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燕,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23年,
下相(今
江苏宿迁市西南)人,战国末期楚国将军,是西楚霸王
项羽的祖父。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项燕出身于楚国项氏一族。项氏因封地项(今河南项城市东北)得氏,族人世代为楚将。
击退李信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持续推进一统大业,将战争的矛头指向楚国。李信被秦王委以重任,与
蒙恬各率秦军一部,分兵南下攻打楚国。接连获胜后,两队人马准备在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会师。这时,项燕率领楚军奋起反击。他们尾随在秦军后面,一口气不休息地追了三天三夜,结果大破李信部队,攻入李信的两个军营,杀死他的七个都尉,打得秦军大败而走。
拥王抗秦
李信之败未减秦国灭楚之心。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起复王翦,命其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大片楚地失陷,楚王负刍被俘。项燕拥立楚国公子昌平君为新的楚王,在淮南地区继续坚持抗秦。
身死国亡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
蒙武率军继续继续进攻楚国。在蕲县南(今安徽宿县南),项燕与秦军交战,最终战败身死。昌平君也在与秦战争中阵亡。至此,历时八百余年的楚国灭亡。
后世影响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 年),戍卒
陈胜、
吴广等被征调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中途遇阻,意欲举事反秦。陈胜认为,公子扶苏贤德,但少有人知道他已死;项燕原是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其下落也有不同说法。于是,陈胜、吴广等人假冒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举行起义,拉开了反秦序幕。
项燕的抗秦之举在其后代得到了延续。其子
项梁在会稽郡(今江苏苏州)起兵,举起反秦大旗。其孙
项羽更是成为秦末反秦诸侯的领袖,消灭了秦军主力。
人际关系
历史评价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 评)
项燕以名将之贤,不能当秦之暴。(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 评)
项燕为楚名将,燕不死,楚不灭。(清代学者
梁玉绳 评)
当其先以秦之强,王翦为宿将,非空国中甲士至六十万不敢过而涉其境。即城父一战,罄三日夜之力大败蒙、李两将军二十万乘胜之师,转败而为胜,不可谓非猛将。然以王翦之坚壁息士,秦军之投石超距,将军数挑战不得,引兵而东,何即被破于蕲南而杀其身。今夫人动我静,人劳我逸,人竭我盈,皆兵法也。古来大将,未尝不读书,将军未闻学问,故瞢(méng)于此而败。(清代学者
李寿蓉 评)
虽淖齿亡齐,田单迎法章于莒邑;负刍见虏,项燕立昌平于淮南。而或败死无成,或倖(xìng)于一胜。秉谊虽固,抱器未优。(清代文人
皮锡瑞 评)
项燕在楚国行将灭亡的日子里担任大将,为保卫楚国社稷,与强大的秦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曾经击败过秦将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并以大无畏的精神对抗秦将王翦率领的六十万大军的进攻。由于众寡悬殊,最后不屈而死。(作家
吴汝煜 评)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文学形象
明人
冯梦龙在历史小说《
东周列国志》中对项燕抗击秦军的故事有比较详细的描写。面对李信率领的二十万秦军,项燕临危受命,被楚王负刍拜为大将,率领楚军取得大胜,收复失地。而后,秦国再次伐楚,秦将王翦坚壁固守数月不战。项燕误判秦军怯战而松懈防备,遭突袭溃败。都城寿春被破后,楚王负刍被俘,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渡江据守兰陵,试图以长江天险延续楚祚。最终王翦兵临城下,大举进攻,昌平君被流矢击中不治身亡,项燕悲泣长号,自刎殉国。
作家
孙皓晖在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中描述了秦国兴亡的过程,对项燕着墨颇多。与典籍记载相比,小说里项燕形象更丰满,情节更详实。面对秦军进犯,项燕展现出卓越军事才能,运筹帷幄,征调家乡八千子弟,重创李信,又与王翦周旋,一心护楚。但楚国局势糟糕,粮草短缺、军力不足,世族争权夺利。朝堂上,项燕遭世族诬告、被令尹责难,君臣离心。最终,他被困绝境,无力再战,无奈自杀殉国。
人物争议
项燕之死
死亡时间
《史记》中关于项燕的死亡时间存在两种记载:一说项燕死于秦王政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24年,见于《楚世家》《蒙恬列传》《六国年表》;另一说则称其死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见于《秦始皇本纪》。
死亡方式
《史记》不同篇目对项燕死亡方式的记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秦始皇本纪》记载项燕死于自杀,《楚世家》《白起王翦列传》《蒙恬列传》《六国年表》则记载项燕被王翦(或秦军)所杀。唐代史学家
司马贞在《
史记索隐》中认为,可能是因为项燕是在被王翦围困逼迫的绝境下选择自杀,所以导致了不同的记载表述。王伯祥也持类似观点。梁玉绳则认为《秦始皇本纪》所载有误,项燕应当是死于王翦之手。
项燕死亡与楚王负刍被俘的先后顺序
关于项燕死亡和楚王负刍被俘的顺序,《史记》的不同篇目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在《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中,楚王负刍被俘的时间先于项燕的死亡;然而,《楚世家》《白起王翦列传》以及《六国年表》等篇目却表明项燕的死亡时间早于楚王负刍被俘。梁玉绳认为项燕是楚国存亡的关键,其死必在楚灭前,且昌平君无法被立、负刍未亲战被俘不合逻辑,因此项燕晚于楚王被俘的记载有误。
“淮南”为何地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对于此处 “淮南” 所指的具体地域,学者们持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和解读。《
史记集解》援引
徐广之说“淮,一作江南”,即淮南或为江南。梁玉绳和
朱东润也认为“淮南”应为“江南”。
杨宽根据项燕的战绩,推断反秦的军队驻扎在淮北,认为“淮南”实为“淮北”。
黄盛璋马非百主张梁玉绳和黄盛璋关于淮南的说法与事实不符,他认为淮南是楚残余势力反秦的区域,与江南(越君所在)和淮阳(秦军根据地)地理位置不同。
是否拥立昌平君
据《秦始皇本纪》记载,项燕曾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围绕项燕是否真有此拥立举动,学者们观点不一。朱东润、杨宽等学者未提出质疑,杨宽还进一步指出,项燕之所以要拥立昌平君,是为了借助昌平君的威望反秦。梁玉绳推测昌平君是在项燕死后自立为王。马非百对此观点予以驳斥,他分析昌平君是秦国的重犯,没有行动自由,更无法自立为王。同时,马非百还推测,昌平君被拥立一事可能是楚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为反秦假借了昌平君的名号。此外,黄盛璋依据《六国年表》《楚世家》等记载及云梦秦简《编年纪》内容,认为项燕所立的是
昌文君,《秦始皇本纪》中的昌平君是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