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知识协同行为
行为学术语
知识协同行为(Non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Behavior,NKCB),是指在创新的过程中,原来协同、合作的主体之间由于各方面的扰动因素,不再进行有效的、协同化的创新项目合作,原来合作的团队发生动荡、解散,由此难以实现知识协同行为中主体“在‘恰当的时间’(合理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将‘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恰当的对象’”,使创新活动趋于“无序”,从而导致创新项目的滞后、甚至是非正常结束的非协同、非合作行为。与知识协同行为相反,非知识协同行为呈现出时间维度上的非协同性,并随着时间不断演化。
行为简介
非知识协同行为(Non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Behavior,NKCB),是指在创新的过程中,原来协同、合作的主体之间由于各方面的扰动因素,不再进行有效的、协同化的创新项目合作,原来合作的团队发生动荡、解散,由此难以实现知识协同行为中主体“在‘恰当的时间’(合理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将‘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恰当的对象’”,使创新活动趋于“无序”,从而导致创新项目的滞后、甚至是非正常结束的非协同、非合作行为。与知识协同行为相反,非知识协同行为呈现出时间维度上的非协同性,并随着时间不断演化。
与知识协同行为类似,非知识协同行为也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①主体要素,即创新过程中非知识协同行为的参与主体,包括个体、团队或组织;②客体要素,即非知识协同行为所面向、操作的对象,可能是产品、专利等创新成果,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③环境要素,即非知识协同行为所面临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与知识协同行为不同的是,非知识协同行为所面临的环境常常是扰动环境,即由各种内部或外部扰动要素而形成的环境。④时间要素,即非知识协同行为涉及的时间维度,与知识协同行为不同的是,非知识协同行为在时间维度上是非协同的。时间要素作为一个隐含要素,是描述非知识协同行为的一个重要要素。
非知识协同行为是针对知识协同行为的概念而提出的,其表述比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不合作行为、知识不共享行为更为精确。非知识协同行为与知识协同行为不同,非知识协同行为中的多个主体成员之间存在着在创新活动的“非协同”、“非合作”行为(包括某些主体的离开、转移等现象),并随时间不断演化(向有利或不利的方向发展)。
特性分析
非知识协同行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性:
(1)非协同性:也称为滞后性。与知识协同行为相反,非知识协同行为(NKCB)在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非协同、非合作行为会造成创新项目完成的延时、滞后,即难以在合理的时间点或时间段、按计划地完成创新项目,严重的会导致创新活动的非正常终止。因而,非知识协同行为在时间维度上的“非协同性”(“滞后性”)。“非协同性”是非知识协同行为的首要特性。
(2)无序性:非知识协同行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创新活动中主体的个体离开、转移、团队的解散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chaos)、“无序”(disorder)状态的产生,从而影响创新活动的完成。非知识协同行为的“无序”程度受内外部因素扰动程度的影响或大或小,很显然,“无序”程度越大,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就越大。
(3)两面性:非知识协同行为对创新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会使得主体之间的创新活动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破坏原来创新项目计划的按时完成(甚至结束),另一方面,非知识协同行为也可能会产生机会,如能及时解决冲突并产生更进一步的知识成果,就会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而,非知识协同行为具有两面性。
(4)群体性:非知识协同行为是由于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是一种群体性的非合作性行为。这种非知识协同行为可能是组织层面的,可能是团队层面的,也可能是个体层面的(甚至是个体内心的知识冲突而造成的非知识协同行为),但一般情况下都是群体性的非合作行为,只是非知识协同行为涉及的主体数量可能或多或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31 23:35
目录
概述
行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