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潜
明朝中期官员
顾潜(1471年8月23日—1534年5月8日),字孔昭,号桴斋,晚号西严居士,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人,祖籍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明朝中期官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成化七年八月初八日(1471年8月23日),顾潜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顾潜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九岁时就擅长写文章。十四岁时,御史司马垔在南京督学,以经义为题考验顾潜,顾潜的文章言辞纯熟流畅,让司马垔大为惊奇,于是将他选入县学,名声逐渐传开。
弘治二年(1489年),顾潜参加应天府乡试,考中举人第六十名。
登科入仕
弘治九年(1496年),顾潜考中进士。内阁的几位老臣在审阅他的廷试策论时,原本打算将他列为第一甲,但最终未能如愿,他最终获得了二甲第三名的成绩。不久之后,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每次参加内阁的考试,他总是名列前茅。大学士王鏊杨守阯都非常器重他,本打算授予他馆阁的职务,但未能实施。
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顾潜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顾潜初任此职时,负责巡视京城,秉持公正执法,毫不畏惧权贵和宠臣。因此,有位中贵人对他怀恨在心,但多次暗中侦察都未能找到他的过失,最终只能以朝仪上的小过失为由上奏明孝宗,导致他被下狱于锦衣卫。然而,明孝宗特别开恩,免除了他的罪责。
屡疏直言
弘治十三年(1500年),顾潜奉命前往山东、河南等郡县,负责印信和马匹的相关事务。每到一处,顾潜都尽心尽力地咨询和了解当地的马政情况以及民间的疾苦。次年七月,顾潜上疏详细论述了几项建议:“臣最近遍访了饲养马匹的地方,发现永平、顺德、广平三府地区狭窄,人口稀少,而大名府虽然人口相对稠密,但民众都苦于繁重的徭役。真定、保定、河间三府都是军事要地,需要长期供应军队,导致大量民夫被征调,动辄万人。山东的兖州、东昌,河南的开封、卫辉、彰德等地,因为靠近河海,土壤盐碱化严重,不适宜耕种,加之这些地区又是交通要道,运输和牵引的人马昼夜不息,民众已陷入极度困境,甚至房屋都空了。更何况,马政方面还不断追征马匹,买补马匹接连不断,使民众的困苦更加深重。因此,臣请求今后每年只追讨前一年的欠额,这样五年之内民众应该可以完成纳贡。”明孝宗命令相关部门知晓并处理此事。
弘治十四年(1501年),京城附近地区发生灾害,顾潜再次上疏讨论时政,提出几条建议:“一是要抚恤受灾民众;二是禁止官吏贪污克扣;三是治理地方豪强;四是整顿军事事务;五是减少不必要的供应开支;六是革除滥用的官员和冗员;七是裁减多余的食禄人员;八是崇尚节俭,减少浪费。”明孝宗都下旨让相关部门停止这些不当行为并付诸实施。不久,顾潜因病请假,但更加专注于学习。鉴于明孝宗正励精图治,顾潜思考如何能为朝政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编纂了从唐虞三代到汉唐宋各朝的事迹,并附上自己的论断,著成《稽古洽要》十卷。书中涵盖了奉天、法祖、教育太子、处理宗室事务、辨识人才、体恤民困、接纳谏言、节约财政、与臣下相处、排斥佛教道教、重视爵位赏赐、谨慎用刑、抵御外敌、对待皇室亲族等一切政体的重要方面,几乎无所不包。特别是针对时政中的缺失和错误,顾潜更是用心规劝,希望引起注意并加以改正。
弘治十六年(1503年)十月,顾潜病愈后,被任命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十一月,顾潜呈献了《稽古洽要》这本书。明孝宗对书中关于《晋备观览》的论述表示赞赏。书中记载:“我们的列祖列宗,在任命官员、派遣将领、施行刑罚、管理政务时,都会召集辅佐的近臣,一起讨论商议。这些都有大学士杨士奇李贤等人的记录可供考证。然而近年来,君臣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君臣相见的机会,仅仅是在上朝时的那短短数刻。因此,我恳请皇帝陛下能更多地接见臣下,无论是在便殿召见对答,还是亲临内阁,都是为了更好地听取忠言,寻求治理国家的方法。”在弘治末年,明孝宗多次向几位老臣咨询治国之道,他们都认为这本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都御史戴珊闵珪都非常看重顾潜的才能和见识,凡是各道呈上的奏章和公文,都委托他详细审阅并指正。
弘治十七年(1504年),顾潜再次因为京城附近地区的灾变,率领众位官员上朝跪奏,讨论时政问题,提出了八点建议:“一是裁减和革除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升官或请求升迁的官员;二是约束外戚家族,禁止他们仗着皇帝的宠爱而肆意横行;三是禁止镇守内臣随意请求超越常规的待遇;四是禁止有权有势的家庭私自役使军匠;五是禁止镇守内臣收受贿赂,进行不正当的交易;六是罢免那些在职不尽责的官员;七是减少各库中不急需的钱粮支出;八是限制内臣过多地携带随从和役使。”这些言辞非常恳切,明孝宗都一一辨析并采纳了。光禄少卿祝祥因为依附外戚而得到美差,太常寺卿崔志端则因为道士的身份而多次升迁,直至礼部尚书,顾潜便率领众位官员上书弹劾他们,两人相继被罢免,朝廷的纲纪因此得到了整肃。
同年五月,顾潜因学识和品行被选中,奉命提督北直隶学校。他慷慨激昂地将敦促士人学风、培育人才视为自己的责任,秉持公正,严格管理,毫不宽贷。在此之前,顺德、永平等地的士人大多对学问缺乏了解,顾潜便挑选其中聪慧优秀的学生,命令地方官府资助他们到京城,跟随名师学习。这一举措使得士风焕然一新,培养出了许多有成就的人才。在评定学生学业水平时,顾潜尤为精确公正,一时间,他门下的学生往往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声名远扬。当时的士人称赞顾潜的学政工作得体,认为他具有陈选张悦的风范。
正德受黜
正德元年(1506年),顾潜向明武宗上疏进言:“陛下初登大宝,应当崇尚敬畏之心,戒除安逸享乐之欲,任用德高望重的老臣,摒弃奸佞幸进之徒。我恳请陛下命令儒臣们考求唐代宰相宋璟所献的《无逸图》以及宋代孝宗皇帝所集的《敬天图》,加以缮写后呈献给陛下,以便陛下能时常审阅,时刻提醒自己。”然而,这份奏疏并未得到回应。顾潜作为御史,任职期满,经过部院考核,其政绩均被评为上上之选。当时的吏部尚书许进在选拔官员上非常慎重,那一年中,顾潜被许进推荐担任大理寺丞一次,推荐担任按察副使四次,但这些推荐都未得到朝廷的批准。
正德三年(1508年)冬,顾潜被任命为四川马湖知府,但还未赴任,便因不符合当时的规章制度而被免去了官职。当时,宦官刘瑾专权,那些坚守正道、不屈不挠的士大夫们往往遭受打压和排挤。刘瑾的党羽刘宇进入吏部任职后,他的儿子担任了京城附近的知县,前来拜见顾潜时,顾潜未能曲意逢迎,因此得罪了刘宇,并因此被刘瑾所倾轧。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兵部侍郎陈玉黄珂,以及御史谢琛、华珩、沈霁等人联名上奏,推荐顾潜复职,然而最终还是因为制度上的阻碍,未能成功,顾潜也未能再次被起用,当时的舆论都为此感到惋惜。
晚年生活
晚年,顾潜开始与家乡的士大夫们结社交往,每年定期举行宴会,共赏山水之美,享受林泉之乐。他尤其乐于提携后进,因此,那些年轻的后辈们都对他的风采充满敬仰之情。顾潜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他曾收集整理古今的格言警句以及可作为鉴戒的历史往事,亲手抄录下来给子女看,让他们明白应该追求什么、避免什么。当他的儿子顾梦圭进入官场时,他特地写信告诫,勉励他要秉持仁爱、公正、勤勉、谨慎这四项原则,信中言辞恳切,多达数百字,充分展示了他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期望。
嘉靖九年(1530年),顾潜的儿子顾梦圭在南京吏部任职,恰逢朝廷举行郊祀大典,颁发了广泛的恩典,顾潜也因此被加封为中宪大夫。在封赏的诏书中,特别提到了顾潜曾因抵制奸臣而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这些话也间接地证明了顾潜的清白和忠诚,使得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行为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卒于故里
嘉靖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1534年5月8日),顾潜在家中安然辞世,享年六十四岁。顾潜临终前留下的遗训是,不做佛事,祭葬一切都按照朱熹制定的家庭礼仪进行。他还作诗留给诸子,并与亲友诀别。
主要影响
政治
顾潜为官十余年,其政绩颇丰,主要如下:
文学
顾潜的文章风格典雅、内容纯正,以理为核心。初为官时,所写多为反映现实之作,如《次王巡江韵四首》(其一):“春晚啼莺犹恰恰,岁饥游客正寥寥”,又如《泣猫者说》中以鼠喻贪残之胥吏,以猫喻捕鼠的宪臣督查,但是“不捕之讥而且类于同眠之”,讽喻之色彩呼之欲出。被贬之后,顾潜的文风诗风大转,体会到的是“人情冷暖闲偏觉,世味酸甜老更谙”,其诗文创作中蕴藏陶渊明式的田园归隐之韵味。
方鹏评其文章云:“发而为文,词严义正,格高意古,读之如承师保之训,有恭敬之心焉。及其晚年诸作,则又纡徐委备,尽乎人情而切于物理,读之者如听宫商之宣有感,发为心焉!”方氏所评主要是针对顾潜散文文风。顾潜为文推崇唐宋八大家,他曾经在倡导八股文写作时就提出:“作文贵乎纯正明白,戒用尖新险怪之语。又须博学强记,《四书》《五经》之外,旁及诸子诸史,并唐韩柳、宋欧苏曾王诸家之文,庶几临文资取不穷,或用其事,或师其意,或仿其格,无不可者。”这是顾潜为当时举子写作时文所提的要求和推荐的书目,说明八大家之文符合八股文的写作规范,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文风宗法八大家。
历史评价
方鹏:先生貌肃而礼恭,行方而言间,望之若孤崖峭壁凛不可犯,即之若雨竹霜桧寒色可掬。(《静观堂稿序》)
吕柟:公端慤不苟……自奉身补,俭如寒素……则公之显于言青者,此非其本手。(《中宪大夫马湖知府桴斋顾公墓表》)
王同祖:公存心制行,表里如一,尝著《慎独箴》,朝夕观省。居家阃阈肃然,虽家人父子间,不妄笑语。持己严毅方正,凛不可犯。燕居无事,如临大宾。然其中实温和乐易,略无町畦。是故舆之游者,皆敬而爱之。性不好佚游,罕与宴会。(《明故马湖府知府诰进中宪大夫桴斋顾公行状》)
轶事典故
别号由来
顾潜自从少年时代束发成人步入仕途,便以远大的志向自我期许。然而,他却因忤逆时势,受到压抑和排挤,未能充分施展其才华和抱负。因此,他自号为“桴斋”,以此表达他明知志向难以实现,却仍坚守志向的决心。到了晚年,他被玉峰西严的优美景致所吸引,又自号为“西严居士”。
孝行卓绝
顾潜自幼便展现出端庄诚笃的品性,言行举止皆严谨不苟。十六岁那年,他的母亲周氏离世,他悲痛欲绝,远超常人所能承受的限度。步入仕途后,因未能及时奉养双亲而深感遗憾,每次归家,必在父母墓前痛哭流涕。侍奉祖父母时,他竭尽孝道,无微不至。在京师的十多年间,每当得到皇帝的赏赐或是精美的衣物、珍馐美味,顾潜都会小心翼翼地封存起来,带回家中献给双亲。正德四年(1509年)罢官后,他在宅邸南侧开凿池塘、堆叠假山,以此陪伴并取悦父亲,每日邀请宾客前来饮酒对弈,共享天伦之乐,确保父亲不为家事所累,得以安享晚年,直至十二年后安详辞世。顾潜对待家中的兄弟姐妹及晚辈,总是充满关爱与温情。
俭厚待人
日常生活中,顾潜严于律己,生活简朴,饮食不求奢华,衣物不尚华丽。然而,在祭祀祖先、修缮祠堂墓地以及宴请宾客时,他则力求丰盛洁净,展现出对传统的尊重与虔诚。他还常设粥棚,救济饥民,展现出深厚的慈悲之心。对于族中及邻里中那些年老贫困者,顾潜不仅提供邻近的房舍供其居住,还时常赠送蔬菜米粮等生活必需品。对于死后无钱安葬者,他更是慷慨解囊,赠送棺材。当得知顾尚书之墓被村民非法侵占时,他立即上报官府,严惩肇事者,并亲自监督恢复墓地的原貌。
便民益商
顾潜曾出资修筑了巴城湖堤,极大地便利了常熟、昆山等地商旅的往来。面对吴中地区长期存在的田粮户役弊端,他多次向官府提出改革建议,并推动实施,为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顾潜一生乐善好施,济人利物的事迹不胜枚举,深受人们的敬仰与爱戴。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顾潜著有《静观堂稿》《续稿》《读史新知》《林下纪闻》《湖堧醉歌》《昆山志》《玉峰文献录》《惇使梦林》等,共计若干卷,都珍藏于家中。
史料索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6:3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