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楚昭王庙
唐代韩愈诗作
《题楚昭王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首二句通过对楚都苍凉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后两句悲凉之感消散,恢复了自信,增强了九死不悔的决心。全诗写出了荒凉而又意味深长,将诗人的心情转换描写的淋漓尽致。诗意苍莽,风骨凛然,是韩诗七绝中的佳制。
作品原文
题楚昭王庙⑴
丘坟满目衣冠尽⑵,城阙连云草树荒⑶。
犹有国人怀旧德⑷,一间茅屋祭昭王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楚昭王庙:地在宜城(今属湖北)东北。楚昭王,姓熊氏,名珍,平王子。在位时有惠政。
⑵丘坟:墓冢。衣冠:以衣帽穿戴代指历代世家、历史人家。
⑶城阙(què)连云:想象楚国盛世,城楼宫殿高耸入云。草树荒:楚国城阙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
⑷国人:指楚国旧人。
⑸“一间”句:谓当地百姓每年十月还来祭祀楚昭王。
白话译文
楚世家早已灭亡而今只留下一片荒冢,高耸入云的城楼也只剩下一片荒草。
还有楚国遗民怀念昔日楚昭王的恩德,在一间茅屋中祭奠着楚昭王的英灵。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途中经过湖北宜城县境,见到楚昭王庙,感慨之下作此篇。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首二句极写楚都之荒凉。想当年楚地何等博大,楚都何等繁华,楚之君臣何等威赫,而今却“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映衬这古城阙的却只是这连片的坟墓、无边的荒草和野树。这一苍茫的历史感慨不少诗人描写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便是典型一例,但在韩愈却有独到喟叹,也直谏获罪,几临杀头,死亡之念时刻袭上心头,拂逆不去。刚出京,便瞩远来的侄孙准备收拾自己的骨殖:“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道上,不堪惊吓与劳顿的幼女又死了。因而,首句取丘坟这一阴森凄冷的意象,是在吊古的情怀中裹掖着现实的困惑,自伤的意味。“丘坟满目”,是眼前近景;“阙连云”城,是辽阔远景,是茫茫宇宙空间;“衣冠尽”,却是心中情,是感喟,是浓缩的历史的情绪化表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造意与此相似,只是取象不同。韩愈在即目所见的空间中看出严峻的时间性,看出人生的短暂与飘忽。历史千载,唯留丘坟。那当年的君臣士大夫都带着他们的功业和追求,走向默默无闻的寂寞,进入无边的荒凉,为这荒草野树所遮掩。这是多么令人脊冷心寒的。而诗人想到自己为了信仰抗颜犯谏,受尽磨难,走向遥遥贬途,将来又什么都不能留下,找不到未来的寄托。字里行间表达了苦涩的悲凉茫然的心绪,感受到那空荡荡没有着落的傍徨情态。城阙连云,从艺术手法看,是小景物作了大景物的坐标,使眼前景更趋逼真贴切,但从感情脉络看,目极天地,正是困惑苦闷的心绪寻求解脱与寄托的寻觅求索。
这时,仿佛万籁静寂中一声鸡鸣,郁闷窒息中一股凉风,诗人惊喜地发现了一座祠庙: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他急急上前问询,方知“旧庙屋极宏盛,今惟草屋一区,然问左侧人,尚云每岁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虽一草苴茅屋,诗人却如获得了极大的安慰而心花怒放了。楚昭王当年曾击退吴国入侵,收复失土,这一功德千百年后仍为人所缅怀,享受祭祀。而自己“欲为圣朝除弊事”之举正是为天下人民免除愚昧和苦难,显然,诗人从茅屋祀昭王中悟出了事业的真谛、生命的价值与归宿,初起的彷徨悲凉为之一变,恢复了自信,增强了九死不悔的决心。
整首诗写出荒凉的感觉而又意味深长。其中“城阙连云”是想象之境,想象昔年楚国盛世,而今却只剩下“草树荒”;末尾“一间茅屋”四字,更极尽盛衰之慨。然而屋宇虽小,后人追缅情怀并未衰绝。末句颇有风致。抚今追昔,再亲临其地凭吊,恐怕更别有一番况味了。
名家点评
宋·叶寘《爱日斋丛钞》:昌黎《题楚昭王庙》……感慨深矣!苏《冷然炯金陵》诗:“龙光寺里只孤僧,玄武湖如掌样平。更上鸣笼山上望,一间茅屋晋诸陵。”末语惨然类韩公。
明·高棅唐诗品汇》:刘(须溪)云:人评韩《曲江寄乐天》绝句胜白全集,此独谓唱酬可尔。若韩绝句,正在《楚昭王庙》一首,尽压晚唐。
明·杨慎升庵诗话》:宋人诗话取韩退之“一间茅屋祭昭王”一首,以为唐人万首之冠。今观其诗只平平,岂能冠唐人万首?而高棅《唐诗品汇》取其说。其矣,世人之有耳而无目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此篇虽题美昭王,实规世主,当留德泽于民心也。与“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惟拜汉文陵”,同有言外远思。夫以“一间茅屋”形彼“连云城阙”,以彼“尽”“荒”二字,转出“犹有”怀德意来,展读间觉花影零乱。宋人评为唐万许之冠,以此。
清·朱彝尊《批韩诗》:朱彝尊曰:若草草然,却有风致,全在“一间茅屋”四字上。何焯曰:二语颠倒得妙,亦回鸾舞风格(首二句下)。意味深长,昌黎绝句中第一。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近体即非公得意处,要之自是雅音。昭王欲用孔子,而为子西所沮。公之托意,或在于此欤?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昔人你退之“一间茅屋祭昭王”为晚唐第一。余以不如许浑《经始皇墓》远甚:“龙蟠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韩原咏昭王庙,此则于题外相形,意味深长多矣。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含蓄无尽(末二句下)。
近代·陈衍石遗室诗话》:韩退之之“日照潼关四扇开”,不如其“一间茅屋祀昭王”。
近代·吴学濂《增评韩苏诗钞》:三溪曰:俯仰感怆,咏史上乘。
近代·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未是快调,却能以气势为风致,愈读则意愈绵,愈嚼则字愈香,此是绝句中杰作。
近代·程学恂《韩诗臆说》:自是唐绝,然亦没甚意思。
近代·朱宝莹诗式》:首句伤古人之不见,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晋代衣冠成古丘”也。二句伤城郭之已非,犹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云“梦渚草长迷楚望”也。三句转入楚昭王。四句落到楚昭王庙。一种凭吊欷歔之概,俱在言外。(品)悲慨。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4 12:4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