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忠泽,1968年6月出生于江苏常州,生物电子器件与纳米仿生材料专家,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主任,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研究所所长,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院长,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68年6月,顾忠泽出生于江苏常州。
1989年7月,获得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学士学位。
1992年3月,获得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硕士学位。
1994年9月,获得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学位。
1994年10月—1995年3月,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应用化学专业。
1998年3月,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8年4月—2003年1月,任日本神奈川科学技术院研究员。
2003年1月,任东南大学生物医学与科学工程学院教授。
2008年,任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主任。
2014,任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研究所所长。
2020年,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024年5月,任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院长。
现任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顾忠泽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电子器件;纳米仿生材料;光子晶体;生物传感以及微生物燃料电池;胶体光子晶体及其在生物医学的应用(胶体晶体自组装、仿生结构色材料、光子晶体编码、光子晶体非标记检测);基于三维激光制造的微结构可控材料(跨尺度三维激光打印系统、智能路径规划算法、光化学材料改性、可控力学、浸润、形变的微结构材料)人体器官芯片的制造、测量与应用(芯片材料开发、人工器官培养、器官芯片支持系统、器官芯片测量装置、基于器官芯片的生物大数据);基于人工类脑器官的混合智能(类脑器官培养、电生理信号采集与分析、智能机器人)等。
顾忠泽围绕人体器官芯片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在纳米粒子有序组装规律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软模板限域组装制备光子晶体编码微载体的方案,成功构建了光子晶体液相芯片,该芯片实现了低背景噪声生物分子和细胞的高通量检测,并成为四种典型的编码检测方法之一;提出了基于光场编辑的双光子加工方法,实现了亚微米精度、厘米尺度的芯片和细胞外基质的加工,解决了器官芯片跨尺度加工的难题;发展了光子晶体显微镜,实现了亚细胞精度类器官的细胞力成像,解决了芯片中人工组织和器官无标记高通量筛选的难题;截至2022年10月,提出了6个肿瘤类器官的图像指标并开发了基于AI的图像智能识别算法,实现了芯片中类器官的自动分类。
2024年11月,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顾忠泽团队牵头完成起草的《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GB/T 44831-2024)正式发布。
截至2020年4月,顾忠泽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引1万余次。
据2023年3月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网站显示,顾忠泽已申请专利69项,其中国际专利8项,授权专利30项。
截至2020年4月,顾忠泽已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日内瓦发明博览会特别金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人才培养
顾忠泽讲授的课程有“高新技术进展”“生态环境材料”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顾忠泽在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评)
“顾忠泽是中国国内器官芯片领军人物。”(南京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研究所评)
“顾忠泽是仿生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知名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评)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顾忠泽)教书不止、诲人不倦;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砥砺前行、勇于创新,奋力践行了一名当代高校教师为党育人、为国科研的职责和使命。”(
江苏省归国华侨联合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