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俊(1827-1884),又名俊,广西
桂平人,太平天国名将。
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弟,地主兼
典当商出身。参加
金田起义,1853年3月定都
天京封国宗,12月参加
三汊河之战。1854年加提督军务衔。1855年春参加江西
湖口、九江战役,1856年4月击伤
湘军悍将
罗泽南。1857年春转战
江西吉安等地,受挫后投奔安徽
霍山陈玉成,是年封定天福。1858年授
右军主将,后入豫转战
鄂北,1859年春出击
苏北,后移安徽
池州(今
贵池),10月降于湘军,为参将。池州旋被
太平军夺回。1860年反攻
石埭(今广阳),随后又破
枞阳镇。1861年9月,复据池州。1862年7月再陷安徽
宁国府(今
宣城),升副将加总兵衔。1884年5月8日卒。葬于
宣城县孙家埠乡汪村。其孙光照、师洛等于民国十二年十月立碑,1980年7月其坟和墓碑被发现。
道光三十年(1851 年),金田村韦氏合族 70 余口,追随
韦昌辉参加洪秀全领导的
金田起义。韦志俊隶属太平天国翼王
石达开部,跟随太平军主力北伐。咸丰二年(1852 年)十二月,他率部攻陷武昌。咸丰三年(1853 年)二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市),诸王昆弟辈皆被封为国宗,提督军务,备受朝廷重用。韦志俊在芜湖与湘军
刘坤一、
彭玉麟部作战,屡立战功。咸丰四年(1854 年)二月,他受命西征,在黄州击败湖广总督
吴文镕,吴文镕投水自尽。接着,韦志俊克复汉口、汉阳,留兵围困武昌,自己督率所部向湖南进军。四月,攻克常德,随即北返攻克岳阳,五月二十一日再次攻克武昌省城。七月,韦志俊奉调回京,与燕王秦日纲攻打兔儿矶未克。九月,武汉三镇失守,湖北告急,他又与
韦以德(太平天国将领,被封为国宗,提督军务,后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镇时战死于半壁山)等前往田家镇救援燕王。在半壁山与湘军两次交战,大败,田家镇失陷,遂退守安庆。
咸丰五年(1855 年)正月十二日,韦志俊在广济击败湖广总督杨霈,攻克汉口、汉阳,第三次攻克武昌省城,并奉命留守。他在城下屡次挫败湘军,湘军大将
罗泽南久攻不下,又被太平军炮击受伤,愤懑之下呕血而死。三省清军听闻此事,对武昌城望而生畏。正当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咸丰六年(1856 年)9 月,太平军在天京发生内讧。北王韦昌辉得天王洪秀全密诏,率兵三千诛杀东王杨秀清及大批部属,激起天京将士公愤,继而又被天王洪秀全以 “滥杀无度,罪及无辜” 的罪名处死。韦昌辉的两个儿子韦金桔、韦金松藏匿于天京白下路北王府附近民房内,得以侥幸存活。事后,天王洪秀全下诏书,不准对韦昌辉家族及部属滥加杀戮。韦志俊因远在武昌,未受牵连,他派亲信前往天京,设法寻到韦昌辉之子韦金桔和韦金松,将二人送往宣城县孙埠山区。
天京内讧发生后,翼王石达开前往天京辅佐洪秀全,主持军政事务,却遭天王之兄
洪仁发、
洪仁达及洪秀全本人猜忌排挤,愤而返回芜湖金柱关大营,打出 “南下两广,另图大业” 的旗号,与洪秀全公开分裂,并带走太平军 10 余万精兵强将。韦志俊没有追随石达开南下,一再上书天王洪秀全表明忠诚,但仍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由于石达开出走带走大批将士,清军加紧围攻武昌。韦志俊因困守已久且不见援兵到来,丧失坚守决心,遂于12月 19日放弃武汉。武汉一失,鄂东各州县相继失守,太平军的湖北根据地全部丧失。咸丰七年(1857年),韦志俊与
陈玉成会师进军河南,被封为天福。次年,太平天国重建五军主将制,他被任命为右军主将。咸丰八年(1858年),韦志俊又转战苏北,占领天长、滁州。
咸丰九年(1859)八月,韦志俊因与陈玉成、杨辅清不睦,移驻池州府(今贵池市)。九月二十二日在湘军压境下,韦志俊率其侄韦以琳至湘军提督杨载福水营呈表献城。十月四日,杨遣总兵李成谋、副将李朝斌等率水陆两师赴池州受降韦军旋被裁汰,仅留2000余人。韦志俊仅被授予都司微职。咸丰十年(1860年),韦志俊随湘军反攻石埭县,又攻破
枞阳镇。咸丰十一年(1861年)9 月,再次占据池州。同治元年(1862年)7 月,随鲍超攻陷宁国府,屡立战功,升任参将。同治三年(1864年),随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灭亡,韦志俊升任副将并加总兵衔。天京攻陷后,清廷旋即迫令他致仕,解除其兵权。韦志俊只好携眷返乡。
当
看客兴高采烈呼喝“韦俊该死”时,有没有想过历史的刻薄处?这道
伦理难题横贯眼前,要你怎么做?小人物不必做。我们不蒙历史垂青,也不受历史刁难。因此,《天国志》为韦俊的命运不平,为他的才华叹息:“无威福之过,罔荒淫之失,天京之屠非其罪,武昌之胜有其功……惜推诚屈己,不获已于
杨氏;重足侧目,能自安夫朝堂?
皖江舟封,何故失挚友之欢?芜湖路断,岂忍易寇仇之帜!其避祸也可恕,其倒戈也能原?
黄旗指处,干戈星散,叔侄仓惶,傍人门户,至尸埋异乡,父老为詈,岂不悲哉!然其为洪守,则
罗泽南呕血而终;为清战,则陈玉成望垒兴叹,其行也可以相鄙,其能也胡可以相轻?噫,真善守者也。”
韦志俊墓及墓碑位于安徽宣城,刻立于民国十二年,立碑人是其嫡孙光照、师洛、鼎元,曾孙鹤声等。据韦子才回忆,韦师洛世居芜湖,韦志俊的墓碑是由师洛在芜湖刻好由韦子才的父亲运来后移立于孙家埠公社玉粒大队汪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