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棱蛇,又名伪蝮蛇,是蛇目游蛇科颈棱蛇属爬行动物。颈棱蛇中等大小,头呈三角形,与颈明显区分,体较粗壮,尾较短。体背黄褐色,有若干方形或椭圆形褐色色斑,易被认为是蝮蛇,故又名伪蝮蛇。
外形特征
全长1m左右,无毒,上唇鳞7或8,不入眶,眶前鳞3;眶后鳞3或4;腹鳞123-158;肛鳞2片尾下鳞37-61对。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蝰蛇。从形态看颈棱蛇上颌齿有11-18枚,间隔一个短的无齿区后有2枚特别大的向后弯曲牙齿,形似后勾牙类。从形态上看该蛇极象蝮蛇,有“
伪蝮蛇”之称。从繁殖情况上看它是
卵胎生。颈棱蛇分布广泛,体型较大,其幼仔可人工驯养且产仔数较高,对其繁殖习性和人工驯养进行深入研究,在发展蛇类养殖业具有一定意义,有待进一步开展该类工作。
生活习性
食
蚯蚓、蛙、蜥蜴等。常活动于灌丛、草丛、茶林、树林中。受惊时头体能变扁平,准备攻击。大多出现在天然阔叶林底层,性温驯,无毒,无攻击性。在受惊扰或威胁时极常采取缩扁头部及身体的伪装策略。以
蟾蜍和
蛙类为食。
生长繁殖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
中国范围内有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
栖息环境
生活于海拔600-2650m的山区和林木茂密的丘陵地带。
颈棱蛇喜欢在路边、干涸的沟渠、草坡上活动。
物种介绍
颈棱蛇(Macropisthodon rudis)属游蛇科(Colubridae)颈棱蛇属(Macropisthodon),该属在世界上已知有4种,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我国仅有颈棱蛇两亚种,
指名亚种M.r.rudis分布于西南、华南的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湖南、福建,西昌亚种M.r.muetiputiontais分布于四川、云南山区。
大多出现在天然阔叶林底层 ,性温驯,无毒,无攻击性。在受惊扰或威胁时极常采取缩扁头部及身体的伪装策略。以蟾蜍和
蛙类为食。中型蛇类。头部在缩扁时会呈三角形,外观非常类似
山烙铁头和
蝮蛇,但山烙铁头和蝮蛇瞳孔垂直,有
颊窝,可作为辨别二者的依据。颈棱蛇身体呈棕色或灰褐色,是一种中型蛇类。
保护级别
产仔
解剖福建崇安标本4雌,分别有充分发育的卵18、22、23及25枚(Poe)。剖检6月间采于安徽黄山怀卵雌体,怀卵数18~27枚,卵径20mm×10mm,卵内有充分发育的胚胎。伍律等报道贵州威宁、雷山产颈棱蛇6月下旬进入输卵管内的卵已发育成胚胎,但较小,10月初才产仔。初生仔蛇全长〔(110~161)+(23~33)mm,体重2.5~4.0g。张震报道武夷山颈棱蛇8月产仔蛇。母蛇产仔前懒食,烦躁,时而攀援树枝,时而躲入草丛中。开始产仔时,母蛇身体稍转侧翘尾,泄殖腔孔慢慢张开,仔蛇即盘曲落地,扭动穿破薄膜,自行运动,或先破膜出生,胎衣(膜)随出。母蛇约20min产仔1条,历时7.8h,共产仔23条,总重量105g,体长平均每条169mm,体重平均每条4.6g,最大者长205m,体重5g,最小者体长150mm,重仅5g。
鉴别
颈棱蛇与蝰蛇的主要区别是:颈棱蛇头背具粗糙的大鳞片,而不是起棱小鳞片;背面是2行粗大斑块而不是3行镶黄边的大圆斑。
颈棱蛇与蝮蛇的主要区别是:颈棱蛇没有颊窝。
种下分类
1981年,赵尔然等把采于四川西部山区的7号颈棱蛇标本订名为颈棱蛇西昌亚种 Macro pisthodon rudis multipre∫ frontalis ssp.nov.,国内其他产地的为颈棱蛇指名亚种m.r. ru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