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纯葆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韦纯葆,剪辑师。1927年3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60年他剪辑的《红色娘子军》荣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他还是电影新技术推广者,电影技术由第三工艺(光学胶片、胶片声带片)向第四工艺(磁带声带片)、过渡的技术改革进程,就是由他实践摸索出经验后向全国推广的。现为中国电影电视剪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个人简历
1939年入联华影业公司洗印车间当学徒。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实验电影 工场任剪辑,并兼任国泰影业公司剪辑,担任剪辑的影片有《无名氏》、《忆江南》、《生死恨》、《小城之春》、《浮生六记》等十余部。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剪辑师、技术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先后剪辑的影片有《妇女代表》、《山间铃响马帮来》、《为了和平》、《女篮5号》、《布谷鸟又叫了》、《红色娘子军》、《泉水叮咚》、《青春万岁》、《老人与狗》等近二十部,和《上海屋檐下》、《燕儿窝之夜》、《长夜行》等电视连续剧多部。1959年任技术科副科长和技术室副主任,1957年剪辑的《女篮五号》在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会节上获银质奖章。1960年剪辑的《红色娘子军》荣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曾是《电影艺术词典》编委兼电影剪辑分科主编。曾任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影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电影剪辑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生平
韦纯葆是党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代剪辑师,现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剪辑师兼技术办公室副主任。
1927年3月15日,韦纯葆出生于江苏镇江一个职员的家庭里,由于家境贫 寒,只读了三年小学,就辍学到上海谋生。十四岁就进入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洗印课剪辑室当艺徒。1945年抗日战争梅兰芳主演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也是韦纯葆在这个时候剪辑完成的。
195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韦纯葆被调任厂技术处剪辑科副技师,不久被调到上影厂内的译制组负责剪辑技术工作.1953年,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韦纯葆又被调回上影担任故事片剪辑。翌年,他参加了由陈西禾任导演,谢晋任副导演的故事片《妇女代表》摄制组。从这时开始,他与谢晋密切配合,相互探讨钻研国产片的剪辑业务.1956年他被提升为剪辑正技师。1957年又与谢晋合作,剪辑故事片《女篮5号》,在谢晋的热情支持下,他观摩了国内外一些优秀影片,从剪辑角度进行剖析研究,取其精粹技法,结合民族传统,终于剪辑成了这部主题鲜明,人物形象感人,流畅明朗的影片。该片曾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放映,荣获银质奖章。1959年,他被调任技术行政领导工作,担任技术科副科长和技术办公室副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他与导演谢晋再度合作,剪辑完成故事片《红色娘子军》。该片荣获《大众电影》第一届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奖.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韦纯葆除致力于电影技术工作外,还剪辑了《山间铃响马帮来》,《为了和平》,《小伙伴》,《布谷鸟又叫了》,《三毛学生意》,《香飘万里》等故事片。
社会评价
韦纯葆不仅是我国电影技术方面的一位优秀剪辑师,而且还是电影新技术的积极推广者。早在五十年代末期,电影技术由第三工艺(光学工艺,胶片声带片)向第四工艺(磁带声带片)过渡的技术改革进程,就是由他实践摸索出一套经验后向全国推广的。他由于在电影技术方面的优异成就,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目前担任了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技术部副主任;全国电影剪辑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全国电影,电视剪辑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谢晋在导演《红色娘子军》时,拍到洪常青英勇就义一场戏,当时他的意图是要使在另一个山头上的娘子军们,特别是琼花看到后表现出象失去亲人那样的激愤和悲痛。但是这组镜头经过多次拍摄都没有成功,后来谢晋,韦纯葆通过剪辑才使问题得到了满意的解决.韦纯葆认为要剪辑好一部影片,最重要的一条是,剪辑首先要熟悉这部戏,并且要深刻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他对自己的剪辑工作订了一条严格的守则:剪辑不能自搞花哨的东西,必须根据影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风格样式,把它剪辑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影片。
近年来,由于电视片的发展十分迅速,上影厂新成立了电视部,每年安排摄制一定数量的电视片。但这个处于初创时期的新片种,存在着提高艺术和技术质量的新问题。韦纯葆在协助剪辑连续剧《上海屋檐下》时,从技术角度,研究分析了电视片的全部摄制工艺.原来现行的摄制工艺一般都是先拍素材,然后按照原素材进行直接剪辑,结果接好的镜头就不能修剪改动。
韦纯葆认为电视片的这种剪辑工艺,造成了技术束缚艺术的消极后果,是目前电视片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他对照电影工艺和电视工艺的异同,提出了一套技术为艺术服务的工艺改革措施,大胆地把电影摄制工艺运用到电视片的制作上,使已经拍成的素材录相磁带,可以和电影工艺一样,按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质量的要求,进行初剪,细剪和精剪。这一改革的成功,不仅保证了电视片艺术质量的提高,而且还能使录相磁带的底片和电影底片一样,可以长期保存下来,这对今后发展我国的电视片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列表
电影:
《无名氏》(1947)
《忆江南》(1947)
《生死恨》(1948)
《小城之春》(1948)
《浮生六记》(1947)
《妇女代表》(1953)
《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
《为了和平》(1956)
《女篮5号》(1957)
《布谷鸟又叫了》(1957)
《红色娘子军》(1960)
《泉水叮咚》(1982)
《青春万岁》(1983)
《老店》(1990)
《老人与狗》(1993)
《红尘》 (1994)
电视剧:
《上海屋檐下》
《燕儿窝之夜》
《长夜行》
《新乱世佳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2 18:56
目录
概述
个人简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