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由
崔嵬、
陈怀皑执导,
谢芳主演,于1959年上映。
剧情简介
乌云在天空翻滚,海浪冲击着礁石,林道静绝望地站在礁石上,她思如潮涌,终于跳进了大海,后面礁石上的青年余永泽也跳下大海,把她救了上来。原来她母亲是佃户的女儿,被地主霸占作了姨太太,生下她以后母亲就被赶出门,回到老家跳河自尽了,后母把她当成摇钱树,硬要把她嫁给党部委员胡梦安, 她逃到这儿,校长余敬唐对她居心不良,所以她才被逼跳海。从此林道静和余永泽经常一起在海边漫步,余永泽为她朗诵的诗篇,他们相恋了。不久余永泽回北平上学,她就留在当地教书。一天,一些东北军涌进学校和群众发生争执,年轻的大学生卢嘉川站起来揭露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林道静的兴趣,他们认识了。受卢嘉川的影响,她在课堂向学生们宣传抗日,惹恼了校长,她愤然离去,来到了北平。在北平站林道静正赶上学生南下示威,学生英勇的斗争使她激动不已。在皇城河沿,余永泽急不可耐地向她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林道静说她先要找个工作。但一次次的碰壁使她很痛苦,她终于答应了余永泽的求婚,他们结婚了。
旧历年夜,余永泽正忙着迎接胡适的秘书,左等右等不来,突然老佃户魏老三因走投无路跑来借钱,余永泽给了他一元钱把他支走,林道静追上去给了他十元钱,他们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吵。林道静来到白莉萍公寓,一群青年学生痛感民族危亡,悲愤地唱起了《松花江上》,这时卢嘉川推门进来,他告诉同学们红军已经粉碎围剿,北上抗日,一席话使大家深受鼓舞。卢嘉川热情鼓励林道静,借给她许多革命书籍,她像从梦中醒来一样,和余永泽的市侩哲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突,她不顾余的坚决反对,参加了3·18纪念大会。大会受到军警的镇压,卢嘉川甩掉尾巴来到小林家,把一个小包存放在她这儿,林道静又出去给他送信。余永泽归来见到卢嘉川在家,嘎声嘎气地把他逼走,林道静回来同他大吵一架。卢嘉川被捕了,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道静把小包打开发现是一些宣传品,她在夜里把这些标语贴遍了北京城,回家时余永泽暴跳如雷,他们只好分手了。
由于叛徒的出卖,林道静被捕了,陷入了胡梦安的魔掌,在郑瑾的帮助下,她逃到了定县,继续教书。江华的来访使她又恢复了和党的联系,农民的苦难使她迅速觉醒,她参加了江华领导的秋收斗争,由于暴露,她又回到了北平,不幸又一次被捕。在狱中郑瑾对她的帮助和其壮烈的牺牲,使她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经受住了酷刑的考验。后来她被王教授保释,识破了戴瑜的叛徒面目。林道静政治上成熟了,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一二·九”运动中,她和江华一道站在斗争的第一线,领着学生队伍,冲破军警的封锁,在红旗下胜利前进。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拍摄之争
最早提出把小说《青春之歌》搬到银幕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杨沫的妹夫蒋君超。在小说单行本出版前,他就表达了改编的愿望并得到了杨沫的同意。蒋于1958年3月完成了剧本初稿,上影厂也将其列入拍摄计划,由沈浮执导,演员也做了安排。但是,由于小说单行本出版后产生巨大影响,改编工作也受到各方面关注。当时文化界的领导周扬希望杨沫亲自来改编剧本,由杨沫所在单位北京电影制片厂来拍摄。杨沫本来不愿意,但经过北京厂及文化部的领导反复劝说,她只好服从组织安排。得知这个消息后,上影厂派蒋君超进京活动,要求维持杨与蒋的原协议。最后,由电影局领导出面裁决,拒绝了上影厂的要求,《青春之歌》正式确定由北影厂拍摄,陈怀皑、崔嵬执导。
其实,当小说还在报纸上连载时,导演崔嵬就产生过将其搬上银幕的想法。接到任务时,崔正在进行《老兵新传》的后期工作,他一口气读完了全部小说,再次被那些情节和人物所激动,特别是他也参加过北京学生运动,书中情节的历史情况都是他所熟悉的,人物的情感他也完全能够理解。
剧本改编
杨沫在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时,明确了创作方向是以林道静的成长为主线,反映20世纪30年代的历中事件,再加上影片长度所限,所以她大力删节了与主线关系不大的情节和人物,而且还舍去了“九一八”以后北平学生到南京请愿的情节,以及江华机智地逃脱特务魔掌的场面等等。
剧本第一稿出来后,崔嵬等人参与了修改工作,从充分运用电影表现力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意见。例如,剧本的开头原本与小说一样,写林道静在火车上,而经过讨论,大家共同设想了另一个开头:林道静投海。导演认为,这样的开头有利于制造悬念,也方便了后续情节的展开。
就在剧组讨论剧本时,《中国青年》刊发了郭开撰写的否定《青春之歌》的文章,令剧组中个别人对小说和主人公产生了怀疑,为此剧组多次研究并批判了郭开的思想,统一了创作人员的认识。不过,针对评论中提出的原作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剧组也在修改剧本时给予了明确的解决。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处。一是林道静与卢嘉川的关系。主创人员认为卢对林的爱慕有损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所以把相关描写删除了。另一个是戴愉叛变后对革命的破坏问题。主创人员认为小说中所写的戴愉的破坏作用贬低了共产党的能力,且叛徒轻易混入革命队伍也不符合历史真实。于是,杨沫接受导演意见,删除了相关内容,同时还补写了林道静在定县农村教书、江华领导定县农民麦收斗争的场面,让林道静的思想发展更可信。
主演人选
鉴于小说的影响力,崔嵬奉命召开观众座谈会,请观众对林道静的扮演者提出议。连远在印尼的华侨也寄来了演员名单。同时,以白杨、张瑞芳为首的一些演员也主动表达了扮演林道静的想法,其中,白杨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而且她是杨沫的妹妹。但是,崔嵬认为白杨年纪偏大,不适合扮演仅二十多岁的林道静。直到1959年3月影片开拍时,主演的人选仍未定下来。这时,崔嵬想到他在湖北任职时认识的歌剧演员谢芳,觉得她的外貌、风度与林道静相似,马上把谢调到北京试镜。经过几番讨论,在崔嵬努力争取下,谢芳正式得到了林道静这个角色。
音乐创作
瞿希贤为《青春之歌》配乐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创作林道静的主题音乐时,他怎么写都不满意,几经思考,他意识到自己写的曲调有点像《天鹅》,不能因为林爱穿白衣服就把她描绘成温柔纯洁的天鹅。而且,音乐主题缺乏民族特征。他下定决心重写,要创造一个外表清秀而内心刚强的青年知识分子。最终,他从《放下你的鞭子》中香姑娘唱的《高梁叶子青又青》中汲取了灵感。
送审风波
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该片得到北京市委支持,只花了五个多月就拍摄完成。但是,在影片送审时,中宣部副部长陈伯达提出了否定意见,指责该片有小资产阶级情调。这让主创人员很紧张。不过,周恩来、陈毅、彭真等领导对该片给予了积极评价,使该片得以顺利上映。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该片的编导很注意人物出场的火候,讲究气势,严格遵循人物性格的社会性、阶级性、具体性,以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尽可能使得人物出场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观众可以从导演给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中体会到导演寓褒贬、分是非的态度。导演在镜头运用上也很有特色,镜头的分切、运用总是突出刻划主人公的思想。(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张客评)
该片虽不能把原作一些动人心处包括无遗,但它的完整情、思想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表现在不同场面中的宏伟雄壮、慷慨激昂、婉转委曲、清丽抒情,都远非一些平庸的改编可比。用“锦上添花”来评价《青春之歌》的改编是不算过分的。(电影导演、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吴荫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