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震,男,汉族,1958年5月生,山东省阳谷县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人物履历
1975年6月韩震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1976年12月到茌平县电器厂工作,先后做过钳工和车工。
1977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现为
聊城大学)政治系,1982年春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随后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硕士学位,1984年12月毕业留校任教;1997年在职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91年5月至1994年5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2000年9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后任首任院长。
2006年2月至2012年8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2020年10月,被聘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材研究院院长、教授。
社会兼职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第五届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高等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哲学史》首席专家,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主编,《世界哲学》、《外国哲学》、《哲学门》、《新哲学》、《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师》等报刊编委会委员。曾入选北京市“跨世纪青年理论工作者百人工程”培养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事部等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人选。200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会长。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欧美哲学、西方历史哲学。1993-1994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1998年获“欧洲-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基金会”资助,作为访问研究员到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研究欧洲一体化问题;2002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哈佛大学作学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10多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2项。发表个人专著和主编著作10多部,教材6种,译著4部,论文、译文300余篇。
出版图书
成就荣誉
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第三届高等院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青年奖,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市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21年9月26日,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先进事迹
韩震,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基础教育教指委副主任兼思政专委会主任、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材研究院院长。马工程重点教材《西方哲学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大纲)》首席专家,国家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他致力于大中小课程教材建设数十年,内容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干部培训等领域,完成了多学段国家课程标准和指导文件制订多项重大任务,开发了多套教材和教师用书,编写了多部重要学习读本;参与并主持了有关教材的审定工作;积极开展了教材基础研究,为教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加强开展课程教材师资培训,带领专家团队开展课标及教材培训上百次。韩震工作兢兢业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注重带队伍培养年轻人,社会影响力广泛,为大中小德育一体化教材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人物观点
1.民主既是一种价值理想,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治理安排。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应该是越来越民主的社会,人民应该越来越能够决定社会的进程。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应该是越来越民主的社会。建立人民当家做主、公平正义、自由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因此,民主,确切说社会主义民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价值观。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把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2.民主价值和制度代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承认
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相对封建等级制的历史进步性,但也充分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历史局限性。相比于封建等级和世袭制度,现代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民主价值观也应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这就是说,民主价值和制度代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
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所在。民主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历史性的意义上,不能认为民主概念是完全西方的概念。在漫长的中世纪,
欧洲既没有民主自由,也没有人权,有的只是
神权、王权和等级差别。除了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微弱之光外,欧洲也长期处在
奴隶制和
封建制的黑暗笼罩之下。民主自由是某种现代性概念,尽管这些概念经历了人类的长期摸索,其中也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探索——“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当然,作为现代性概念,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追求,的确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为了建立人民民主的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进行了不懈的奋斗,这恰恰说明了人民的民主自由代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4.人民民主体现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之中。民主需要制度性和程序性选举,但是不能把民主的实质仅仅归结为选举。选举是实现民主的某种手段,而选举本身并不就是民主的目的。民主权利应该包括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文化民主、社会民主方方面面,可是许多西方国家的民主已经异化成为几年轮番一次的选举,人民也成为仅仅在这个时候才行使“权利”的公民,平时却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政策缺乏真正的影响力。许多政客选举时许下许多的承诺,可是选举之后就抛到脑后,选举语言已经成为大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种“现实”。就如格雷格·鲍威尔(Greg·Power)在2012年4月发表的《全球议会报告》中指出的:“民众对议会所审议问题的真正影响是有限的。”更有甚者,大选已经成为代表利益集团的政党争夺权力的政治秀。在这种政治秀情境下,竞选人往往偏重于表演和不负责任的承诺,许多人缺乏真正的管理经验,有的只是表演和作秀的才能。很多二流演员成为颇受媒体青睐的“政治人物”,二者之间显然有某种表现和象征意义。在政界和媒体的相互作用之下,许多人没有多少从政经验,却因为有较强的表演能力而一步登天,无法应付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是西方社会治理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不仅有民主,而且我们的民主探索更具实际意义和实质内容。我们不仅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且在任何基层都有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人民民主体现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之中。西方人说不怕总统而怕经理,而在中国基层领导的任命和提拔都要进行民主测评,每年由群众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议,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着想的干部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那些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人,那些碌碌无为的人,都会感受到群众测评的压力。更加重要的是,中国的高级干部都由基层工作开始做起,有不同层面和范围的民主生活经验,都在不同的层级上得到群众的评判和民主生活锻炼。
5.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应该愈发展。 既然民主是一个历史概念,社会主义要建立更加广泛、更加全面、更加符合人民利益的民主形式,那么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应该愈发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倡导民主价值观,但是我们所倡导的不是西方所鼓吹的“民主”,而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如果说古希腊的民主是少数奴隶主的民主,资本主义的民主是资本主导的片面的民主,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彻底解放全人类,建立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社会。实现真正全面的人民民主,实现所有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