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藏,位于四川省江油市窦圌山风景区的云岩寺的西配殿内。它是窦圌山的精华所在,也是我国唯一现存的宋代道教转轮经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1956年云岩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江油县志》记载:“飞天藏在窦圌山,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建,元至正重葺”,“明季兵火,惟此独存”。
建筑特色
飞天藏是根据宋代李明仲《
营造法式》的小木作转轮经藏而建造的。整个 藏身中间立有一根直径为0.5米的大圆柱,圆柱的下端固定于地坑中形如铁鹅台桶子的六角藏针上(名叫“寿山福海”),上端则包在梁架之中。圆柱上再加以木枋,并装上木板,便形成了八棱八方四层的巨型木塔。整个藏身高10.8米,直径7.5米,即使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整个飞天藏仍可以在人的推动下转动。
艺术价值
飞天藏除按一般转轮经藏的形制造设以外,上部还饰有精美的天宫 楼阁,其下檐平座处更是斗拱密促,结构十分繁复,华板上则有大量的木雕花卉,整个制作显得异常精巧。同时藏身的上下檐及外表的八面板壁上有240尊道教木雕人像,或坐或立,神态各异(可惜有部分雕像毁于文革中),制作风格非常细腻,显得恬挚朴实,极富人物的内心表现。而其余如阑额、镂空牙帐、副阶檐柱上的沥粉彩绘也是典雅富丽,无论从建筑、还是艺术等方面,都不得不承认飞天藏的应有地位。
建筑历史
现存历史
窦圌山半山腰有千年古刹——云岩寺,据
《江油县志》记载:
窦圌山云岩寺在唐乾符年间(公元874年)已有东西二院,历经唐、宋、元、明、清毁茸交替,及佛道相争。其建筑基本为佛教禅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文武殿、天王殿、大雄殿、震经楼及东西配殿、禅房等,但佛道二教又在文化与建筑上融于一体,故形成“东禅林,西道观”。山腰云岩寺与山顶东岳殿、窦真殿、鲁班殿等共同组成蔚然大观的古庙宇群落。像云岩寺这样建于山脊,背负三座主峰,而又坐北朝南又是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古寺院建筑群,在全国是罕见的。窦圌山的山门上悬有金光闪闪的竖匾“云岩寺”,两边对联为:“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峰”。走进山门有一长方形放生池,代表着佛家慈悲为怀爱惜生命,放生池前方为文武殿,中间塑有掌管世间文运的文昌帝君与武圣关羽,喻意着“文韬武略,文武双全”。
天王殿建于清康熙41年,已有300年的悠久历史,殿中央供着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据佛经上说他是未来佛主,再经过56.7仡年后才降世人间。两边塑有四大天王,手握不同法器,守护佛主及天界匹方。
窦圌山的镇山之宝——飞天藏,建于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至今835年悠久历史。据《江油县志》记载,飞天藏整个藏身无一颗铁钉,全由珍贵楠木穿斗而成。藏身呈八角形,高10.8米,直径7.5米,中心为直径0.5米的木轴,置于铁鹅台桶子的六角针上,称为“寿山福海”,可旋转。轴上置梁枋,装木板,构成八角形屋架,由下而上分为四层,依次为平座、腰檐、天宫楼阁、宝顶。外表嵌有精致的天宫楼阁及240尊道教木雕人像。上世纪70年代,整个飞天藏还可以在一人的推动下转动。
据专家鉴定:飞天藏是全国独一无二属于宋代道教的转轮经藏,且又具有规模大,历史久,工艺精。早在1956年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纯木质的飞天藏在全国仅存三座,一座在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一座在九寨环线上的平武报恩寺,这两座都属于佛教建筑,用来收藏经书。而窦圌山这座却是奇特的道教建筑,这缘于,南宋时经常战乱,统治者希望天下太平借以精神寄托。认为修建飞天藏供奉本土所有神灵推动后可保江山平稳,国泰民安。老百姓也认为推动飞天藏可以消灾免难,祛病强身,窦圌山由此形成古老而又传统的窦团山庙会。民谣诮:“三月三,朝圌山,朝圌山保平安”。农历三月刚好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们借踏青进香时,又可观赏奇山异景,庙会长达月余,游人穿梭不断,周边的小商小贩纷纷上山摆摊设点,看各种杂耍表演,热闹非凡。
寺庙中心建筑大雄殿始建于清
雍正一三年(公元1735年),门前一副对联曰:“囫囵一个太极图,或打破或捻扁或搓圆,任凭万劫寻门路;分明这副本来面,时过去时未来时现在,只为众生作道场。”对联巧含了道教哲理与佛教禅意,殿中央供着佛祖释迦牟尼,两边有迦叶、阿难两大弟子及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大雄宝殿正面的震经楼(又名观音堂),供着圣观音,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还有三清殿、财神殿、南岳殿等。
地震损坏
2007年,由于飞天藏出现倾斜,国家文物局就批复同意对飞天藏进行修复。但在方案制定过程中,遭遇了地震。在5·12地震中,窦圌山风景区内大量建筑垮塌、道路中断、山体断裂。云岩寺70%的古建筑严重损坏,30%的古建筑整体垮塌。其中,玉皇殿、窦真殿、东岳殿、春台等多座建筑整体垮塌,飞天藏殿墙体坍塌、损坏严重,维修迫在眉睫。
地震后不久,国家文物局安排专家组奔赴江油,对云岩寺古建筑群的灾情展开现场勘查。通过对古建筑的主要数据与构件进行测量,对残破的部位进行记录,为云岩寺的修复制订保护方案。
窦圌山的灾后重建分为岩体抢修加固与云岩寺古建筑群恢复重建两大板块,于2010年春相继动工。至2011年9月,窦圌山及云岩寺古建筑群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然而,位于云岩寺内西侧的飞天藏殿,修缮工程迟迟没有动静。
地震后,国家文物局专家到现场查验,发现飞天藏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建议不纳入灾后重建项目中。国家文物局也明确提出,飞天藏的修复务必遵循“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不需要预设完工期限。允许参与维修的设计施工方边研究边修缮,务必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以尽量保存飞天藏古风。
修复困难
修复飞天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飞天藏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宋代木质转轮经藏之一,没有先例可寻,没有经验可借鉴。在修复前不能把飞天藏打开,因担心不能复原,只能边维修边研究边设计。
专家们选择了保留历代维修痕迹的方案,在维修中,要尽量保存宋、明、清各个时期的构件和风格。2015年3月,当施工人员拆开飞天藏大殿之后,发现地基出现沉陷,导致文物本体严重倾斜。国家文物局及时派遣专家组赴现场进行勘查,并编制了地基加固处理设计方案。
地基加固工程预计工期6个月,待专家组验收合格后,再恢复对飞天藏文物本体的修缮工程。
2016年3月1日,江油市窦圌山云岩寺飞天藏及飞天藏殿地基加固工程技术交底会举行。现场施工人员介绍,飞天藏及大殿的诸多木质构件已拆卸完成,保留的宋代构件主要是转轮经藏,以及屋架上的部分椽子和梁。
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飞天藏的维修将尽量争取保留30%左右的宋代构件,明代的争取全部保留。云岩寺文管所保存的已逝古建专家罗哲文于1964年拍摄的飞天藏照片,将成为这次“大修”的蓝本。
自然风光
观看了古老的庙宇再拾阶而上游览窦圌山自然风光,高山低下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一路观曲径,走通幽口,看别有天石刻,过一线天、拜千年睡佛(实为千年黄连树雕刻而成),再沿山路往上,便见岩缝中有一石,形若孩童,叫打儿岩,在江油流传一首民谣:“打儿岩,打儿岩,想儿就用石打岩。多做善事有好报,送子娘娘送子来。”
打儿岩往上走有一山洞,因洞口常年云雾笼罩而取名碧云洞。此洞又称窦真仙洞传为窦圌山开山祖师窦子明修仙炼道的地方,后因得洞中灵气,借灵山之精华,飞升而去得道成仙。此洞没有人知道有多深,有的说与乾元山太乙真人炼道的金光洞相通,也有的说与李白少年时读书处大匡山上的太白洞相连,都说得神乎其神。洞中怪石奇异千姿百态、或宽或窄,宽处可容数百人,窄处仅一人能过,夏天洞口凉风悠悠;冬天却暖气融融。遗憾的是人们在窦圌山旅游观光,却不能进碧云洞畅游,领略那神奇的地下宫殿。窦圌山风景区想开发碧云洞胜景,但寻找多年仍未找到,其洞口到底在什么地方,却留下了千古之迷。