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汝州市东北9公里的
嵩山少室南麓。景区以风穴山为中心,总面积达48平方公里,是国家AA风景区。
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市区以北8公里处,园内的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毁于董卓之乱,重建于
北魏,距今18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初名香积寺,隋又名千峰寺,后唐扩建为白云寺。与
少林寺、
白马寺、
相国寺齐名。
风穴寺因寺东之山有大小风穴洞而得名,依山傍水而建,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寺院群山怀抱,北有
紫霄峰,侧有
紫云峰、
纱帽峰、
香炉峰、
石榴峰等九条山脉逶迤相连,朝向寺院,有“九龙朝风穴,连台见
古刹”之誉。寺内殿、阁、楼、台140余间,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多变多姿,集中秀丽。
王维有诗《过香积寺》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精确的描述了这里
深山藏古寺的静谧!
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唐开元年间建造的七祖塔,高24.16米,为九层密檐方形砖塔。中佛殿建于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毗卢殿位于中佛殿后,重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内有永乐七年周王朱肃献的汉白玉
释迦牟尼佛像一座。三层悬钟阁建于宋代,阁内悬挂有北宋
宣和七年(1125)年铸造的铁钟一口,重4998公斤,造型浑厚古朴,铭文清晰。寺院周围有元、明、清各代寺塔84座,是
河南省第二处较大
塔林。
风穴寺历史悠久,不少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足迹。新中国成后,该寺被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已对外开放,不少国际友人慕名而至 。
位于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内,在群山环抱之中有一片神奇的地方,无论是驾车或骑自行车,上坡时不用启动或脚蹬,汽车或自行车就会越跑越快,而下坡时,则必须启动机器或用力蹬车,否则绝不会前行。在坡下倒上水,水从低处向高处流。这种上如下、下如上的神秘现象,被称为“中原一绝”。
位于汝州市东北9公里的
嵩山少室南麓。峰峦秀拔,苍柏叠翠,清泉侧流,风景如画;宝塔高耸,殿阁巍峨,碑碣林立,典雅古朴,具有
江南园林风格。唐开元年间大诗人王维过
风穴寺有诗《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显示了这里幽僻的环境!风穴寺曾与
白马寺、
少林寺、
相国寺齐名,被称为“
中原四大名刹”。寺前,有初唐诗人刘希夷墓园。寺侧,有宋儒吴几复隐居读书山洞。
《风穴志略》载,龙山阳侧有大小二风穴洞,洞深数十里,天变时,洞内出风,猛不可挡,故名风穴山,寺因山而取名“
风穴寺”。
风穴寺在明代万历年间香火最为鼎盛,曾有僧众1000余人,房舍300多间,土地2000余亩。
风穴寺虽是北方寺院,却不沿
中轴线布局,而是依山就势而建,具有
江南园林风光。周围景观星罗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称。更重要的是
风穴寺保存了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现存唐至清历代建筑14O余间;唐开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为全国现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宋
宣和七年铁铸大钟,重9999斤,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为金代建筑,为单檐歇山式,梁架结构科学严谨;涟漪亭是河南仅有的明代双层六角亭;西面山坡上的上、下
塔林是我国第三大塔林。寺内现存有明代汉白玉石佛和缅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间石佛30余尊、木雕佛像7尊。寺内碑碣林立,或记事、或题咏,楷、草、隶、篆风格迥异,存有唐代的尼陀罗咒、宋代的经幢、元代的塔铭。
2路:煤山公园—交通局—电业局—
市标—市委—结核病防治中心—东花坛—郏宝路口—怯庄—粪堆赵—下陈—焦化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