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年级在初中阶段,是介于
五年级和初一年级(
七年级)的年级。预备年级介相当于六三制中的的六年级,只是部分
五四制的城市(如
上海)将六年级调换到初中阶段,即小学读五年,初中读四年。这样规划的本意是希望11、12岁的学生能提前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在升入初一年级时更加自然轻松地学习,不会有因为学习环境转变产生太大的压力。
学生特点
进入新环境
首先,进入新的环境。新生怀着兴奋、自豪的心情跨进中学的校门,看到的是新的校园,结识的是新同学,讲课的是新老师,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无不充满新鲜感。
充满新希望
预备新生普遍怀有对未来中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进步向上的愿望,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即使在小学比较调皮、学业比较落后的同学,也往往暗下决心“弃旧图新”。因此,对预备新生要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和期望。对原来就比较好的同学要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在同一起跑线上跟同学们展开友好的竞争;对原来成绩欠佳,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从头做起,千万不要经常当众揭他们的“老底”,以免挫伤他们的上进心。当然,家长有必要将子女的情况(包括缺点和错误)如实地跟老师交底,但要讲究方法,避免在公共场合给孩子造成难堪。
面临新困难
(1)学科增多
小学只有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主科,副科也不多。进入初中后,主科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科学、体育(
中考占30分),还有劳技、美术、音乐这些副科,很多学科都要考试(十门联考),负担明显加重。
(2)学习方法改变
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了。学生感到不适应,或者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都是很正常的。
(3)学习不如想象紧张
这不利于学生进步,所以也称之为一个困难。初中阶段,强调的是打基础、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会正确的方法,加上离中考还有四年之久,学生不知学习重点有所转移,还误以为中学学习很“松”,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此外,家长也可能觉得子女已升入重点中学,应该可以喘一口气了,因此放松对子女的督促……凡此种种,都将成为预备新生进步的障碍。
适应初中生活
小升初,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一个新的开始——儿童向少年过渡阶段,是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品质的关键期,为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下面是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些方法:
调整好心态
有些同学进入中学后,学习成绩发生了变化,原先学习尖子变成成绩一般的学生或被原先居后的同学赶超,于是心理不平衡。实际上小学初中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谁更快适应初中学习谁就会取得学习上的主动,谁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具备了最主要最根本的素质和能力,就会学得更快更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牛顿起先学习都不好,通过勤奋努力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学会学习
孔子是中国的伟大的教育家,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知识以后要去练习复习应用,这样才会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孔子的学生个个都很出色,其中有一个叫子夏的学生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者。”子夏的意思更加具体:每天学会一些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能忘掉所掌握的技能,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者了。因此学生上课要认真掌握课堂上的新知识,课后必须做好复习这个环节,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对每个同学而言,课堂学习是学习的最主要环节,课前预习、上课三到—心到眼到手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
确定日常规范
《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礼记》说得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什么叫人?人就是身上的兽性越来越少,文明性越来越多,这就成为人了。比方说动物,它们不讲什么平等、怜悯,它就是弱肉强食,你吃我,我吃你,这是它们的鲜明原则。立规矩对习惯养成的作用至关重要。做父母的都特别希望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容易喜欢,在班里容易受欢迎?这需要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孩子在学校培养好习惯,放学回家就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可是有的父母就不习惯,而这会使孩子不知所措。实际上,要孩子学会关心,过去在中国历史上有请安的传统。孩子上学,走的时候得打招呼,回来的时候,要问候家里人,出去玩的时候,也要说一声去哪里,父母都要积极回应他。要让这个打招呼的行为成为每个家庭的一个很重要的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所以,父母也应该配合,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文明的环境,学习的环境。
总结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初中正是新的学习的开始,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的。
学习差别
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
初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表现出以下明显的差异:
1、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
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
小学期间,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学科也相对简化,主要学习语文、数学等最基础的课程。语文主要是识字教育和简单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数学主要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其他方面只是接受一些直观、感性的知识,并没有细 化了的完整的学科知识。老师的教学也更重趣味性和直观性,而不是强调知识的完整体系。
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质积累,这就使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客观上大大增多了。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
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
学习量的增加和内容的不断加深,加上初中学生心理的波动和生理的变化,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相关不大。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在小学是学习尖子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减少;相反,有些小学时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后来居上成为学习冒尖者。而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与高中学习呈明显相关。
(2)初二年级往往出现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点”。一般来说,经过预备、初一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尤其到了初二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相继开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时学习开始出现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好与差的差距被越拉越大的状况。
(3)学习成绩与付出的工夫所呈现的差异。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往往显得轻松自如而依旧学有余力;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事倍功半,却学得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对待学习是否轻松的状态,是判断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依据。
3、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
对初中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也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家长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他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的要求,并帮助其形成初中阶段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
4、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学校里,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的学习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制能力,所以,带有明显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一旦离开教师和家长,不少学生往往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无法自觉的安排学习。
相对来说,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电脑游戏、武侠小说、通俗言情小说,乃至有些不健康的读物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成为影响学习的因素。有些学生自制能力比较脆弱,还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就能保持相对持久和稳定的学习状态。总体看来,初中生还处在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年龄。家长要注意经常帮助孩子排除干扰,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使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以巩固。
学习注意事项
预备年级可以说是比较轻松的一年,是一个稍稍放松的阶段,这个
年级的孩子越过了升学的难关,准备进入比小学阶段更高层次的
学习。
但是,从小学到初中,对学生们来说,知识上有跨越,如从算术到代数,从现代文到文言文;环境上,心理上等方面也有跨越。在预备年级这个过渡的时期,总是有同学面对新问题准备的不好,掉下队来,同时,也有些同学方法得当,后来居上。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在进入初中后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备借鉴。
进入预备年级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必须要摒弃小学中留下的一下不好的习惯,如毛躁,不安的学习心态,即使在小学里成绩有多么好,也不能骄傲,毕竟那是过去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到了初中,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应该养成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这个毛病在小学的学习中还不是特别凸现,原因如下:
(1)小学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即使粗心大意,也只是会做,写错马虎而已。
(2)数学竞赛填空题居多,注重思维训练和做题技巧,但是数学逻辑严谨性体现不够。
但到了初中,这就包含两层含意:
(1)似懂非懂。
随着初中知识点难度的提高,如果再抱着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就不可能完全消化老师所讲的题目,只知皮毛,似懂非懂。而似懂非懂不等于马虎。前者根本上讲就是不会,不懂。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就很难改正,而且还觉得自己其实很聪明,老师讲得都会,只是偶尔马虎而已。考试成绩一塌糊涂。
(2)在完全会做的情况下,做错题目。
这就是马虎。重点中学尤其是实验班,竞争很激烈,大家都很聪明。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更努力,更踏实,更少犯错误。这也是很多毛躁的同学在小学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后,成绩越来越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