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偶像派多数都由网上创作开始。由于这些年青作家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被大众称之为“
80后作家”、“网络作家”、“少年作家”、“青春偶像作家”。80后作家是当今文坛最具冲击力、最有激情的一股文学力量。80后人物:
韩寒、郭敬明、春树、李傻傻、李海洋、刘卫东、金瑞锋、张悦然、麻宁等。他们的作品被称之为“80后文学”。“80后”写作群以少年、青年的视角去感受、观察、触摸青春时代与人生现实,写作形式概括了小说、散文、诗歌等艺术文体。在他们极富才华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青春世界中阳光下的阴暗、月光下的忧伤,色彩斑斓而又个性各异。
主要特点
“80后”作家多扎根于现代都市文化土壤,其作品也多显现着都市生活经验和都市文化景观。翻开“80后”的作品,大多是记录自己的生活,挥霍自己的思想,指间笔端流淌着的多是特属于“80后”的激情和畅想。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充当着整个“80后”一代思想代言的角色。自“80后”文学浮出水面,“偶像”字眼如影随形,从网站写手的偶像化包装,到大小媒体的明星式运作,直至“偶像派”命名的出现,其存在已无可置疑。
就文学形态看,“偶像化”写作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追求形式的甜美。“偶像化”写作,形式往往大于内容,优美轻灵的文字,奇幻飘忽的感觉,浪漫主义的风格,不求深刻但求动人的青春话语……所有这些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广告文案的创作公式,“KISS公式”,即英文KeepItSweetandSimple。直译为“令其甜美并简洁”。在“80后”写手和身后的市场策划者那里,作品被作为一件可意的商品,精心的包装向消费人群昭示:“多么甜美动人呀!”打动人心也是偶像化作品传播的第一要素。
二是“青春偶像”的装扮。“80后”文学之前,中国的作家并非没有成为偶像的可能,但在此之前,必须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多年艰苦写作→作品巨大反响→作家出名→渐成偶像;其次,即便成为偶像也大多在相对狭窄的领域,因为文学作品在媒介中较之文艺、体育并无传播优势。但“80后”写手在网络崭露头角之始,就已自觉地装扮成“青春偶像”,从而大大缩短了出名的距离。 三是扣住“青春”的书写。偶像化写作的内容、题材、风格、形式大都属于青年题材,并具有强烈的时尚色彩,作品主题多定位在当下青少年的“青春遭遇”。“偶像化”写作的一个关键点是紧紧扣住“青春”。因为扣住青春,也就扣住了人心;扣住了人心,也就扣住了阅读市场的命脉,扣住了市场命脉,也就扣住了“出名”和利润。
四是商业化运作。在每一个成功的现代商业故事后面,大多有一个精心的策划。“80后”文学的迅速成长至少已是一个商业成功的范例。其成长的背后始终站着一批老谋深算、用心良苦的商业策划高手。他们的策划从一开始就成功地跳过理念,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在鲜明的商业意识的指导下,一步步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包装郭敬明等人的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多年前就以“布老虎丛书”品牌营销成功,从而积累了运作品牌的丰富经验。而“80后”文学偶像化的趋向,正是品牌营销和目标营销战略计划的一个具体实施环节。
从写作的角度看,“80后”这个群体越来越分化,也越来越纷纭,一些作者志在文学本身,一些作者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些写作者在向纯文学的方向靠拢,一些写作者在向通俗化、类型化发展,像玄幻、武侠、言情、推理等等,已在他们的努力下,从网上的热络传播阅读扩展到纸质的阅读热潮。这种走向可能有其积极的意义,因为属于通俗层次的类型文学在过去相当的不发达,也需要发展,需要提升,他们的写作探求,使得这一品类的作品开始渐成气候,从以不同的作品类型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上讲,它们与纯文学在生态上形成了互补。
崛起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了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等为代表的
80后作家。他们一现身,便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存在,迅速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登上文学的舞台,引发着不可拒绝的文学事实:以他们为主体构筑的80后文学如飓风般迅猛抵达世人面前,成为文坛不可回避的焦点。他们的合集和小说、散文单行本出版面市,甚至一度占领了图书市场的“头把交椅”,从而引发了一场“青春文学”热潮。特别是在2004年,各大报刊杂志网站纷纷对他们作出关注和评介,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很容易让人遥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风起云涌的文学运动。那么,何为80后文学呢?它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概念,也不是文学流派的概念,而是以写作者的出生时间(1980年-1989年)来集体命名的、被符号化的、约定成俗的一种称谓;它没有统一的创作理念和相应的组织模式,更主要是一个时间上的代群表达法。下面从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主要表现为网络、大众消费文化)以及80后作家群自身特征等几个方面对80后文学作出粗略考察,并对80后文学的明天作出展望。 一、成长环境:整体上宽松优越
勿庸置疑,80后是极富标志意义的一代。他们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之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最具有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的一代,由于出生、成长在一种全新的时空状态下,在整体上有着优越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社会参与意识等方面都与前数代人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过去的二十年,是一个个体基本欲念由被禁锢到被归放甚至极端发展的时代,面对汹涌而至的商品经济大潮、急剧的社会变革以及各种思潮的冲击,80后一代往往手足无措,而任自己的青春激情盲目地东突西撞。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多方面的信息渠道,较高的知识素养,使他们的心态渐渐平静下来,开始慎重地进行自我价值的反思,开始了对生活品味的追求。相比祖辈革命年代的政治狂热,父辈改革年代的物质狂热,他们可能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他们通过手中的笔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情绪--即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另类、叛逆、青春的疼痛,表达他们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很自然地,在80后文学那里看到比前代文学更开放、更自由的姿态。正如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他们之于文字和文学,有不少人好像是天赋异禀,从感觉之微妙,到语言之灵动,都如同天籁……而他们的真率,似是与生俱来。这跟他们较少受到文坛已有风习的浸染有关,更与他们在新的时代、新的氛围下成长起来有关。”
经济生活上的无忧无虑,接受教育机会的大大增加,社会的日益和谐,显然为
80后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掀起80后文学第一波浪潮的韩寒的文学之路颇具代表性。韩寒通过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而一举成名,随后推出的长篇小说,成为文坛一时的热门话题,中学尚未念完便辍学,言行怪诞的他很快便引起了一股“韩寒旋风”,进而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偶像。韩寒之所以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方面固然因其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另一方面,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他,可以在辍学后恣意地写作,其实也是与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日益宽松分不开的。纵观已成名的80后作家,如郭敬明、春树、小饭、蒋峰、苏德、周嘉宁、刘嘉俊等等,生活学习在北京、上海等经济文化中心,这种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成名显然具有优势。再如被称为“玉女作家”的张悦然,读完山东大学后,更是到新加坡留学。春树和张悦然也许是80后作家中最风光的两位,看看她们的生活背景,春树在北京,张悦然在新加坡,这两个城市都很发达,在她们的小说、 、等作品中,城市意识比另外的80后作家要强烈得多,小说中充斥着城市符号。还有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小说主角虽大学还未毕业,却完全过着准白领的生活。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现实生活的经济力量。
与此同时,80后作家的受众群也应是不可忽略的考察对象。必须看到,这一代作家的崛起和整个独生子女群体有关。8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眼下正值青少年时期,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前代人的不一样,所寻求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与前代存在很大的不同,他们更愿意从同年人的文字中寻找与自身相关的情感与经历,那里有更为熟悉的生活世界,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很容易引起共鸣。而80后作家主要是学生写手,学生写手的作品反映了学生的生活,表现了学生的情绪,适应了学生的需要,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现在的学生读者,包括初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内,是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处在求知阶段的他们,经常要阅读大量作品;中国独生子女这些家庭在九十年代后期以后,经济上逐渐宽裕,成长为强大的购买群体,是80后文学图书消费的主力军。在这个群体里边,初中生、高中生又是最大量、最忠实和重要的一群。
事实上,80后文学在青少年中的市场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市场消费的低龄化、读者群体的低龄化,是导致文学写作低龄化的根本原因,就市场而言,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是青少年,比如各种电子游戏、光盘的市场消费者,大多数是青年人。文学消费也是如此,青少年和成人是不一样,青少年的文学消费能力很强,因为他们基本上没有生活和生存的压力,拉动市场的力量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80后作家与同样出生于80年代的读者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互联网:80后文学崛起的温床
80后作家是与以往的写作者们截然不同的人群--他们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步入青春,甚至有人戏言“他们是在键盘上努力和网友聊天时学会把玩文字的”。互联网正对对这一代作家产生着广泛的影响,网络文化成为80后文学崛起的重要文化背景。
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来自中国互联网用户年龄统计表则显示,30岁以下占70%,24岁以下则高达53%,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国真正的网络时代正全面来临。
互联网对80后文学的崛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为重要的表现便是实现了“零进入门槛”。“零进入门槛”包括五个方面: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任何人想进入文学领域,只要会上网,会文字写作,无需按照传统的程序,便可以达到发表作品的目的。文学传播开始发生从大教堂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转变。文体的边界、道德的规范、观念的限制随之松动,80后文学获得了远高于传统纸质文学的自由度。这种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正悄悄地改写着文学的规则,也使一些很有潜力但缺乏更多生活、生命体验的年轻作者,提前进入了市场写作而放弃精神的标高。
与前代作家相比,80后作家自觉地将网络视为自由书写的空间。对他们而言,网络就是文本,他们的精神呼吸、表达欲望、思想观念如茂盛的野草,随时在网络上滋生。网络给了他们不一样的成长体验,练就了他们在键盘上熟练操控文字的素质,也给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心灵的动荡、孤独、迷茫。80后作家的作品最初几乎全都集中在网络上发表,都兼具网络虚拟空间的叙述特征。当他们不断参与网络组织的文字比赛,在网络的BBS或各种论坛上抛下自己的的臆想化故事时,其鲜明的特色、非传统的风格和张扬的个性,已有的网络影响和潜在的市场利润,被一些精明的出版商看中,于是请来著名作家写序推荐,把这些文字从网络搬进了印刷车间,由此催生着一个又一个80后作家。他们埋头网络舞文弄墨,并陆续出版了自己的作品,时代见证了他们,并给予了他们一个全新的称号——“网络作家”,他们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和资源共享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尽情地展示着自己,使得文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鲜光彩。尽管许多作品只是供读者的一次性消费品,甚至是泡沫化垃圾化,但同时有大量的作家在走向成熟,网络依然为更多的80后作家提供的广阔的舞台。大量“写手”正是通过不断推出新作品,不断试探读者的普遍口味,不断修正自己的写作方式等等,来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登上美国的春树,还是获得第三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的张悦然,还是李傻傻、胡坚、小饭及一批活跃的80后诗人如丁成、秦客、八零、枕戈、刘浪、莫小邪、三米深等等,无不是先在网上赢得人气,暴得大名,进而转向纸质媒介,再走向主流报刊和文坛的。
三、大众消费文化:80后文学崛起的“兴奋剂”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和流派的涌入,消费主义也开始冲击这一代的价值观念。特别是90年代搭上了市场经济的快车以后,紧接着又与传媒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辐射磁场。当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时,大众消费文化得以全面兴起,而这,恰好成为80后文学崛起的“兴奋剂”。正如评论家陈晓明所讲,“他们的存在与写作处在同一平面,他们不再需要文学表达激进的社会变革,‘80后’占据的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文化空间,相比较起背负着历史重压和文学经典传统的那几代作家,他们面对这个时代更具有先天的优势”。对80后作家而言,禁欲主义的时代早已过去,没有前代的国家革命意识,没有经历红色写作年代的他们,对“欲望”的张扬早已不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自由自在地消费和享受各种各样的欲望已成为日常生活。
在大众消费文化的推动下,文学经历着从创作到策划、从作品到商品的变异过程,文学的商品属性得到极大程度的体认,而近几年80后的文学创作,更是使文学的商业化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郭敬明的、、再到新近的系列,每部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不断制造着出版神话。同为80后作家的张尧臣撰文指出,“他的成名作品《幻城》的出版经过也许可以说明他的作品更为商业或者远离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统计显示,1999年以来,多家出版社已为80后作家出版数目庞大的作品,并且迅速占据了中国文学图书市场,与现当代作家作品平分秋色。韩寒、郭敬明旋风般挤进了公布的“2004年中国名人榜”,则堪称极端的例证。显然,韩寒、郭敬明现象的意义除了文学本身外,也许带来的更多是经济学消费学上的意义。不难发现,当下大量的文学写作正在按照文化工业的逻辑推进,有如一个产品,通过精心的策划设计,在流水线上无限地复制。然而,创作主体的泛化和文学作品的泛化使文学暗藏着巨大的隐忧。为着使自己的作品获取更大的共享性,作者的独立意识逐渐淡化。一方面标榜个性,刻意在作品中渲染性、暴力,披露隐私秘史,制造卖点;另一方面则信奉“汝果欲作文,功夫在文外”,热衷于炒作。
中国消费社会的时代特质,可以说是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最重要的原因。丹尼尔·贝尔把人的消费要求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需求,二是欲求。所谓需求,指的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一个社会人的最基本要求,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要求,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便会产生不便,甚至无法生活。而欲求,指的是人超出这种最基本要求的部分,与时尚、身份认同等文化问题相关。在消费时代,人们“满足的源泉和社会理想行为的标准不再是工作劳动本身,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大众消费文化逻辑上要求人们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全面地理性化。由于个性的解放和主体性的张扬,人们的自我意识、实用观念和利益动机日益获得了合法性并表现出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从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取向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从过去仅强调集体到现在开始强调个人,从过去仅重视理想到现在开始重视实际,从过去仅注重义务到现在开始注重利益。从这个角度看,80后作家的创作已不仅仅是需求,更是一种“欲求”,他们正是与当下“大众消费欲望”切合,制造并实现着自己“青春欲望”,扮演着文化明星的角色。
进一步看,80后作家商业化明星化突出地反映出文学的精神内涵日见稀薄的事实。当文本的意义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时,作家的形象就成为被开发的资源了。在传统社会,文学是人们神性崇拜的重要承载体,文学作品深邃丰厚的精神内涵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情怀,攫取了人们的心灵。如今,文学中这股浓郁的宗教情怀被世俗欲望的暴风吹散,消费社会把人们的神性崇拜引向世俗的途径,这就有了当代乐此不疲的追星现象。而作家一旦被当作明星包装起来,就成为被抽空内容的纯粹物化形象,在市场上具有最大的交换价值,最有影响的明星实际上是最完美的商品。传媒将80后作家区分为偶像派与实力派,推出“80后作家人气排行榜”即为典型的例子,这其实差不多就是港台娱乐圈明星排资论辈包装炒作的翻版,而郭敬明等等,眼下确实已成80后的“超级明星”。不过,80后作家群尽管来势凶猛,但始终还只是大众传媒上的话题,文坛对他们表现出比较冷淡的态度。这种冷淡其实是文坛拒绝明星化的一种过激的反应。客观地说,80后中一些年轻的作家的确是在执着地追求文学性的,他们试图带来新的叙述方式和审美情趣,是不应该对他们表示拒绝的。
市场效应
北京的开卷图书研究所近两年的图书市场调查表明,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占有整个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10%,而现代和当代的作家作品合起来,也仅占有10%。这就是说,在当下的图书市场上,“爸爸辈”、“爷爷辈”们联手也才能与“80后”打一个平手。
在《福布斯》2004年公布的“中国名人排行榜”上,郭敬明这个1983年出生的瘦小男孩以160万元的收入赫然列在第93位,领先于闾丘露薇、刘震云、杨丽萍和李咏等。曾经与“清贫”紧密相连的文学行业也在一夜之间成为金灿灿的“摇钱树”,几位“80后”的先行者背靠着文学的大树,已坐拥百万资产。 2007年4月29日,郭敬明的最新小说上市。因其首印量高达866666套,封面上的腰封纸,消耗完了北京同类型的所有存纸,于是有少部分只能用别的纸来代替,比耗纸更引人注目的是,经过一个
五一黄金周,该书销售即达100万册。“对我自己也是一个纪录。”郭敬明说,换成以前的书,差不多都是经过1年的时间,会卖到100万册,“这本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很意外。”
统计数据则显示,定价44元的精装版《悲伤逆流成河》,从4月出版到5月底,月余时间累计销量达到13712册,而这仅仅是国内304座城市1480家书店门市的零售市场销量,全国总销量要远远大于此数据。期间,郭敬明各地巡游式的签售功不可没:在成都,签售现场一度引起西南书城附近交通堵塞;在德阳,当地武警出动维持秩序;在青岛,场面几次差点失控,一个男生更是激动地大喊“郭敬明我爱你!”并企图翻越围栏;在南昌,“小四(郭敬明的昵称)才华横溢,四迷不离不弃”的呐喊声和“请大家维持好秩序,不要挤”的劝导声汇合在一起——最终结果是,郭敬明所到处,《悲伤逆流成河》库存被掏光。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让喜欢喝可乐、泡吧和洗桑拿的郭敬明成为80后作家中的畅销王。当大部分的“80后”作家面临生存、就业甚至家庭压力,当某些知名度不高的作家耗费半年至一年时间创作的长篇稿酬只有七八千元时,郭敬明已经可以开着
凯迪拉克兜风,在配备游泳池和健身房的高档小区购房,并且花费百万装修房子了。
相对而言,1982年出生、高中尚未毕业的韩寒,则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赛车、出唱片等其他方面,写作对他而言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体验。或许只有当经济紧张时,才会提笔伏案。“没有办法,我也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因为我不做商业活动,商业代言。”韩寒喜欢赛车,有时一辆车就几十万,“像一个要拿成绩的车手,如果想自己参加比赛,一年光轮胎的钱就得花掉将近七八十万。”换言之,倘若没有高额的版税支持,韩寒不一定能如愿从事他喜欢的赛车运动。
2006年底,有媒体统计,有着多重身份不专注于写作的韩寒已有资产约950万元人民币。他的长篇处女作《三重门》迄今为止发行了110万册。仅这一笔作为新人8%的版税,让韩寒得到了约160万元的收入。其最近出版的,版税已水涨船高到了12%,光首印就为韩寒赢得了60万元的收入。登上美国(亚洲版)封面的春树和与郭敬明,共同列位“金童玉女”的张悦然,身家也都已超过人民币300万元。
但凡有利润的领域必会引来嗅觉敏锐商家的角逐,但凡能创造利润的市场也必然会受到商家不遗余力的追捧。“80后”作品的热卖使出版商和书商憧憬到市场的美妙回报,工业时代商品的包装、炒作和复制将“80后”团团围住。
一方面,继韩寒之后,郭敬明、张悦然、李傻傻、张佳玮、胡坚等第二波、第三波“80后”代表迅速涌现出来,并在被各种各样光环包装一新后推向市场。他们艺术或生活的照片在书上、网上、报上频频曝光,一如娱乐界隆重推出演艺新星。网上曾流传着一个关于韩寒新小说的故事:一位读者想购买韩寒的小说,而选择的首要标准是书里面有没有韩寒的最新照片。在商家的群策群力下,“80后”正被作为偶像来消费。另一方面,在不少大大小小的书店,许多“80后”作品的作者根本不曾听说过。一家书店经理介绍,只要封面和标题看上去像校园小说或青春小说,就能卖得不错,尽管不少作品只是流传于网络的二三流小说或根本就出自年届三四十岁的伪“80后”之手。
“郭敬明等新一代作家作品的热卖,不一定是作者写得多好,”著名文学评论家何三坡表示,关键在于他们写的就是青少年的生活,“而这些生活,是其他年龄段的作家不熟悉的。”
那么,80后作家是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呢?“我并不希望所有人都看到我的书,我希望很久以后还有一部分人,有个别人很确定地来喜欢我,我觉得这是我特别想要的。”张悦然的这种平心静气,显示出一种崛起前的低调气象。在私人场合,韩寒则透漏了心中的秘密:希望自己可以留下来一些东西,“如果到40岁时每本书都可以卖到10万册,我就很开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张悦然和郭敬明都加入了
中国作家协会,其他申请加入作协的80后也有不少。中国作协和“80后”作家的互动,在引起一些质疑和争议的同时,是否也传达出一种信息:“80后”作家正在从市场和青少年认可向被整个社会包括文学界肯定过渡?
代表人物
韩寒,男,上海人,1982年生,原学校: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10)班,80后创作的领军人物,80后名气最大的一位,出道最早的80后代表作家。
自幼嗜好文学创作,13岁(初二)时他的短篇小说和就分别刊登在《少年文艺》(南京)1997年第7期和第9期上。自此一炮打响后,他就迷恋上继续写作,一发不可收拾。随后,他的另外几篇短篇小说又相继被(上海)采用。因此,他的作品还分别荣获这两家少年文艺刊物的“少年文艺奖”。1999年,高中一年级的韩寒获得了首届新概念大赛一等奖,也是唯一一名三篇文章均进入复赛的选手。 已出版书籍:
2000年5月《三重门》,其中法国版本获得法国2004年10月法国最畅销图书。
2000年8月
2002年1月
2002年10月
2003年9月
2004年9月《长安乱》
2005年2月文集作品有法国,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
郭敬明,出生于1983年6月6日,四川自贡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曾获第三届、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目前在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学习。
已出版书籍:
2002年文集
2003年1月《幻城》小说
2003年6月《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文集
2003年11月《梦里花落知多少》小说
2004年8月以杂志形式出版书系《岛》
2007年创办新的杂志形式的出版书系列
2007年4月《悲伤逆流成河》小说
漫画绘本、、、、
李傻傻,男,湖南省隆回县人,原名蒲荔子,1981年生,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任广州某媒体记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80后代表作家之一,被称为“少年沈从文”。《温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和《80后作家排行》(男版小说选)的主要作者之一,《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的主打作者。 2003年开始发表作品并引起关注,作品发表于、《诗选刊》、《红豆》、、《花城》、、《天涯》、《美文》、、《作品》、等文学刊物。他于2005年6月作为中国新文化力量的代表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全球版),被称为“幽灵作家”;同年,他以原名“蒲荔子”先后成为《青年文学》(上半月刊)和《美文》(上半月刊)的封面人物。
出版有、、等。
金瑞锋,男,浙江人,1983年生,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被绑在树上的男孩》和散文杂文集,2006中国十大80后作家排行榜之首,被称为“80后鲁迅”。杂志、中安网、博客网等专栏作家,《温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80后作家排行·男版小说选》(暂定名),丛书《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等刊物主要作者之一。
代表作:
张悦然,女,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A组一等奖获得者,特约撰稿人,“新概念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98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2001年毕业于
山东省实验中学,后考入山东大学英语、法律双学位班,现毕业于
新加坡国立大学已出版书籍:
2003年8月作家出版社
《红鞋》2004年7月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7月作家出版社
2005年1月作家出版社
系列主题书(预计每两月一期)2008年6月
江苏文艺出版社文集
《樱桃之远》2007年6月明天出版社
《水仙已乘鲤鱼去》2007年6月明天出版社
2007年6月明天出版社
2007年6月明天出版社 刘卫东,男,安徽人,1983年生,凭着自己的散文创作,连续夺得了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成为《第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的代表作者。
《80后作家排行》(男版文选)和《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出版有散文集。
李海洋,湖北人,网名死胖子,1985年生,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温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80后作家排行》(男版小说选)和《锦瑟年华》清陨卷(男版小说)的主打作者。
出版有长篇小说和《乱世之殇》。李海洋携《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在《萌芽》杂志连载数月,声名鹊起,成为了2004年度“《萌芽》文坛”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其人气只有韩寒、郭敬明才能与之相比,他也成为了《萌芽》杂志当之无愧的新一代希望之星。 代表作:《乱世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