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
安徽省宣城市辖县
泾县,古称猷州安徽省宣城市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市西部,东与宣州区宁国市接壤;南与黄山市黄山区、旌德县毗连;西与池州青阳县交界;北与芜湖南陵县为邻,总面积2054.5平方千米,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47%。截至2023年6月,泾县辖9个镇、2个乡。截至2023年末,泾县常住人口27.0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
新石器时期,泾县境内即有先民活动生息。
夏、商、周
为古越族先民。
地初属吴国。此后吴、楚曾争战于此,地常属吴。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吴、楚大战,曾属楚国。此后为吴、楚争峙场所。
战国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继为越、楚争峙场所。
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翌年,平江南,置泾县(治城西北2.5千米泾溪西岸),属会稽郡
秦末,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泾县属之。不久,复分鄣郡西部置庐江郡,泾县改属之。
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泾县改属丹阳郡
永和四年(139年),泾县改属宣城郡
建和元年(147年),撤销宣城郡,泾县仍属丹阳郡。
兴平二年(195年),为孙策控制区,仍之。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分泾县西南地区置安吴县(治西兰山南渡口,今泾县黄村镇安吴村),属丹阳郡。
太康元年(280年),今县境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安吴(仍治今黄村镇安吴村)2个县属宣城郡。
延续晋制。
开皇九年(589年),废宣城郡,撤销安吴县,并入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属宣州。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泾县改属宣城郡(仍治宣城)。隋末群雄并起,后为杜伏威部控制区。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初设南徐州,不久,改为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泾县属之。
武德八年(625年),废猷州并入泾县,改属宣州。
天宝元年(742年),宣州改称宣城郡。
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泾县先后从属。
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为宁国府(仍治宣城)。
嘉定三年(1210年)冬,泾县迁往旧城东1千米留村。
至元十三年(1276年),泾县入元,改治敬天坊(今城厢镇),仍属宁国府。
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宁国路。
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月,朱元璋取宁国路,改称宁国府。
龙凤七年(1361年)四月,宁国府改称宣城府
龙凤十二年(1366年)正月,改称宣州府。
吴元年(1367年)四月,宣州府改称宁国府,泾县均属之。
明、清
泾县属宁国府。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泾县(仍治今城厢镇),属安徽省。
民国三年(1914年)6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芜湖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安徽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第九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10日,泾县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6日,日军攻陷宣城,第九专区专员公署迁驻泾县城赵家祠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第九专区驻泾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泾县政府曾迁城郊(今属百元乡)张家村张氏宗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6日,第九专区改为第六专区(专员仍驻泾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9日,日军陷泾县城,第六专区行政公署迁驻榔桥;泾县政府迁驻黄村。当日克泾县城,公署及县政府返城。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县政府曾迁驻黄村,后回驻县城。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底,撤销皖南行政公署,第六专区专员公署改驻芜湖(今芜湖市),泾县仍属之。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泾县县政府宣布起义,当日解放泾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建立后,泾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
1952年3月28日,泾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
1971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泾县属之。
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泾县仍属之。
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泾县属之至今未变。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泾县行政区划唐代以前无据可考,仅知唐代曾划18乡,但乡名佚。
全县建11乡,乡辖里,全县划置261里。
记载缺失,或因或改,无考其祥。
乡仍因其旧。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乡下设32都,都下辖里,全县合并为117里。
永乐十年(1412年),全县并减为76里。
嘉靖七年(1528年),全县又并减为64里。
乡、都、隅仍旧,惟改里为图,图下设甲,每图十甲,形成乡辖都,都辖图,图辖甲的行政建制。其时全县划为11乡、32都、65图。
中华民国
初沿用清代乡、都、图制。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乡。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地方自治法规》,全县设6个区,区下设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基层政权为保甲制,区仍依其旧,都图制结束。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全县分设6区、91联保、478保、4664甲。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并减为3区,共设35联保、210保、2479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联保制为乡、镇保甲制。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泾县区乡镇整编后概况表》载:全县划2区、3镇、19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废区,划3镇11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划3镇,15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县又划为3镇、19乡。
1949年4月,泾县解放。
1949年5月,县人民政府宣布废除保、甲制度,改设行政村(街年)。按原民国时期的22个乡、镇行政区划重新成立乡、镇人民政权。全县增加区公所建制(后改称区人民政府年),设5区、3镇、19乡、226行政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撤销乡镇,全县设10个区,分辖227个行政村。
1951年,区乡调整,改行政乡制,废行政村制。全县共设10个区、103个乡、3个镇。
1956年,又调整为7个区、53个乡镇。
1957年,全县再次调整为4个区、39个乡、1个镇。
1958年,全县调整为3个区、37个乡、镇。
1958年10月,全县调整为10个乡。
1958年11月,将全县10个乡更名为人民公社。
1961年,重新建立8个区、4个直属社,全县原10个大公社划为30个公社。
1969年,撤去区的建制。
1984年,全县改设3个区委会,改公社建置为乡(镇)人民政府。全县为35个乡、1个镇。
1987年,撤区(委),改茂林、榔桥、陈村3乡为镇。全县为4镇、32乡。
1992年3月,乡镇区划调整。百园乡并入城关镇;古坝乡与潘村乡合并,改建晏公镇;丁桥乡改为丁家桥镇;章渡乡改为章渡镇;蔡村乡改为蔡村镇;查济乡并入厚岸乡;田坊乡并入孤峰乡;赤滩乡并入琴溪乡;漕溪乡并入苏红乡。全县调整为8镇、22乡。
2001年11月,泾县参加全省第一批乡镇区划调整试点工作。太园乡并入城关镇,城关镇改称泾川镇;凤村乡、南容乡、桐山乡并入茂林镇;黄田乡、浙溪乡、乌溪乡并入榔桥镇;爱民乡并入蔡村镇;安吴乡和黄村乡合并,改建黄村镇;云岭乡改为云岭镇。全县乡镇由30个调整为11个镇10个乡。
2005年4月,乡镇区划调整。晏公镇并入泾川镇;西阳乡并入榔桥镇;章渡镇、中村乡、北贡乡并入云岭镇;厚岸乡、包合乡并入桃花潭镇;童疃乡、孤峰乡并入昌桥乡;苏红乡并入汀溪乡。原11镇、10乡调整为9镇、2乡。
区划现状
截至2023年6月,泾县辖9个镇、2个乡。泾县人民政府驻泾川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泾县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上游,处于长江南岸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东邻宣州市宁国市;南界旌德县黄山市;西接青阳县;北依南陵县,介于北纬30°21′—30°50′,东经117°57′—118°41′之间,总面积2054.5平方千米。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47%。县城距省会合肥市公路里程233千米;距宣城市52千米;距黄山市115千米。
地质构造
泾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内次级单元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它们之间以江南深断裂为界。
泾县境内褶皱构造颇为强烈。以江南深断裂为界,西部为七都(石台县)复背斜的北端,褶皱形态清楚,轴向北东,枢纽向北东倾伏,县内仅见背斜南东翼,由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组成,岩层倾角变化于30°—60°之间。江南深断裂以东部分为黄山复向斜的北部,其轴向北东,枢纽向北东倾没,县内仅见复向斜北西翼,主要由上志留系组成,次级褶皱较发育,褶曲类型都为对称或斜歪状,上古生界即位于次级向斜核部,岩层倾角一般均小于30°。上述褶皱构造在县城的北部,都因遭受周王深断裂破坏,被中新生界覆盖。
泾县断裂构造也十分突出,以北东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层最为显著。北东向有深断裂,经县城西北斜贯泾县境内,向北经宣城延至江苏,向南经石台七都延至江西。东西向有周王深断裂,西起贵池城北,经青阳木镇、泾县田坊、宣城周王延至浙江境内。北北东向有汤口断裂,经榔桥、潘村穿过。上述断裂构造对岩浆活动和地壳演化等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另外,与褶被构造伴生有纵向和横向两组断裂构造,但发育不普遍。
泾县现代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以升降运动为基本特征。按《省地震志》新构造运动分区资料,泾县以周王深断裂为界,北部为升降运动交替区,县城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为强烈上升区。根据国家地震局1978年出版《中国地震危险区划图》表明,泾县为5.5—5.75级(地震烈度七度)地震危险区。
地形地貌
泾县以丘陵低山为主,中山和平原所占面积很少,境内东南部黄儿公山为最高峰,海拔1174.8米,海拔最低20米左右,两者相差1154.8米左右。全县地貌具二起一伏的特征,东南部和西北部二处为隆起的丘陵山地区,其间镶嵌一条带状河谷平原,总的地面高程,由西南向东北逐级递减,具明显阶梯状特点。丘陵山地的走向与区域构造线吻合,大都北东走向。
平原
①河谷平原分布于青弋江两岸及其支流徽水、合溪、汀溪、漕溪和孤峰河的中、下游地区,一般宽1千米,泾县城和黄村一带平原宽阔可达5千米左右,地貌组合包括河漫滩和河流低阶地。
②河流低阶地分布在琴溪以下,与南陵县毗连处,这里青弋江已出丘陵、山地,进入下游冲积平原,整个平原滩地很窄,以河流低阶地为主。
岗地(台地)
①起伏的堆积低岗地分布于章家渡、茂林、凤村、包合、琴溪和昌桥等乡镇境内,海拔50—60米,比高20米左右,高岗地由岗、土旁、冲组合而成,三者之间比例,多般为4:3:3。
②起伏的侵蚀剥蚀低岗地分布百元、黄村、北贡、云岭、昌桥等乡。由红色砂岩、紫红色砂页岩、花岗闪长岩等组成,海拔60—80米为主,高程由山前向盆底或河流方向递减,相对起伏20—30米。
③起伏的侵蚀剥蚀高岗地分布黄村、章渡和包合等乡的山前地带或盆地的内缘。海拔80—100米为主,往往由山前地带向河谷或盆地倾斜。
丘陵
①侵蚀剥蚀低丘陵分布丁桥、章渡、榔桥、浙溪、童疃、云岭等乡。海拔150米,比高小于100米,有的呈浑园状,有的为带状,为沟谷切割十分破碎,走向多变,随沟谷方向而变。
②喀斯特低丘陵分布泾县城西北2—3千米处,海拔120—130米,丘间分布园形或椭园形小型溶蚀洼地,直径小于100米,洼地深10米左右,海拔80—100米,常有小型溶洞分布,溶淀积景观不多。
③侵蚀剥蚀高丘陵分布黄田、西阳、浙溪、琴溪、陈村等乡镇,海拔200—500米,比高100—200米,脉络清晰,延伸较远,北东走向为主,由地块抬升,再遭流水长期切割而成,丘间发育较宽,谷地丘脊以平顶式为最多,少数为尖狭状。
④喀斯特高丘陵分布泾县城东北琴溪乡,海拔200—400米,比高100—200米,地表以喀斯特高丘与洼地为主,丘坡自下而上,分布半埋藏型石芽和裸露型石芽,基本上呈岩石嵯山它状态。
山地
①侵蚀剥蚀小起伏低山分布蔡村、爱民、汀溪、西阳、黄田、茂林、南容、凤村、北贡、中村等乡境内。海拔400—1000米为主,大都北东走向,山体完整,脉络清晰,盆地由狭窄的滩地和河流阶地组成。
②喀斯特小起伏低山分布潘村、百园、黄村、北贡、包合、南容、铜山、中村、厚岸等乡。海拔400—1000米,比高200—500米,走向北东,形成低山正地貌,谷地和洼地负地貌的组合结构,山地都较陡峻。
③侵蚀剥蚀中山分布黄田、苏红、浙溪等乡。均属黄山山脉向东北延伸分支,海拔1010—1170米左右,呈北东向展布。山间分布小型山间盆地,呈菱形或椭园形,多为居民点所在。
气候特征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有春来迟,秋来早的特点。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14.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2.9℃。无霜期一般为239—241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15日,终霜日为3月19日,霜期127天。
自然灾害
泾县地处山区,河流溪壑纵横交错,易旱易涝,水旱灾害频繁交替发生。
泾县是全国地震七度设防区。境内多山,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有三条较大断裂(江南深大断裂、木镇——孙家埠断裂、周王——汤口断裂)贯穿县境。历史上曾发生地震多次。自元、明起续有记载,震级一般5.5级。并存在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背景。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泾县境内草本植物约计1000余种,其中药材达600余种,花卉60多种,余为牧用杂草以及水草植物。
动物资源
清嘉庆《泾县志》载:泾县主要野生动物兽类有:鹿野猪松鼠、犭豪、穿山甲玉面狸等。鸟类有24种,鳞甲类24种,蛇虫类12种。长期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野生动物有的绝迹,有的繁殖极少,如虎豹之类已属罕见,据20世纪80年代初调查,泾县各类野生动物约有115种。
矿产资源
泾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5种,分布于35个乡镇的229处。
金属矿产
铁矿52处。远景地质储量1700万吨。
锰矿1处。地质储量0.4万吨。
铜矿4处,远景地质储量2985吨。
多金属矿产地5处,主要是Ca(钙)、Pb(铅)、Zn(锌)、Au(金)、Ag(银)等共生。
铅锌矿2处,远景储藏量1750吨。
钼矿6处,远景地质储量6560吨。
锑矿3处,地质储量3万余吨。
金矿银矿8处,(其中包括合金、银多金属矿3处)经地质部门勘探的3处,其中1处金矿初步储量金500千克,银2100千克。其0线附近1号矿体储量金250千克左右。
非金属矿产
泾县有建筑材料花岗石产地25处,大理石产地11处,石灰岩五大岩层分布带,有概算地质储量的矿点17处,白云岩产地1处,板岩产地1处,以及6条水系的黄沙
化工、玻璃、陶瓷等材料黄铁矿8处,钾矿5处,方解石矿1处,重晶石矿1处,硅灰石矿1处,瓷石1处,高岭土3处,耐火粘土11处,石英矿6处。并均有一定的地质远景储量。
泾县煤矿地质储藏量约1280万吨。其中有烟煤937.9万吨,占探明储量73.3%。无烟煤342.5万吨,占探明储量的26.7%。主要分布在蔡村、潘村两乡范围内。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泾县常住人口27.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万人。
经济
综述
2022年,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64.9亿元,增长5.6%,其中工业增加值42.7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68.2亿元,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3:41.2:44.5调整为14.2:41.9:43.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149元,比上年增加3184元。
2023年,泾县生产总值160.4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64.6亿元,增长7.5%,其中工业增加值42.0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74.5亿元,增长7.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6:39.7:45.7调整为13.3:40.3:46.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305元,比上年增加3732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泾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6.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8%,民间投资增长2.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4.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6.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9.7%;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3.5%;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4.3%。
财税收支
2023年,泾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税收收入9.6亿元,增长5.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9亿元,增长2.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亿元;教育支出6.6亿元;科技支出0.4亿元;农林水支出6.5亿元;卫生健康支出2.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9亿元。
人民生活
2023年,泾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42元,比上年增长8.0%。人均消费支出21184元,比上年增长5.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35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33元,增长8.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97,比上年缩小0.0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301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23元,增长4.5%。
第一产业
2023年,泾县有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35家。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品总数75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农民合作社370家,家庭农场1597家。
农业
2023年,泾县粮食播种面积29.7万亩,比上年增加1847亩;粮食产量118106吨,比上年增产1.9%。其中,夏粮5619吨,增产5.3%;秋粮105592吨,减产2.1%。油料产量9733吨,增产18.1%。
林业
2023年,泾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9.4公顷,森林抚育面积19776公顷。
畜牧业
截至2023年末,泾县生猪存栏49286头,比上年增长11.5%;全年生猪出栏106789头,增长3.2%。猪牛羊禽肉产量33707.3吨,增长6.4%。禽蛋产量5656吨,增长19.5%。
生产条件
2023年,泾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1.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
第二产业
工业
截至2023年末,泾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5户,比上年增加16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7.7%,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9.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8.9%,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5.8%。分行业看,全县2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37.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6.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7%,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26.0%。
2023年,泾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4296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亏损2330万元,集体控股企业利润总额168万元,私营企业利润总额87159万元。分门类看,采矿业亏损3434万元,制造业利润总额87648万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83万元。
建筑业
2023年,泾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5.9元,比上年减少2.3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2.7亿元,比上年增长8.3%。年末在库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32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9.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4.7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泾县服务业增加值74.5亿元,增长7.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1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8亿元,增长5.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17.8%;金融业增加值8.9亿元,增长11.4%;房地产业增加值7.6亿元,增长8.3%;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5.6%;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6.9亿元,增长0.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9%,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含省重点)营业收入增长1.1%。
旅游业
2023年,泾县旅游接待人次741.5万人次,旅游收入67.7亿元。
市长消费
2022年,泾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1亿元,增长11.0%;乡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8亿元,增长9.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81.3亿元,增长10.0%;餐饮收入11.6亿元,增长14.1%。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3.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8.4%,粮油、食品类增长5.2%,日用品类增长22.2%,烟酒类增长20.6%,饮料类增长21.8。
对外经济
2023年,泾县进出口总额63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出口6322万美元,增长11.4%;进口13万美元,增长96.3%。
邮电通信
2022年,泾县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447.2万件。累计实现业务收入6741.5万元,增长17.9%,其中代理金融4450.8万元;包裹快递1618.9万元;函件收入83.3万元;报刊收入137.1万元;集邮收入169.3万元;电商分销收入223.6万元,其他收入58.5万元。全年实现利润1454.5万元。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泾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2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9亿元,同比增长13.7%;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3.0亿元,同比增长19.4%。
交通运输
2022年10月8日,安徽省发改委网发布宣城至泾县高速公路二期项目申请报告核准前公示,宣城至泾县高速公路二期路线起自泾县泾川镇江梓村附近止于黄村镇九义村附近接芜湖至黄山高速公路,全长约11.34千米。
截至2023年末,泾县公路总里程2119公里,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54.5公里,省道278.6公里、县道392.4公里、乡道503.0公里、村道890.5公里。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泾县共授权专利376件,其中,发明专利64件,实用新型218件,外观设计94件。
教育事业
2023年,泾县共有基础教育学校73所,其中:幼儿园43所、小学13所、初中13所、高中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基础教育拥有在校学生数29606人,其中:学前教育幼儿5852人;义务教育学生20580人(小学在校生13910人,初中在校生6670人);高中在校学生3078人;特殊教育96人。基础教育拥有教职工数2857人,其中:幼儿园教职工841人,其中专任教师386人;小学教职工648人,其中专任教师617人;初中教职工278人,其中专任教师253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泾县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00个。其中:医院4个,基层医疗机构19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全县实有床位数1617张。全县卫生人员数27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79人,执业(助理)医师859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泾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0万人,领取养老待遇2.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9.1万人,其中16-60周岁完成2023年度缴费9.5万人,领取养老金待遇7.0万人(其中当年新增领取人员6541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3.8万人,全年为456名工伤人员发放工伤保险金;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5万人,全年为365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2023年,泾县城镇新增就业715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47人,困难人员再就业425人。年末全县拥有养老机构23所,床位2376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121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489人,特困供养对象2263人。
环境保护
2023年,泾县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全年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7.1%;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1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良率100%。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水源达标率达100%
应急管理
2023年,泾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与上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71.4%。
历史文化
综述
“泾邑自瀛秦始置,封壤颇巨,今之石埭、太平、旌德皆其旧地;余始至入境,观山川之秀丽,人物之阜繁,土地沃饶,产植丰富,喟然叹曰:江左名区也。”(明嘉靖《泾县志》)泾县建制于秦,史称“先秦所建,汉则因之”。建制以来,相沿至今。
泾县文化底蕴深厚,包合世古墩、章渡赤麓山和瑶庄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早在5000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琴溪古窑址”为唐五代时期宣州窑最大的青瓷生产基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泾县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享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是中国宣纸之乡,中国宣笔之乡,中国木梳之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和激战地。全县人文景观40多处,其中有包括中国近现代八大重要史迹之一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在内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6处,省级保护单位1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6项,其中人类非遗名录1项,国家级2项、省级9项、市级19项、县级36项。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目前为止安徽省唯一独立申报、独立保护的人类非遗项目。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涌溪火青、花砖、后山剪刀、泾县油布伞、榔桥木梳、宣纸帘、宣纸制品加工、正兴隆酱菜、琴鱼干制作技艺等9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皖南糕点制作技艺等19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茂林十二碗等36个项目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2019年5月新评选第五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16个)。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位一体”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泾县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荟萃。历史上,泾县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织”的农桑之区,又以官宦众多、文风昌盛名闻于世。有李白《赠汪伦》千古绝唱举世闻名的桃花潭,有“大大茂林村小小泾县城”之说的皖南著名古镇茂林。明清两代,全县中进士106人,居全省第三。历史名人唐代许棠才列“咸通十哲”,汪遵“奋誉文苑”;宋代吴份学富五车,誉为“江南两脚书橱”;昌永为绍兴进士,特奏名第一。明代董刚、董杰昆仲同举进士,为官清正,誉满朝野;查铎著述显名于时。清代包世臣举世推崇,朱珔学重皖派,人尊“江左经诗之冠”。近现代学者有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王稼祥,经济学家吴半农,教育家查谦等,美术大师吴作人、文学家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并称“茂林三吴”,音乐家朱践耳、散文家张拓芜等名流,此外还有查全性、汪应络、文兰、朱永贝睿、翟光明五位“两院”院士。
地名由来
《汉书地理志》注:泾水出芜湖,县因水立名。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末,泾县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
戏曲
泾县民间戏曲班社始见于清末,盛于民国时期。班社艺人或终身从艺或农忙务农、农闲走乡串镇演出,风餐露宿,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被称为“戏花子”。班社亦时演时停,自生自灭。1982—1983年,县内先后有泾县和平黄梅戏剧团、泾县大众黄梅戏剧团、泾县孤峰黄梅戏剧团、孤峰庐剧团4个民间职业剧团相继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黄梅戏剧团尚在继续演出外,其余3个剧团先后解体。
曲艺
泾县城乡集镇向有曲艺演出,主要为“评书”(俗称“说大鼓书”)。内容多为历史通俗演义、武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说之类。外来说书艺人居多,本县县城、赤滩等地只有评书艺人三、四人,建国后改从他业。20世纪70年代间有说书艺人来泾演出,除传统书目外,同时亦演说现代文艺作品如《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等,并在“书头”(开场小段)中讲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纪80年代,由县、乡文化馆、站提供有偿场所组织演出。
宣纸
宣纸问世于唐朝初期。《新唐书·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宣州土贡中上贡“纸、笔”的记载。《唐六典·太府寺》有开元前各地杂物贡的记载,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的记录。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写《华严经》,以沉香种树,用以制造宣纸”之说。唐时宣州的属县宣城、泾县、宁国均产纸,以“泾县所制尤工”。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元和乾符年间(815年—875年)书画评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论画体工用榻写”一文:“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代作画习用“用法蜡之”的加工宣,如南唐的“澄心堂纸”即由宣纸(亦有歙纸)加工而成。
迨至宋代,宣纸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产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而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满子权》诗中云:“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宋代泾县属江南东路宁国府)。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泾县小岭,亦以制造宣纸为业。自以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的佼佼者。
明代,泾县宣纸生产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工艺精益求精,品种规格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为最优,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文震亨在其所著《长物志》中曾云:“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四尺单)最佳。”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造纸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有小岭曹氏宣纸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作《罗纹纸赋》详尽记述了泾县小岭、漕溪等山区宣纸生产兴旺景象。迨至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天国军在泾县一带转辗争战达10年之久,战祸所及,家毁人亡。小岭《曹氏族谱》记载当时盛产宣纸的小岭“屋只存一二,人亡之七八”。纸槽大部分被毁,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开始复苏。
清末至民国期间抗日战争爆发前,是泾县宣纸业由恢复而发展而鼎盛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大部分国土沦丧,交通阻隔,宣纸销路受阻,生产一落千丈。直至抗战胜利后,宣纸行业继续衰微,至1949年泾县解放前夕几乎全部停业。
民国期间,国内名流学者对宣纸的创制历史和工艺曾有多篇著述问世。国学大师、邑人胡朴安曾著《宣纸说》一文,指出:“泾县古属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近自国内,远至东瀛,无不珍视,以为书画佳品。宣纸每年之输出者价约为百余万元。区区之数,诚不足多,然以一县之制,独重艺林,举世无出其右,或亦足以自豪”。杨大金著《中国实业志》中云:“宣纸产于安徽泾县。泾县晋时属宣州郡,唐时属宣州,皆为贡品,世称宣纸。”第十一章(民国二十七年)《制纸业》中云:“宣纸为皮料是最佳者,产于安徽泾县,泾县之宣纸业在小岭村,制此者多曹氏,世守其秘,不轻授人。故江西省及日本皆有仿制者,然其品质终不及泾县。”
新中国建立后,宣纸业得到复苏并空前发展,由联营而公私合营及至国营。截止到2015年,泾县有宣纸、书画纸企业400余家,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方言
泾县地方语种为泾县话,属吴语宣州片,谱系关系: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支→泾县语种。因地处吴语区跟徽语区以及江淮官话交界处,故而虽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所使用的都称为泾县话,但却有较大差异,县民一般称东部地区所使用的泾县话为“东乡话”,属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主要分布在榔桥镇(含原榔桥镇、浙溪乡、黄田乡、西阳乡、乌溪乡)、原苏红乡部分地区(今属汀溪乡)、蔡村镇部分地区一带,西部地区所使用的称为“西乡话”,主要分布在茂林镇、云岭镇、桃花潭镇、丁家桥镇、黄村镇一带,其中西乡话中融入了较多的徽语词素和语音,东西语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难。加上历史上本地区的外来徙入移民较众,县内除泾县话外,操江淮官话者有之,操徽语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话者亦有之(主要分布在汀溪乡)。
风景名胜
泾县境内有新四军军部旧址桃花潭江南第一漂查济古民居、黄田古民居等旅游景点。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泾县名列其中。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红色景点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许棠(822年—?)
字文化,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人,唐代诗人,为“咸通十哲”之一。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及第,工诗文,性僻难与人合。以作洞庭诗著名,时号许洞庭。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查铎(1516—1589年)
又名查天铎,字子警,号毅斋。明嘉靖己已年举人,乙丑进士。查铎极力倡明理学,折节引后进,虽复被荐官,未肯就,悉心培养人才。当中数本县人萧彦、萧雍、徐榜最为有名。逝后万历皇帝追忆他的业绩,钦赐他“理学名臣”匾,万历十年为他敕建“青琐侍臣”汉白玉四脚大牌坊。清康熙乙丑年予祀北京乡贤祠。查铎以他的业绩留得《明史》列传。
朱理(1761—1822)
字燮臣,号静斋,安徽泾县人。历任山西主考官,衢州知府,福建兴泉永道,浙江、山东布政使,光禄寺卿,顺天、武会副考官,江苏巡抚,内阁学士。嘉庆十九年迁刑部右侍郎,二十年改仓场侍郎,二十一年改刑部左侍郎,旋改贵州巡抚(从二品)。所任皆有善政,为一代能吏。
朱珔(1769—1850年)
清学者、藏书家。字玉存,一字兰坡,安徽泾县人。著有《说文假借义证》二十八卷,《经文广异》十二卷,《文选集释》二十四卷,《小万卷斋诗文集》七十卷。辑有《国朝古文汇钞》二百七十二卷,又有《诂经文钞》六十二卷。生平酷嗜图书,以藏书富而闻名。曾祖父朱武勋所遗“培风阁”藏书33000卷,另有“松竹轩”所藏7000余卷,加上其历代所藏共10万余卷,贮于“小万卷斋”中。取宋朱遵度的“万卷斋”、朱昂“小万卷斋”、遂以朱昂之斋命名。藏书印有“东园遗泽”、“培风阁珍藏”等。仿郑樵《通志略》和尤袤《遂初堂书目》之例,撰《培风阁藏书目录》,序云:“阁贮九匮,凡三万三千卷有奇”,只记书名和撰著人姓名。著《文选集释》、《说文假借义证》、《小万卷斋集》、《小万卷斋文稿》24卷,《诗稿》32卷。辑《国朝古文汇抄》272卷、《国朝诂井文抄》90卷。
包世臣(1775—1855年)
字慎伯,好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系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近代经学家。嘉庆十三年(1808)中举,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著述,时人誉为奇才。工诗文书画,能篆刻,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峰之奇,一时成为包体。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有倡导北魏,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之极。包世臣爱国忧民,清贫如洗,生平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为《安吴四种》共36卷。其中《艺舟双楫》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为中国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胡朴安(1878—1947年)
学名韫玉,字仲民。泾县溪头村人。宣统二年(1910年)与弟胡寄尘同时参加南社,继又加入同盟会,任《国粹学报》,同时为《民立报》(于右任创办)主要撰稿人。辛亥革命前,受聘《太平洋报》专撰社论,同时为《中华民报》撰写社论并兼评议员。后去《民国新闻》、《民权报》主持笔政,在上海新闻界颇有影响。胡朴安一生著述甚丰,时人尊为国学大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文字学丛论》、《中国学术史》、《中华全国风俗志》、《俗语典》等,收入《朴学斋丛书》的有:《周易古观》、《周易人生观》、《周易学》、《尚书新义》、《墨子学说》、《中国习惯—》、《宣纸说》等,凡数十种,数百万言。
查谦(1896年11月22日—1975年1月23日)
原名查贵师,字啸仙,物理学家、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曾任金陵大学教授,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武汉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校委会副主任,华中工学院筹委会主任,华中工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译有《向量分析》、《理论物理》。查谦首次采用蒸发型铂片研究了光电效应的不对称性,清楚地界定了不对称性发生的条件,消除了因不对称现象而引起的与量子论的矛盾。同时还指出以光电效应方法测定普朗克常数的正确途径。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创建了武汉大学和华中工学院物理系。积极倡导“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方法。
吴玉如(1898—1982年)
名家琭,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安徽泾县人。善书,真草隶篆无所不精,自幼博览临习历朝诸名家,形成清秀劲健、端庄豪放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早年学苏(轼)赵(孟頫),后改学米芾,又改学李北海和二王的《黄庭经》,采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风格。吴玉如曾执教津沽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出版有关方面的书稿有《吴玉如书法集》、《迂叟自书诗稿》、《迂叟魏碑千字文》等十余种。
吴半农(1905—1978年)
号曲林,原名祖光,泾县茂林人。文学家吴组湘胞兄。1934年夏,他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12月取道苏联西伯利亚回到南京,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和国民政府秘书,1944年任太平洋学会美国客座研究员。日本投降后,吴半农任中国驻盟军总部赔偿归还代表团首席代表。1947年成立赔偿归还物资接收委员会,吴半农为赔偿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吴半农于1949年后在日本与国民政府脱离关系。1956年8月携全家离开日本返回祖国,先后在外交部任国际关系研究所日本组与世界经济组组长、研究员、顾问等职。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是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他一生翻译著作甚丰,多为哲学、经济学论著。
王稼祥(1906—1974年)
原名嘉祥,又名嘉蔷,安徽泾县厚岸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国务院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届中央委员。
吴组缃(1908—1994年)
字仲华,曾用名祖襄,笔名芜帝、野松、寄谷。泾县茂林人,作家、学者和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53年9月调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后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被推选为作协书记处书记之一。并历任全国作协顾问、全国散文学会会长、《红楼梦》研究会会长、顾问,中国民俗文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小说、散文集《西柳集》、《饭余集》等。
吴作人(1908—1997年)
泾县茂林人,油画家、中国画画家、美术教育家。“七七”事变后参加“战地写生团”到前线创作《受难者》、《空袭下的母亲》等一批速写油画作品并被选到苏联展览。1985年被法国总统和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为中国画家获得此荣誉的第一人。历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朱践耳(1922—2017年)
中国作曲家,原名朱荣实,安徽泾县人。1949年至1953年,先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作曲,曾为《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影片配乐。创作多为小型声乐体裁,其中《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成为当时流传较广的歌曲。于1991年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个人“杰出贡献奖”,1990年起被列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音乐名人录》。
查全性(1925—2019年)
安徽泾县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查秉钧为清朝翰林,父亲查谦早年留美,主攻物理学,上世纪30年代回国后,先任中央大学教务长,随后来到武汉大学,解放后任华中科大校长。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电化学催化、高比能锂电池及生物酶电极研究,并创建了适用于研究粉末材料电化学性质的粉末微电极方法。其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中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作为院士,查全性学术成果自是丰硕,然而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却是第一个发出恢复高考的倡议。1977年8月,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邓小平召开科教座谈会,查全性应邀出席,会议中提出恢复高考并得到邓小平当场同意。
荣誉称号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
2020年6月,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入选2020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2年5月,入选安徽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
2023年7月,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91。
2024年6月,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8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21:5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