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折扇,又称“九华折扇”,
九华山周边乡镇生产。“佛”字牌系列产品数十种,其中黑面扇、水磨玉骨扇、黑面描金九华山全图扇颇为畅销,大型宣纸面扇远销日本。青阳折扇,明代已跻身于国内名扇之林,由池州
青阳县九华工艺厂生产。清康熙、乾隆年间为岁贡之物,用金粉在黑
折扇上绘九华全景曾轰动一时。
特色
青阳折扇选用材料,越选越精,极奇穷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种木料的。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还有镂空边骨,内藏极细小三十二张牙牌的。有镂空通身,填满异香的。更有空圆钉铰中,藏着极小骰子的。这些折
扇骨,都刻有各种花样,备极奇巧。还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状,更有些扇骨钉铰藏在里面,外表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至于扇面,有白纸三矾的,有五色缤纷的,有糊香涂面的,有捶金的,有洒金的。
由来
一把折扇主要由
扇骨、扇页和
扇面三部分构成。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讲究一点的,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高级的折扇,扇骨和扇叶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边呢还要雕刻出各种纹饰,扇面也大多带有名人的字画。
折扇状似蝙蝠,有
撒扇、
聚头扇、
蝙蝠扇、摺扇等诸称。
《
在园杂志》记载,我国古代所用之扇,要数纨扇历史最早。至于近代人所用的折扇,是明代永乐年间永乐皇帝喜欢这种扇卷舒方便,后来由宫中传出,很快就风行全国,普遍使用了。
最初,明宫中也不过使用竹骨茧纸薄面折扇而已。后来朝廷定制,每年多造重金折扇进献御前。这种折扇,一面命
待诏学士书写端楷诗词文句,另一面由画苑画师绘上工致画图。预定在每年农历5月1日进呈,以备皇上在5月5日端午节分赐给嫔妃宫女。这种重金折扇,钉铰眼线,都用精金制作,每扇价值五金。
这种习尚,在明代宫廷中,日盛一日。
折扇选用材料,越选越精,极奇穷巧。扇骨有用
象牙的,玳瑁的,
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种木料的。工艺则有
螺钿的,
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还有镂空边骨,内藏极细小三十二张牙牌的。有镂空通身,填满异香的。更有空圆钉铰中,藏着极小骰子的。这些折扇骨,都刻有各种花样,备极奇巧。还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状,更有些扇骨钉铰藏在里面,外表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至于扇面,有白纸三矾的,有五色缤纷的,有糊香涂面的,有捶金的,有洒金的。
明永乐帝开始主导折扇潮流,他命令
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
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折扇一旦流行,久盛不衰。在清代,折扇之随处可见,简直登峰造极到有泛滥的嫌疑。明清时,在折扇生产地--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他们所营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围,表现出柔情氲氤的诗画美境;通过以折扇为媒介,流传于皇宫、府第、闺室、民间、海外。而折扇也因了这些美画佳句身价百倍。青阳纸折扇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把实用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纳凉、装饰、收藏及馈赠亲朋好友的精美礼品。
发展历史
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
南北朝时代。《
南齐书》上说:“
褚渊以
腰扇障日。”,这“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
青阳折扇在明代就已脐身名扇之林,清代更是受庞于天子面前,是朝廷的贡品,真是“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来”。现在九华山折扇已有20多个品种,畅销于国内外市场。自1981年以来,九华折扇在全国或全省折扇评比中连获三项奖。
制作
根据制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这些
折扇命名也不一样。扇骨多而轻细的,叫春扇或者秋扇。以香料涂沫
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子中,以备行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一种以各色漏地纱为扇面,可以隔扇窥人的,叫瞧郎扇。还有一种左右可以打开,制成三层扇面,中间一层画着春宫画的,叫三面扇。此外,根据制作式样各别,产地和制作人不同,而叫做黄扇、曹扇、潘扇、川扇、青阳扇等等。
折扇的附属装饰品,是
扇坠。有人认为,扇坠以蜜结迦南为第一,其次是宋做旧玉的小饰件,再次为虎斑贝(
宝螺)、
金丝,各色玉做的也算好。至于
琥珀、
蜜蜡之类扇坠,就是下品了。
相传制作折扇历史最久远的,是杭州的芳风馆。这家世代制售折扇为业,因此致富。在杭州城内构置一处别墅,花木竹石,十分精幽。《
在园杂志》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时,曾经造访其家。座间询问主人制扇之法,主人拿出一柄小巧
折扇,说,这叫“百骨扇”,传世已经数代了。数一数,扇骨果然有一百之多。但一点儿不显得扇骨多而厚大。颜色古润苍细,的确是传世古物。听主人讲,这种扇,当时已经不能仿造了。即使仿造出来,效果也十分不佳。
《
白下琐言》记载,南京造作折纸扇骨素有盛名。当时制扇业多聚居通济门外。用杭连纸的扇面叫本面,用京元纸的叫苏面,比本好。当时
三山街绸缎廊一带,业扇者不下数十家。张氏庆云馆最为有名。这家制扇,楷磨光熟,
纸料洁厚,很远地方的客商都赶来购买。只是价格较高,而且时样短小,要想求购旧时那些老粽竹、樱桃红、湘妃竹等类扇骨长而脚方的样式,多半寻觅不到了。而且,扇业者都爱追赶时髦,在
扇骨扇面雕刻字画,还爱从《红楼梦》一类小说女主人公中取名,以致正统文人觉得有失雅驯,受到一些人的指斥。这已是清中叶的事。此外,《香祖笔记》还记载,明代
成化、
弘治年间,南京制扇骨最精有李昭、
李贽、蒋诚三人。
此外,蜀扇也早享盛名。
谈迁《
枣林杂俎》中“川扇”条记载,明亡时,
钱谦益曾将蜀扇赠送给清
豫亲王多铎,可知蜀扇亦为当时天下珍品。近代成都制扇业者不多,只是川中
荣昌、隆昌等地有制折扇业者,产品销成、渝等处。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
书画,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给后人思考后填充。折扇在引风纳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
蒲扇直截了当,但无论
团扇,还是折扇,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是对生活美化的装点。它是挂在时代腰间的
奢侈品。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必然会遗忘
折扇的时代,折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脱离其扇风的本意,而变成某种完全情绪化或曰文化的东西。在今天,折扇已成为中国的折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销往许多国家,当然也销往日本--那曾经是折扇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