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木居士二首
唐代韩愈诗作
《题木居士二首》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组诗。这两首诗是韩愈有感而发。本为一株不胜刀锯的朽木,却被人当作神礼拜求福。韩愈通过这一事实,深刻揭露了宗教迷信的愚蠢害人,讽刺了那些窃居高位的酒囊饭袋和趋炎附势之人。全诗具体生动,形神肖然;语言平实,顺口流走。在看似不经意的诗句里,有耐人咀嚼意趣。可谓遣破世情,造意玄妙的醒世痛快之作。
作品原文
题木居士二首
其一
火透波穿不计春①,根如头面干如身②。
偶然题作木居士③,便有无穷求福人④。
其二
为神讵比沟中断⑤,遇赏还同爨下余⑥。
朽蠹不胜刀锯力⑦,匠人虽巧欲何如⑧。
注释译文
①火透波穿:火烧水浸。不计春:不计年,即以朽木为神已无年代可考。 ②根如头面:树根长得像人的头脸。干如身:树于像人身。关于木居士的传说很多。《汉书·五行志》:“建平三年,遂阳乡柱仆地,生支如人形,身青黄色,面白,头有髭须。”《南方草木状》卷中:“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瘤瘿,一夕遇暴雷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之作术,有通神之验。”③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读书人)。后来文人士大夫多用于别号,如白居易称香山居士,欧阳修称六一居士。梵语“迦罗越”的义译。隋惠远《维摩义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专称在家奉佛的人。韩诗此语当有寓意,或谓专指王伾、王叔文,则缩小了诗直斥时弊的内涵。从居士二说看,韩诗取不千世事,与世无用的人。这与世无用之物,偶然之机,却成了神。 ④无穷:无数。此承上,说偶然经人一题,便有无数人趋从信奉。⑤讵(jù):岂,怎能。沟中断:烂坏在水中。 ⑥赏:赏识。爨(cuàn):烧火。爨下余:相传东汉蔡邕精通音乐,一天在吴地闻人烧桐木,有烈火之声,知为良木,取出制琴,果有好音,因桐木一端烧焦,称焦尾琴此为借喻,是说,原为朽木,却被人敬为神。⑦朽:腐朽。蠹(dù):蛀虫。朽蠹,即腐朽虫蛀之物,经不起刀砍锯解。⑧欲何如:想怎么样,即没办法。
创作背景
木居士庙在衡州的耒阳县(今属湖南),韩愈自郴州北上衡州,过此留题二首。故诗当写于永贞元年(805)秋末。
作品鉴赏
此诗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诗中“木居士”与“求福人”不妨视为官场中两种人的名称。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了丰富的喜剧效果。
汉代南方五岭间有所谓“枫人”的杂鬼。以枫树老而生瘿 ,形状类人,被巫师取作偶像,借施骗术。 “木居士”大约也是同一类木魅。它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伤痕累累,被扭曲得“根如头面干如身”这样一种扭曲的形状。前两句交代“木居士”以前的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 ,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幸乎不幸乎,世间的机遇往往带有偶然性质 。老树根干状似人形,本是久经大自然灾变的结果,然而却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昨天还是囚首丧面,不堪其苦,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于无佛处称尊了。其名与实、尊荣的处境与虚朽的本质是何等不协调。在讽刺艺术中 ,喜剧效果的取得 ,多着力于揭露假、恶、丑的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极不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把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鲁迅)。
“木居士”不靠他们的愚昧尚且自身难保 ,怎么可能反过来赐福于人呢 ?其“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不是荒唐之至么?诗中对“木居士”的刻薄,句句都让人感到是对“ 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该诗妙处,就在于抓住了“聋俗无知,谄祭非鬼”(《溪诗话》)的陋俗与封建官场中某种典型现象之间的相似点,借端托喻,以咏物寓言方式,取得讽刺鞭挞的效果。
不过,需要说明:从此诗的写作背景看,作者可能有影射贞元末年“暴起领事”的二王(王伾王叔文)及其追随者的用意。他反对二王和永贞革新,固然是保守的表现。但就此诗而言,是写在革新运动之前且未涉及革新之事。而当时二王的追随者中确有不少钻营投机的分子(参阅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因而此诗讽刺形象的客观意义,是不可简单地以韩愈的政治态度来抹煞的。
这首诗中,诗人正是这样作的。因此,“木居士”的形象给人以滑稽可笑的感觉 ,收到极好的讽刺效果。可诗的妙处尚在最后一句 ,它摹画出这样一幅图景:神座之上立着一截侥幸残存、冥顽不灵的朽木,神座下却香烟缭绕,匍伏着祈求保佑的善男信女。这种庄严的 、郑重其事的场面与其荒唐的 、滑稽可笑的内容,再一次构成不协调,构成喜剧冲突,使人忍俊不禁 。这里挖苦讽刺的对象又不仅是“ 木居士 ”了。“ 木居士 ”固然可笑,而“求福人”更可笑亦复可悲。诗人是用两副笔墨来刻划两种形象的。在“木居士”是正面落墨,笔调嬉笑怒骂,尖酸刻薄。对“求福人 ”则著墨不多,但有点晴之效:他们急于求福,欲令智昏,错抱“佛”脚。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8 08:3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