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刚(1926年4月15日 - 2017年2月16日),男,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出生于辽宁大连,祖籍天津。1948年毕业于北京
辅仁大学化学系,195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同年留校任教工作,先后担任
北京大学医学院医预系教师,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教授、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1992年7月退休。
韩德刚-履历
1926年4月15日 出生于大连市,祖籍天津。
1944-1948年 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1950年 北京大学研究生。
1952-1956年 北京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6-1992年 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至1979年)、教授、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1982-1991年)。
1983年2月至1983年8月 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教授。
1986年至今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1987-1995年 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90-1995年 国家教委首届化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物理化学教材建设组组长。
1991-1994年 任
北京化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1991-1997年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2年7月 退休。
教学生涯
1952年 - 1954年
1952年,韩德刚任
黄子卿教授所授物理化学课的助教,深受黄先生教学严谨和一丝不苟的作风的教诲,自认获益匪浅。1953 年,经
周培源教授介绍,借调至钢铁学院讲授物理化学并协助建立物理化学教学组。1954年回至北京大学化学系,开始担任化学系物理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在北京大学长达30年的教学生涯。
1978年
韩德刚在教学中重视钻研教学内容,常常为了弄清一个概念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例如为讲活化能的概念,曾仔细阅读了Arrhenius在1889年于德国《物理化学杂志》上发表的原始论文。他非常重视化学史,认为它可以启发人的科学思想。因此在课堂上,他常介绍著名化学家成功的事迹来激励学生。他经常注视学科的新的进展,并适当地把它反映到教学中。早在1978年,在研究生的
化学动力学课中,他就介绍过
分子反应动态学的基本内容并强调了
单分子反应理论在当今化学动力学中的重要作用,但他不主张随意地把新进展纳入基础课中。学生反映他讲课基本概念清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他认为,教学经验主要是学生提供的,如果没有年复一年地思考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并寻求正确解答,一个教师就不会有什么教学经验。所以,谈到教学经验,他认为,教师应当感谢他的学生。在最初教课时,他曾把自己所知全部讲给学生,但效果不佳。后来,他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教训,认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上逐步变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内容越讲越少,最后突出了最基本的内容。他虽教书多年,每次课前还是认真准备,尽力做到他所力求做到的一句话:“课堂上一句话至少要有一百句话为后盾”,否则这句话就软弱无力。这一百句话他认为包括科学研究给予一个人的思路;广泛的知识和新的学术进展。韩德刚除担任教课工作外,还进行了大量教学研究,编写了教材和化学史资料。
成就及荣誉
他和高盘良合编的《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书曾获得1992年国家优秀教材奖,他和高执棣、高盘良由于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突出而获得1993年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而且早在1979年,由于韩德刚长期担任主要基础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学成绩突出,被批准从讲师越级提升为教授。
出版图书
建立实验室
1963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建立化学动力学教研室,韩德刚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室中有一批年轻有为的同志,开始进行烃类低温氧化动力学,主要是对冷焰的研究。长远的目标是自由基快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当时曾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教授的协助下,建立了一个小型激波管装置。但不久,社教运动和“文化革命”相继发生,此项研究被迫停止,教研室也被撤消。
1983年,韩德刚与杨惠星等参加国家科委关于煤的燃烧和化学的研究项目。曾对煤的模型化合物如四氢萘的高温高压热解
反应动力学进行过研究。为了提高反应仪器的时间分辨,他和杨惠星等在北京大学力学系的协助下,在全国高校中首次研制成功一台利用反射击波加热的单脉冲化学激波管装置,可以测量半衰期在毫秒(10-3秒)级的高温(1000~2500K)化学反应。为了获得更高的时间分辨,1986年,又自行研制一台用激光纹影为检测手段的激光纹影激波管装置,时间分辨率可达微秒(10-6秒)级。这两台装置已在1987年底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参与由北京大学主持的鉴定。利用这两台装置,他们进行了与燃料燃烧有关的有机物如
环氧乙烷、
环氧丙烷、
丙烷和
异丁烯等高温裂解和
异构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这些研究提出了以上化合物高温裂解的
自由基反应机理,特别是得到了各原料化合物裂解时第一步基元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利用
计算机模拟得到了各
反应中间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还证明了在上述反应中自抑制现象并不显著。1993年出版的物理化学年鉴曾引用过此项研究工作。此外,他们还利用止流装置对与生命现象有关的液相快反应进行了研究,如
超氧离子与嘌呤类化合物的反应动力学。这个实验室至1992年共培养了16名研究生。
社会活动
韩德刚除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热心参加社会工作。他曾任高教部化学
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物理化学教材编审组组长。首届国家教委化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物理化学教材建设组组长,负责建议和审定物理化学教材出版工作。他和
傅献彩、
印永嘉、
邓景发主编的《物理化学教学文集》受到国内外的重视。1990年,他受国家教委高教司委托任全国高师系统物理化学习题库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被聘为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届学术委员,地质矿产部地球化学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他当选为
北京化学会第十三届理事长,曾负责组织并主持在北京召开的华北五省市第五届化学会学术报告会。在他担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期间,曾负责组织物理化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此外,他是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曾任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还被聘为
河南师范大学和山东建材工学院的兼任教授。
主要著作
1 韩德刚,印永嘉.关于活化能的几个问题.化学教育.1981,增1:62
2 杨晓林,韩德刚.关于原子复合
反应动力学.
化学通报.1983,12:27
3 杨晓林,杨惠星,韩德刚.四氢萘热解应动力学研究.
物理化学学报,1985,1(3):249
4 韩德刚,高盘良.《
化学动力学基础》.第一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 杨惠星,陈华,韩德刚.化学激波管测定
环氧乙烷异构化生成乙醛的速率常数研究,
化学学报,1989,47:941
6 陈华,杨惠星,韩德刚.非缝合条件下激波管中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
力学学报,1989,21(16):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