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绿色行动,是共青团山东省委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全省团的各项工作,发挥青少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于2013年省第十三次团代会上部署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这项行动是对
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深化,是激发当代青年的绿色梦想,彰显建设美丽中国的青年担当的一项重要举措。行动以“青春与绿色同行”为主题,动员组织广大青少年争做绿色理念的传播者、绿色实践的倡行者、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和绿色力量建设者,以青春之自我,创绿色之未来,让青春为美丽中国添彩增辉。
行动目标
倡树绿色导向
加强绿色宣传教育,通过各类媒体传播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提高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生态建设忧患意识和绿色环保责任意识,引导青少年珍惜自然、关注生态、参与环保,共创绿色未来。
带动公众参与
大力发扬共青团“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通过在青少年中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生态环保实践、培育绿色环保队伍,影响带动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青年先行、公众参与、社会联动”的生动局面。
提升青年素质
通过开展青春绿色行动,为青少年参与生态环保培训、交流和实践提供更多机会,引导青少年努力成为绿色理念传播者、绿色实践倡行者、绿色发展推动者和绿色力量建设者,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与综合素质。
助力绿色发展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危机,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青年的生产、生活,组织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发展绿色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主要内容
扩大绿色宣传
1.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利用
保护母亲河日、
植树节、世界节能日、
世界水日、
世界无烟日、
世界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等各种纪念日,配合政府和社会宣传,以主题团队日活动、生态体验、群众性环保监督等形式,广泛开展以生态知识、生态形势、生态法制和生态道德为重点的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
2.深化绿色公益宣传。利用报纸、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媒体和动漫、游戏、
微电影、公益广告等文化艺术手段,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策划制作青春绿色行动公益宣传片,建设专题网站及微博圈,举办“青春绿动中国梦”摄影及微电影(动漫)创作大赛,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发动生态环保社团、
青年志愿者、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等“六进”活动。
3.倡导绿色文化时尚。结合山东共青团理论研究工作,每年确定一批青年绿色文化研究项目,整合社会力量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一批青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积极承接政府部门及人大、政协生态环保方面的研究项目。倡树绿色价值观念,引导青少年自觉选择低碳环保生活方式,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举办青少年环保创意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提高青少年节能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宫)、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作用,积极传播绿色文化。
4.加强青年环保典型宣传。及时挖掘、选树和宣传青少年参与生态环保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最美人物”,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形成全社会人人关注生态、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开展绿色实践
1.助推绿色经济发展
助力生态农业发展。组织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领创办人等,开展农业环保科技、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农村青年科学使用化肥农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防止有毒农产品生产。联合有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对青年领创办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给予政策、资金、项目扶持。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依托各级青联和青年企业家协会,推动企业管理者自觉将绿色理念贯穿于生产全过程,注重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项目,实施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围绕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结合青年岗位能手评选、青工创新创效,在企业青年中开展“青春献计助转型”、“绿色生产金点子”等活动,推动企业节能环保技术创新。
助力绿色服务业发展。发挥服务行业青年文明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绿色物流、绿色餐饮、绿色保险、绿色旅游等服务业项目建设。以金融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为牵动,深化团银合作,积极开发绿色小额信贷产品和担保项目,鼓励青年创办绿色小微服务企业。
2.参与共建美丽家园深化开展“青春汇绿美丽山东”植树活动
联合绿化、林业等部门,利用
保护母亲河日、植树节等时间节点,广泛动员青少年和社会各界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建设青年林、纪念林、公益林和“绿色家园”项目。开展“身边增绿”活动,通过认建认养树木(绿地、林地)、房前屋后“四旁”植树等方式,组织青少年积极参与植绿兴绿。
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农村青年积极参与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整治、卫生改厕、村庄绿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动员城市青年在社区、家庭、单位及公共场所广泛开展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等活动。通过青年带头参与,影响带动全社会共同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结合“三下乡”和暑期社会调研,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开展节能环保知识普及宣传、生态文明调研、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森林防火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微节约”公益活动。以“低碳生活,有你有我”为主题,在青少年中开展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升油、每一分钱的“微节约”公益活动,引导青少年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的绿色生活习惯。
开展绿色低碳山东行活动。引导青少年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举办青少年步行、骑行活动,在车友中开展“少开一天车”活动,在机关、商场、写字楼等场所开展“少乘一次电梯”活动。
开展雏鹰绿色活动。联合教育、环保等部门,在少先队员中开展争做“绿色环保小卫士”活动和“小手拉大手,天天环保行”活动,达到“一个小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目的,推动社会公共意识养成。
推动绿色创建
1.参与政府绿色创建工作
通过组织动员青少年积极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
环保模范城市、
森林城市、生态市(县)、生态文明乡村以及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各级绿色创建工作,不断提升青少年在共建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2.打造“青字号”品牌工作项目一是深化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
一是深化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以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赋予节能、减排、降耗等绿色生产内容,创建节能创新岗位,激发青工参与绿色生产积极性。
二是创建绿色青年
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创建一批绿色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示范性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评选,协调给予资金、技术、项目等扶持。三是命名创建青少年绿化基地。联合绿化、林业等部门,加强青少年绿化基地命名创建工作,规范基地建设,拓展绿色教育实践功能,把各级绿化基地建设成为开展青少年生态环保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
四是命名创建青少年生态环保教育基地。争取水利、环保、林业等部门支持,依托环保科研院所、科技文化场馆、环境友好型企业、生态农业园区以及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环保公益机构等,联合命名创建一批青少年生态环保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环保宣传、观摩培训、环境观察、科普体验等活动。
培育绿色力量
1.打造绿色社团联盟。发挥共青团枢纽型组织作用,团结凝聚各类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省级层面成立
山东省青少年绿色联盟,有条件的市、县推动成立本级青少年绿色联盟。抓好社团联系、引导和培育,主动争取并承接政府部门生态环保方面的调研、服务等工作项目,通过项目扶持、经费支持、活动指导、培训交流、主题论坛等方式,促进社团健康发展。强化媒体宣传,不断扩大联盟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社团和青年自组织加入,提高青春绿色行动参与度。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及运行机制,推动联盟专业化、公益化、长效化发展。
2.培养绿色青年人才。联合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环保大讲堂”活动,推动生态环保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定期组织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骨干培训,推荐优秀青年参加政府环保部门、团中央组织的国内外生态环保培训项目。开展“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评选等活动,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政府指导的环保组织举荐有突出贡献的绿色青年人才。
3.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推进环保志愿者注册工作,组建人员相对稳定的绿色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对青年环保志愿服务队的指导和支持,合理设计活动菜单,经常性组织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建立青年志愿者参与生态环保的长效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
协作联动机制
团省委成立青春绿色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各部门、各战线工作力量和活动项目,形成推进行动实施的整体合力。各市要加强领导,结合实际落实全省统一部署,指导开展本地特色活动。加强协作配合、上下联动,集中打造青春绿色行动活动品牌。
宣传动员机制
组织化动员、社会化动员与新媒体动员相结合,激发调动青少年参与积极性。深入挖掘共青团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品牌项目内涵,做好项目的策划和宣传。发挥团属媒体作用,整合社会媒体资源,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项目带动机制
从工作项目的策划设计、资源整合、目标制定、职责划分、过程管理、成效评估等各个环节强化过程控制,通过项目管理打造品牌项目,通过品牌项目带动工作全局。抓好重点工作项目实施,搞好青春绿色行动与共青团既有工作内容、项目的融合,确保工作的整体性、持久性。
资源整合机制
深化与政府部门、政府主管的环保基金会的合作,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协助环保社团承接政府生态环保类外包服务项目。坚持公益导向,围绕工作项目实施,拓展社会资金募集渠道,加强山东省青少年绿化基金的社会宣传,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
考核激励机制
将青春绿色行动开展情况作为对各级团组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有关评选、创建工作联系挂钩。加强团属评优工作的绿色指标考核,推动绿色指标纳入青年五四奖章、青年文明号、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