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迁都
韩国总理改迁都计划遭国会否决事件
由于经济、社会、政治一系列的发展变化,韩国希望通过迁都到中部地区,将新首都发展以辐射各方向的模式,令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和将行政权力(新首都)和经济首都(首尔)分均,避免过分依赖首尔。为此国会通过了《地方分权特别法》和《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但是国内的反对声音一直不断。2010年6月底,韩国总理改迁都计划遭国会否决拟向总统提辞职。
迁都背景
1948年8月大韩民国成立,建都汉城(于2005年更名为首尔),建国不久便经历朝鲜战争,战时汉城一度被中国志愿军攻占。战后韩国经济不断发展,首尔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到2000年左右,首都圈(包括首尔、仁川及其他周边卫星城镇)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人口增长至2200万。
迁都目的
韩国希望通过迁都到中部地区,利用新首都的发展辐射周边的作用,带动中南部地区的发展,最后达到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的目的。此外,将行政权力(新首都)和经济首都(首尔)分离,可以减少对首尔的过分依赖。为此韩国国会通过了《地方分权特别法》和《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旨在配合行政首都迁移,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和协调,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迁都原因
地利渐失
首尔位处韩国汉江,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即朝鲜)的临时军事分界线(即三八线)只相距四十公里,朝鲜和韩国长期处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对峙,甚至乎两国是在作战状态。早在1970年代冷战时期,首尔地理上的弱势,促使当时大韩民国政府动议迁都。随著近年驻韩美军的战略调整,从汉城周边向南撤至中部道郡,令首尔军事保障渐失,迁都“避战”呼声渐高。
恶象呈现
韩国在战后的城市经济发展着重于首尔,令到首都圈集中了全国半数的人口和七成的经济力量,相对制约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不均衡的城市发展令到首都出现人口密集、地价飞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化恶象,阻碍可持续发展。
政治因素
已故总统卢武铉(1946年9月1日至2009年5月23日)在2002年底总统大选期间将迁都作为竞选口号之一,赢得中部选民的选票。而在野党的总统候选人也因为反对迁都以致失去支持而在选举失败。卢武铉当选,必须要履行承诺,亦证明迁都是得到朝野的支持。
争议始末
“世宗”据说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贤明的一个国王,然而这个显赫的称号却在韩国内部引起了长达8年的“迁都”之争。
2010年1月11日,尽管韩国国务总理郑云灿在新公布的《世宗市建设规划修正案》中,已经全面废除了原计划中迁移国家部委“九部二处二厅”的内容——这意味着未来的世宗市将不再是“新行政首都”,而成为一个以教育科学为中心的经济城市,但关于新城建设的种种争议仍然没有停息。
韩国朝野各政党的利益分野,以及该国南北地区发展不均衡的裂痕,在这场争议中暴露无遗。
世宗由来
早在2002年,卢武铉竞选总统时,就打出迁都牌,即要将韩国首都从靠近南北方军事分界三八线的首尔迁到中部地区——忠清南道。他宣称迁都目的有二:让首都远离军事分界线,首都应该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再就是让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当时首尔城市人口超过1200万,加上仁川广域市、京畿道的首都经济圈集中了全韩国40%的人口,近一半的制造业和70%的GDP。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首都圈比有相当差距。因此,“迁都”的决定确实有根治首都圈过于严重的“人口爆炸、交通拥挤、环境污染重、房地产价格过高”等大城市病、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的初衷。
但实际上,卢武铉打出“迁都”牌不足为外人道的真实目的,却是为了拉中部地区(忠清南道与忠清北道)的选票。因害怕丢失中部地区的选票,当时与卢武铉共同参加竞选的其他党派候选人也不敢反对迁都,只得附和。
2003年,卢武铉当上总统后,为兑现诺言开始力推落实迁都计划。不想,这时最大的在野党大国家党出尔反尔坚决抵制。最后由韩国宪法法院释宪,认为迁都计划违法,迁都计划随后泡汤。
但卢武铉政府退而求其次,将迁都计划改为要在2012年前,在忠清南道建设一座“世宗行政城市”(以下简称原案)——将一部分国家部委(九部二厅二处)迁往将要建成的世宗市,还要迁入部分公营企事业单位。当时的如意算盘是,随着国家部委、公营企事业单位迁入世宗市,很多民营企业也会随之迁入,当地经济发展会因之提升,据称当时的17届国会也通过了这个“原案”。
随着卢武铉时代的离去,“迁都”的折中方案注定无法摆脱,成为下一任政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利益之争
代表大国家党竞选的李明博2008年甫一上台,就多次流露出抛弃“原案”的念头——尽管2007年竞选总统时,同样出于选票考虑,他许诺如当选会按“原案”推动世宗市建设。
到2009年9月,李明博政府换了一个新总理郑云灿,而这个新总理还没上台就频频发言抨击世宗市“原案”。他认为,原案是卢武铉迁都计划的延续,实质仍然是迁都。而这个“迁都”方案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考虑到以后朝鲜半岛南北方统一后的情况,因为到那时首尔处于朝鲜半岛的中心,而拟建的世宗市则不是整个半岛的中心。
郑云灿反对“原案”的理由还很多,比如将世宗市建设成一个靠国家注入资金(输血)的政治城市,这样的城市经济造血功能(韩国媒体称自给自足能力)低,不能吸引大量的企业进入,创造的工作岗位极为有限;以及世宗市与首尔市会形成两个中心,势必影响国家部委、机关办事效率。更有甚者,他提出“提高国家竞争力水平比地区均衡发展更重要”这样的观点来为反对“原案”辩护。
李明博全力支持郑云灿的主张,其实上述观点就是李明博自己的主张。他还针对维护原案的反对党派要自己遵守竞选诺言,不能出尔反尔的指责,表示自己可以为竞选时说过的话道歉,但现在修改“原案”是以国家利益至上的。
郑云灿就任总理后,成立了直属总理府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世宗市建设官民设计委员会”。该委员会经过九次会议后,郑云灿总理终于公布了韩国政府的《世宗市建设规划修正案》(以下称新案),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废弃迁移九部二处二厅的原案,改为可以自给自足的一个综合教育科学与经济的城市”。
党派政治
不出预料,新案出炉遭到了韩国内多方势力的激烈反对。
首先就是在野党,当然包括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当年卢武铉代表这个党派竞选总统并提出迁都计划,后又提出建设“世宗行政城市”的原案,民主党现在当然要最坚定地维护原案,反对新案。还有第二大在野党自由先进党,忠清地区是该党的大本营,自由先进党自然不愿意失去这个大“票仓”。
对世宗市的态度,执政党大国家党并非铁板一块。大国家党内部存在亲李派(拥戴李明博)和亲朴派(拥戴朴正熙的女儿朴瑾惠)。朴瑾惠曾经担任过大国家党党魁,上届总统选举时,党内预选时输给李明博,之后两人一直貌合神离,政见也多有不合之处。韩国媒体甚至称亲朴派为韩国的准反对党。亲朴派一直认为,对世宗市应该坚持原案,理由是政治家要信守承诺。
有意思的是,在新案公布后的几天内,忠清地区各城市民众集会,发起了谴责“世宗市白纸化阴谋(即让原案泡汤)”的市民运动。到处都是诸如“死守原案,不得修改”、“违背承诺,不利于地区均衡”的抗议标语。抗议过程中,有些极端的民众还不惜削发——这种剃自己的光头以羞辱对方的办法,在韩国传统中是非常严厉的抗议手段。
事实上,眼下韩国各种反对新案的力量正酝酿联合行动,将正式提出“废除世宗市新案,弹劾郑云灿总理”。韩国主流报纸之一的《中央日报》近日搞了一次民意调查,在全国1012名接受电话调查的成年人中,49.9%的人赞成政府的世宗市新方案,反对者占40%。
如按地区分,来自首都圈的首尔市、京畿道仁川市的受访者赞成新案的比例最高(赞成率58%),然而最激烈反对新案的还不是忠清地区的受访者(赞成率38%),而是最大在野党民主党的“票仓”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和光州市受访者(赞成率仅2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案与新案之争是党派政派利益之争。
韩国舆论对世宗市原案与新案之争提出各种化解之道,比如要求政府放下身段,向民众宣讲新案、或者要求国民投票等。但在新案宣布前,郑云灿曾4次去过忠清地区,屡屡遭到民众西红柿和鸡蛋的“欢迎”,因此在众多方式中,尤以“国民投票”解决原案与新案之争的呼声最高。
目前,世宗市新案还要提交国会讨论。韩国国会共298个议席。其中执政的大国家党占169席(57%),只要有150席赞成新案就能通过。但不要忘记,大国家党的169议员中有52位是亲朴派议员,谁能保证这些议员会不会弃“新”迎“旧”呢?因此,世宗市新案能否在国会通过尚属难料。
候选地点
韩国国会于2003年12月通过了《新行政首都特别法》,为迁移行政首都奠定了法律基础,(虽然首尔市议会通过了一项反对迁都的决议,当中质疑《新行政首都特别法》有否违宪)。2004年6月15日,新行政首都推进委员会公布了新都的4个候选地点:
3、忠清南道燕歧郡与公州市
4、公州市与论山郡的交界地带
候选地点均占地超过7000万平方米,可置人口50多万。这些选址的现状均为郊野和农地。其中两处候选地点都涉及公州市,是指这两地都有公州市的管辖地带。
新首都的选址
2004年7月5日,韩国政府公布了新行政首都候选地综合评价结果,燕歧-公州这个方案得分最高,达88.96分。如无意外,将成为韩国新的行政首都。 燕歧-公州获选的因素包括:
1、有丰富的水资源(美湖川/锦江汇合处)
2、交通网络较佳(靠近高速铁路和首尔-釜山高速公路)
3、较多未开发的土地
按照政府时间表,地区规划设计会在2006年上半年内完成。由2007年起施工,2012年起政府部门迁入新址,分阶段搬迁计划直至2030年为止。据了解,被列入迁移计划的国家机关总数为85个,其中包括74个行政机关和11个司法机关。需要迁移的工作人员约2.36万人。
反对声音
在野党
反对迁都的声音,主要是来自在野党大国家党﹑及在首尔和新首都选址的反对人士。多数的反对意见是认为建新首都花费巨大,初步估计建设和搬迁政府机关的费用达45.6万亿韩元(约391.7亿美元),政府需要用民间筹资34.3万亿韩元,会令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另外,首都由首尔撤走,令原本在首尔投资的投资者却步,破坏首尔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亦有民众认为迁都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应以全民公投表决。
国会否决
韩国总理郑云灿6月30日表示,他将为《世宗市修正案》遭国会否决承担责任,并计划在7月3日向李明博总统提出辞职。
郑云灿6月30号在政府中央大楼发表《对国民谈话》时说,韩国不应继续出现民意分裂的情况,希望所有矛盾和纠纷也能就此结束。郑云灿说,虽经过努力,但却未能向国民充分宣传政府的政策,未能说服反对派人士。他表示将尊重国会的决定,根据《行政中心综合城市法》的宗旨,为把世宗市发展成优秀城市尽一切努力。
韩国媒体指出,郑云灿此番言论表明,韩国政府将按照原有的方案把部分行政部门迁往世宗。预计搬迁计划将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
迁都国家
在世界上,出于政治、经济、人口、市政建设等各种原因考虑,将国家首都从一个城市迁往另一个城市或者干脆新建一个首都的例子并不鲜见。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实施了迁都,还有10余个国家已提出迁都动议。下面是几个业已实施的例子:
巴西
拉美第一大国巴西历史上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议把首都从南部滨海的繁华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内地。
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亚斯州一片荒原上选中新都地址,定名为巴西利亚。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迁往巴西利亚。
迁都后,巴西以首都为基地,探索出一条在稀树草原上科技兴农的新路子,不仅改变了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促进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巴西利亚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余万居民的世界名城。
尼日利亚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由于地理位置偏西,与其他地区联系不便,加上作为全国第一大港、工业中心长期发展的结果,人口过于稠密,城市交通拥挤,环境卫生问题日益增多,缺乏扩建空间。
1979年10月,尼政府正式批准了新首都阿布贾的设计方案。阿布贾是小部族格瓦里族聚居地,为尼日尔州、卡杜纳州、高原州和克瓦拉州的交汇点,位于全国的地理中心。经过多年建设,阿布贾已成为一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丽都市。
科特迪瓦
阿比让是西非最繁华的美丽城市之一,素有“西非巴黎”之称。由于阿比让是一个开放城市,邻国侨民大批涌入,导致该城面临人口“爆炸”的危机。
1983年3月10日,科特迪瓦决定将政府行政机构由阿比让迁至亚穆苏克罗市,阿比让仍作为经济首都。亚穆苏克罗位于阿比让以北24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是继大巴萨姆、班热维尔和阿比让之后,科特迪瓦历史上的第四个首都。
德国
1991年6月20日,德国决定将联邦议院和政府所在地从波恩迁往柏林。1999年8月25日,德国总理施罗德按计划搬入柏林的临时总理府办公。
对于统一后的大多数德国人来说,柏林是“德国惟一的世界都市”,是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象征。迁都柏林将德国的政治中心向东推移了600公里,使德国成为沟通东西欧的桥梁。此外,以柏林为中央政府所在地,也推动了德国东部地区的发展。
哈萨克斯坦
1997年12月10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宣布以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图,作为哈永久首都。1998年5月,又将阿克莫拉更名为阿斯塔纳。
阿斯塔纳位于哈国家版图的中部,从上世纪50年代起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哈北部重要的公路和铁路枢纽。哈政府认为迁都的理由有:阿拉木图市的发展接近极限,难以满足作为首都建筑用地的需求;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严重;地处南部边界、远离工业发达地区;处于地震活跃地带,首都安全受到威胁。
缅甸
从仰光到内比都
2007年11月7日,缅甸新闻部长宣布,缅甸军政府将把首都从仰光迁到中部平蛮镇郊外的一个叫彬马那的地方。觉山说:“自缅甸独立以来,仰光一直是政府所在地,但因应环境变迁,缅甸要发展成现代国家,有必要把政府迁到地理位置更中心的地方。为了照顾公务员,政府做了一切必要安排,包括住宅、医疗和社会福利。”
对于缅甸的迁都,存在各种说法。“威胁说”认为缅甸的迁都是感受到外来的军事威胁;“控制说”认为缅甸政府北迁是想解决对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问题;“风水说”则认为缅甸首都搬迁是遵从天象的安排。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7 00:02
目录
概述
迁都背景
迁都目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