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栗
乔本科栗属植物
风栗,是壳斗科栗属的乔木。风栗是的别名。小枝灰褐色,托叶长圆形,被疏长毛及鳞腺;叶椭圆至长圆形;雄花花序轴被毛;雌花花柱下部被毛;成熟壳斗的锐刺有长有短,有疏有密,密时全遮蔽壳斗外壁,疏时则外壁可见;花期4-6月;果期8-10月。
形态特征
乔木,小枝灰褐色,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叶丙长0.5-2cm,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5.5-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芒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花序轴被毛;雌花花柱下部被毛,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9-20cm,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2-3(-5)朵生于总苞内,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壳斗边刺直径4-6.5cm,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壳斗的锐刺有长有短,有疏有密,密时全遮蔽壳斗外壁,疏时则外壁可见,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顶端被绒毛。花期4-6月;果期8-10月。广东人称其为风栗,农历十月时的栗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风干以后特别美味,风栗由此得名。
产地生境
风栗在中国的秦岭南北坡广泛分布,除青海、宁夏、新疆、海南等少数省区外广布南北各地。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或山沟中。风栗喜光,抗旱抗涝,耐瘠薄,适宜在含有机质较多通气良好的沙壤土上生长。
繁殖方法
风栗主要依靠播种繁殖。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科属分类:壳斗科
性味:甘;微咸;性平。
归经:脾经肾经
功能: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
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捣敷。
中医认为风栗具养胃健脾、补肾强筋功效,适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等症,“肾主骨,腰为肾之府”,栗为肾之果,能益肾,素有“千果之王”的美誉。
食用价值
风栗坚果可生食或炒食,也可脱壳磨粉制糕点、豆腐等副食品。
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及铁、镁、磷、铜等元素。
含蛋白质5。7%,脂肪2。0%,碳水化合物62%,灰分1。3%,淀粉25%及维生素B、脂肪酶等。
每100克生栗子维生素的含量可高达40~60毫克,熟栗子维生素的含量约25毫克。栗子另含有钙、磷、铁、钾等无机盐及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多种成分。
壳斗科乔本植物栗的种子。又称板栗、栗果。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和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栗壳,薄衣(内果皮)备用。
[性能]味甘、咸,性温。能补肾强腰,益脾胃,止泻。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维生素B1、脂肪酶等成分。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及铁、钙等微量元素。
[用途]用于肾气虚亏,腰脚无力;脾胃虚弱脾肾阳虚,便溏腹泻;久泻不止或便血。长期食用可达到养胃、健脾、补肾、养颜等保健功效。
[用法]生食或熟食,“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
[注意]生食不易消化,熟食、多食会滞气满中
经济价值
风栗木的心材黄褐色,边材色稍淡,心边材界限不甚分明,纹理直,结构粗,坚硬,耐水湿,优质材。风栗壳斗及树皮富含没食子类鞣质。风栗叶可作蚕饲料。
外观辨别
种仁呈半球形或扁圆形,先端短尖,直径2-3cm。外表面黄白色,
光滑,有时具浅纵沟纹。
质实稍重,碎断后内部富粉质。气微,味微甜。
参考资料
风栗.中国自然标本馆.
.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3 17:5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