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星,
星君名,年初八祭顺星是中国传统年俗。中国民间以农历
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
祭星”、“接星”。
简介
顺星又名
祭星。
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祭星时,要在案头、
灶台、门槛、
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
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
元宵。
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
朱雀、
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
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
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
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
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
元宵和
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
香根与
芝麻秸、
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发展历史
从唐代名诗人
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可以看到,在唐代以前,九月重阳登高已成为普遍的习俗。可是,
梓潼人登高的习俗为什么不是九月重阳,而是正月初八,这是什么原因呢?冯应京在《月令广记》中有“蜀人正月初八有春游之习”的记载。梓潼人正月初八登高是否与此有关系?梓潼城西的
长卿山,在唐代以前叫蚕婆山,山上有座
蚕神庙,每年二月十五,凡是养蚕的农民都要到蚕婆山向蚕神烧香叩头,祈求蚕神保佑蚕事顺遂,
蚕茧丰收。
《九域志》记载:“梓潼有蚕丝山,每上春七日,远近士女多游于此,以祈蚕丝。”另据《
史记》记载:“蚕婆即蚕从氏,她教民
种桑养蚕。”人们感恩怀德,立庙塑像以资纪念。汉代的
司马相如(字长卿)见蚕婆山风景宜人,寺庙清静幽雅,遂凿石室,刻苦攻读,成为有名的文学家。
唐明皇幸蜀时遂命名为“长卿山”。
相关记载
正月初八是“蚕过年”的日子。中国民间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别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等人和动物的“年”,这些都和农事有关,人们希望六畜兴旺,人丁平安,蚕事顺遂。同时,梓潼中国民间还有一个传统禁忌,正月初八蚕过年时妇女不能用针线。据说,如果这天用了针线,蚕的眼睛会瞎。剥去迷信的外衣,也可看出人们对蚕事的尊重。
从史料记载和民间
传统习俗来看,梓潼人正月初八登高是和“蜀人正月有春游之习”有关,登高也是春游。以前“春上七日”
蚕农上蚕神庙“以祈蚕丝”,后来和初八蚕过年相结合,于是形成庙会。演变成正月初八登高(长卿山)的习俗。
解放前正月初八登高的人成千上万,山上香火旺盛,有时还上演川戏,解放后曾中断了一段时间。上个世纪90年代末,正月初八登高被梓潼人列为第一个法定地方节日,成为当地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节日风景。如今,正月登高已作为一项
全民健身活动推广开来,深受梓潼人喜欢。
相关介绍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
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谷日节在当今时代还有意义吗?我们认为,谷日节中所蕴涵的重视农业、
珍惜粮食的思想,值得继承。民俗也是可以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我们早已疏离了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整理设计了以下节日活动供参考:
①观谷
谷日节当日,全家离开城市来到乡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绍基本农业知识,全家观看各种
越冬作物的长势,让小孩和大人一起亲近农业,帮助孩子树立尊重农业、农民、爱惜粮食的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同时启发小孩爱护
生态环境的观念。
在大春节期间,来到郊外田野,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远足活动。
②食谷
返家后,由孩子亲手制作一餐谷物晚餐给全家食用。如让孩子亲手和面
蒸馒头、亲手制作
面条、亲手淘米蒸饭、亲手熬粥,大人只作必要的指导,而不要代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更真切的懂得粮食的珍贵,劳动的不易。
③养谷
城市生活节奏很快,人们难得亲近一次自然。建议谷日节,全家赴
花卉市场选购一些观赏作物(市场有售,如“
观赏谷子”等)在家中栽培,一年四季悉心养护这种“作物”。
八仙节
中国民间取八字的读音,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了
敬八仙节。八仙即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
李铁拐、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强权,藐视富贵,经常深入民间,
解危济困,深受
劳动人民喜欢。这一天,民间习惯备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
刘侗在《
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
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