青弋江水入熊家店至莞湖塘以灌田。大农在上流,源流70余里,灌田3万亩,永丰在下流,源流60余里,灌田3万亩,两陂灌田甚多。为县东半壁一大水利,凡县赋属三分之一。宋熙宁(1068~1077年)重修大农陂、永丰陂,二陂在唐、宋时期,灌溉历时达400余年。自元、明以来,未经修浚,久已堙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南陵知县郜永春曾与地方士绅同泾县协商重开,因未达成协议,遂止,堙废共达700余年。
柏山渠中型自流灌溉工程,地跨泾、南两县,渠首在泾县柏山脚下,无坝引青弋江水源,灌区东至青弋江,西至漳河,南至柏山,北至资福河,形成三面环水的自然界线,总面积260平方公里,灌溉泾县(昌桥乡)、宣城(文昌乡)及南陵奚滩、蒲桥、东河、东七、葛林、石铺、九连乡和弋江镇,共10个乡镇、60个村委会、1159个自然村,14万人口,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灌区在地形上,由南向北逐渐倾斜,青弋江常年水位低于地面4~7米,上部为青弋江河谷平原。1952年3月12日正式动工,1954年冬至1956年春,国家对柏山渠配套工程投资51.46万元,完成新开支渠26条,全长81.4公里,支渠进水闸、桥梁、斗门等大小建筑物350座,土方77.31万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达11.6万亩。1958~1960年,利用渠道水头落差,全面开展小水电建设,在总干渠分水闸,东干渠第一、第二跌水、泄水闸、西干渠泄水闸,先后动工兴建5座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857千瓦。1959年1月22日至1960年底,总干渠分水闸,东干渠第一、第二跌水3座电站建成发电,总装机容量281千瓦,架设木杆高压输电线路24公里,供县城、弋江镇、蒲桥等地工业、照明用电,东西干渠泄水闸两座水电站,因资金设备问题而停建。1965年已建成的3座水电站,全部停止发电。此间,因受“共产风”影响,专管机构下放、专职人员调离等多种因素,工程失修,效益下降。主要工程:总干渠进水闸、分水闸、倒虹吸。
水电
彩虹桥水电站。位于
黄山区大桥乡富沿坑村附近婆溪河上。1964年3月施工,1966年5月建成,国家投资56.86万元。电站枢纽工程包括6.5米高的拦河坝、1800米长引水渠和60米隧洞及厂房。溢流面70米,安装奥地利B型水轮发电机组2台,总容量208千瓦,有13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电站至甘棠变电所10千伏输电线路7.5公里。1975年5月,该站与县供电所并网运行。1987年发电量105万度。
仙源水电站。位于黄山区仙源镇麟凤桥东,利用仰山永丰坝拦截麻川河水,以灌溉渠引水形成的落差发电,引水渠全长3公里。电站由仙源镇集资兴建,1970年始建厂房,1973年2月建成发电。装机2台,总容量200千瓦,架设10千伏线路12公里,低压线路15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2台,容量1050千伏安,年发电量80万度。1977年8月并网运行,1984年被评为全省小水电先进集体。
旅游
1979年11月,为发展旅游事业,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陈村水库更名为“太平湖”。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地理位置优越,北有佛教圣地九华山,南有国之瑰宝黄山。湖面宽窄不等,宽阔处水天一色,烟波浩淼,狭窄处峰回水转;湖水清澈明净,碧如翡翠。尤其下游平龙山、黄荆坞、小河里一带是太平湖自然景观最佳处,或如漓江,山映水中,人动景移;或如三峡,两山对峙,峭壁千仞,船行一线。春夏泛舟湖上,山峦松苍竹翠,湖水澄澈如镜,满目流绿滴翠,犹如翡翠般的世界;秋冬游湖,丹枫秀竹,红绿相间,高处银装素裹,低处白云成堆,恰如立体山水画。1984年后,为开发太平湖旅游资源,先后拓宽、铺设了市中心甘棠至太平湖共幸码头21公里沥青公路,兴建了湖滨和平大桥和共幸至乌石环湖公路,开辟了湖区景点水上游览线。至1987年,全湖沿岸已建成省交通厅黄山疗养院、省航太平湖招待所、太平湖水产山庄、太平湖旅游公司接待部等旅游接待单位,以及商店、车站、邮局等配套设施;旅游接待单位备有汽艇、橡皮舟数十艘以及充气帐蓬、炊具、钓具等,可供游人游览、疗养时游湖、戏水、野餐、露宿、垂钓。1987年游湖人数近30万人次。
航道港口
黄山区
历史上境内的水运航道,主要靠舒溪河和麻川、婆溪、秧溪、佘溪、清溪河的中下游河道,行船走帆,放排流筏。尤其是舒溪、麻川河更是太平县水上对外交通的命脉,境内的木竹、茶叶等土特产品大多从水路顺青弋江而下,直达芜湖、南京等长江中下游沿岸商埠。各河航道如下:
舒溪河,西起夏村,经广阳、秧溪、安仁坊、龙门、黄荆,东至小河口止,全程45公里。排筏全程可流放,小型木帆船可通至广阳。
麻川河,排筏和小型木船航道南起葛湖麻碧潭,经仙源、桃河、浮溪、双坑、饶家、三门、湘潭、中潭、甲坑、周坪,北至小河口入青弋江止,全程38公里。
婆溪河,南起浮丘坦,经曹家庄、华家垄,北至仁村入舒溪河止。全程9公里,可通排筏。
秧溪河,南起焦村,经汤家庄、汪王岭、上坡、萌坑、高村、秧溪,北至仁村汇婆溪河入舒溪河,全程45公里,皆可通排筏。
佘溪河,南起桃源乡售口,经高桥口、船渡岗,北至夏村双河口汇清溪河入舒溪河,全程25公里。可通排筏。
清溪河,境内西自俞家,经杨家垄、何家滩、周家坦,东至夏村双河口汇佘溪河入舒溪河,全程20公里。可通排筏。
以上河流皆属雨水型季节河,春夏季雨水多,河水上涨,行船走排,通行无阻;秋冬季雨水少,河水浅,不利航运。一般3~4月至8~9月为丰水期,10月以后至翌年2月为枯水期。
建国后,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普及,水运业务逐年减少。加之兴修水利工程,拦河筑坝,分流河水,使河床上升,航道缩短。1970年,陈村水库(1979年更名太平湖)建成蓄水,舒溪河和其他河流的下游形成浩瀚的太平湖。麻川、婆溪、秧溪、佘溪、清溪诸河航道进一步缩短,而太平湖则成为境内水运主要作业区。太平湖水面(水位117米)13.2万亩,容水量24.3亿立方米,平均水深40米,水域渊深宽阔,航道优良。从东面的浮溪口渡口至西边的乌石渡口,长达88公里。
泾县
青弋江为泾县境内通往长江主航道。上游源出石埭(即石台县)县的舒溪和黄山北麓太平县境的麻溪,汇于泾县小河口,流经陈村、安吴、章渡、黄村、丁桥、百园、城关、太园、赤滩、昌桥等乡镇,由马头镇以下出境,经宣城、南陵、芜湖县境至芜湖市入长江。境内流长75公里。50年代以前舟船排筏常年通航。由于河床较浅,境内航道滩涂甚多,除竹木排筏外,只有吃水很浅的木帆船由人力撑篙或背纟牵通航。承载吨位通常只10余吨。洪水期,载重30吨木帆船可自石台、太平境内启运。平常水位本县至芜湖下水航程行期3—5天,上水5—7天,枯水期行期更长。1958年后,国家在陈村建水库发电站,青弋江航道水位受到控制。水运效益明显下降,仅竹木排筏和小型机帆船和渔舟通航。
境内支流航道主要有徽水、汀溪、漕溪(汀、漕下游称琴溪)。徽水出绩溪、旌德,于县东南入境,流经浙溪、榔桥、乌溪、黄村、百园等乡,汇榔桥河、乌溪水于百园乡岩潭村入青弋江。汀溪出宁国县板桥乡,流经汀溪、爱民、蔡村、琴溪诸乡;漕溪原出苏红乡,流经古坝、琴溪等乡,汀、漕二溪至琴溪合流,出赤滩入青弋江。徽水在旺水季节竹木排筏均可通航。上行至旌德县三溪镇,下行至青弋江乃至芜湖。琴溪及上游汀溪,漕溪仅可流放竹木排筏。
陈村水库建成后,1971年始,开挖青弋江工程总干渠(俗称“运河”)。总干渠上起安吴溪口大坝,下至赤滩乡纪村,全长40.5公里,是宣城地区陈村灌区主要水利工程。1976年竣工,渠道为发挥综合效益,开通黄村~城关航道,置小型客运机动船4艘往返运客。
宣城
青弋江航道 青弋江位于本县西部,全长233公里,航道流经本县境内长25公里。解放以前,曾为本县西部水运支线,沿岸可停靠文昌、西河、红杨树、湾沚、方村等集镇。航道由于年久未疏,沙碛日集,河床浅窄,季节通航3吨至20吨级船舶。解放以后,青弋江航道仍为本县境西水运支线。1971年,县域变更,青弋江航道流经本县境内只有文昌乡,航程15公里。
南陵县
青弋江航道 该河由泾县流经本县奚滩、蒲桥、弋江、东河等乡镇,至芜湖县西河镇,经芜湖市入长江。县境全程34公里,河床宽130~250米,系季节性河流,通航能力为20吨。民国时期,青弋江航道航行的船只多为平底“宣船”。解放初期,航行在该河道上的船舶均为20吨级以下木帆船和小挂机船。1956年,组织民工约10万人,对青弋江航道进行治理,清理弋江镇至西河航道10公里。青弋江航道有弋江码头和14府座渡口。
1954年,建弋江镇码头。停靠能力101艘,仓库1座,容量为308吨,码头从业人员80人,日装卸量10吨。此外,还在石石危建土石码头1座,于1987年交芜湖县。滨土堪力夜行船码头因河床变迁60年代中期废弃。
1988年,在青弋江边建奚滩乡凤洲村渡口码头,长15米,系坡岸码头,坡长20米,投资2万元。
芜湖
青弋江航道 由芜湖经荆山、清水、方村、湾沚至西河,县境内长58公里。清嘉庆年间,载重百担“仙踏子船”,沿江上行可至仙源、石台。民国初年,通航百担左右木帆船至泾县。此后,河道逐渐淤塞。1956年疏浚部分航道,清除土坝、暗桩礁石、石块等障碍物。1958年后,河道失修,航槽变迁,航程缩短,成季节性通航。1982年国家先后投资50.1万元,用3艘挖泥机船,对湾沚以下河道进行疏浚。1985年后,河内黄砂采掘日兴,航道趋深。湾沚以下可常年通航100吨货船。丰水期可通航1000吨轮驳队至西河,境内阻碍航行滩头有张湾、芳山、红庙、双摆渡、小河口、张家祠堂、中窑等处。1987年主要航段设有航标。
水阳江航道 由清水经黄池、乌溪、水阳至宣城。县境内长20.3公里,其中乌溪至三里埂9公里为界河。明清时,马山埠、渔潭设河泊纤,有漕船45艘,初主渔课,后兼防守。光绪三十年1904百担木帆船通航宣城县水东。轮船通航宣城。1958年,修佟公坝截流引水灌溉,河床逐渐增高,宣城以上断航。1967年芜湖航运分局投资13.5万元疏浚浅滩,挖掘土方10余万立方米。1978年投资27万元,疏浚宣城以下部分航道,挖泥38万余立方米。1980年后,长江至黄池通航200吨左右驳船或船队,丰水期可通航宣城。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