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窦
眼眶和筛窦的前上方额骨眉弓后方的内外侧骨板之间的窦腔
额窦frontal sinus位于眼眶和筛窦的前上方,额骨眉弓后方的内外侧骨板之间的窦腔。
一解剖位置
其体表投影为由鼻根点及其上方3cm的点和眉弓内中1/3点形成的三角形范围,但个体差异较大。出生时在筛漏斗前上方存在额隐窝,此后逐渐扩大形成额窦。大约到25岁额窦基本发育正常。额窦左右各一,似三棱锥体形,有时形状不规则,且左右不对称,大小一般为高30mm,宽25mm,深20mm,两窦之间常有中膈分开。额窦前壁较厚,为额骨外板,后壁和底很薄,后壁以脑膜和大脑额回相隔,底壁为眶上壁的前部。额窦由鼻额管与鼻腔相通,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如因鼻炎肿瘤等阻塞鼻额管,则易引起额窦囊肿形成,长久则可侵犯眼眶,引起眼球向下方突出。额窦其他肿瘤和炎症等也容易波及眼眶。
相关临床技
1、鼻内镜额窦手术:额隐窝的局部解剖学相对复杂、对术者的操作技巧要求较高、对手术器械和图像监视设备的要求也较高,处理不当可导致较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这些因素决定了经鼻内镜额窦手术是当前鼻外科领域的热点问题。
2、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保证额窦引流通畅,术后额窦口狭窄是导致手术失败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部手术失败病例的25%。额窦口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对额隐窝局部解剖理解不够充分,导致未能充分疏通额窦引流通道,同时盲目或过度地手术操作也可能引起术后引流通道的粘连闭锁。随着局部解剖学和CT影像学研究的深入,额窦引流通道在解剖学和影像学上的复杂性逐渐显现。包括鼻丘气房、额气房、眶上筛房、额窦间隔气房、筛泡上气房和额泡气房等在内的额筛气房,可引起额窦引流通道狭窄。
3、手术分型:从解剖结构上看,额窦口从外向内依次为:眶纸板、前组筛房、中鼻甲垂直板和鼻中隔。病变范围不同,相应手术操作范围也不同,由此产生相应的手术分型。常用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分型系统有两个,分别是1991年由Draf提出的分型系统,以及1995年由美国的May等提出的鼻额径路(nasofrontal approaches,NFA)手术分型,但二者存在对应关系,前者更为常用。分型的级别越高,手术涉及的范围越大。
手术主要步骤包括:①分别在两侧鼻腔的鼻中隔和眶纸板间扩大额窦口(D rafⅡB型手术),去除单侧额窦底壁;②在去除额窦底部内侧部分的同时,去除与之相连的鼻中隔上部,四方软骨和骨垂直板交界处约2.5cm左右;③酌情向上去除额窦间隔、并以中鼻甲根部的前端为参照向前去除额嘴、向后达嗅神经纤维最靠前的部位;④术后常规填塞,必要时可置管(3~6个月)防止术后狭窄。
手术适用于治疗难治性额窦病变,如额窦口前后径或最小径较小(<5mm)、前期手术(DrafⅡ型手术)失败,以及去除侵及额窦的骨瘤或内翻乳头状瘤等广泛病变。
预防措施
1)扩大窦口。许多研究数据证实,不管何种术式,只要损伤了额窦口周围黏膜,额窦口都有自行回缩的趋势。一旦大范围地损伤了额窦口周围黏膜,则应尽可能扩大额窦口。
2)保护黏膜。手术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中对正常黏膜的保留。术者应仔细阅片,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操作。额窦内的分泌物流出额窦口后沿额隐窝外侧壁向下,一部分引流入筛漏斗上方或经钩突上端与中鼻甲间的裂隙引流入中鼻道;另一部分经额隐窝内侧壁重新进入额窦,参与窦内黏液循环。因此,对于额隐窝外侧的黏膜应重点保护。
3)规范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术后应予局部激素、长期小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黏液促排剂、鼻腔冲洗等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对于疾病的转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术并发症
鼻内镜额窦手术的并发症可大致分为筛前动脉损伤、眶纸板损伤和前颅底骨折等术中并发症,以及额窦引流通道狭窄闭锁和复发性额窦炎等术后并发症。筛前动脉源于眼动脉,与筛前静脉和筛前神经形成血管神经束,进入筛前动脉管,走行于额隐窝的后上方。术中损伤筛前动脉,可能导致眶内和颅内出血。如果发生球后出血和血肿,可导致眼动脉受压而影响视网膜供血,严重时可影响视力。一般而言,由于术中出血、解剖标志不清、筛前动脉管扩大或低位等,均导致手术误伤筛前动脉管,继而累及筛前动脉。筛前动脉一旦受损,压迫或电凝止血多无困难,注意应选用双极电凝,避免发生脑脊液漏。应警惕术后可能出现的眶内或颅内出血,必要时请眼科和神经外科协助诊疗。术中损伤前颅骨质导致骨折,可能引起脑脊液鼻漏,术中即可见清亮液体自额隐窝后上流出,应及时修补漏孔,多可避免严重后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1 18:53
目录
概述
一解剖位置
相关临床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